幼兒教育網指出,寫評語是教師每學期末的常規工作。如何讓評語靈動起來?
一、全面回顧,讓印象立體化
在寫評語之前,我會先回顧一下本學期的主要活動和一些突發事件,在腦海里搜尋與所寫孩子有關的點點滴滴,並和配班老師、保育員聊一聊,從不同的角度和事例來豐富對所寫孩子的感知。必要時,我還會去翻翻所寫孩子的檔案,看看其作品和其在各個階段所獲得的評價,全面掌握其真實的發展水平,避免草率下結論。
彬彬中小班時只要遇到數學難題就放棄,但進入大班後往往會努力去克服;彬彬喜歡在閱讀區看書,愛問為什麼;彬彬對老師布置的任務都能積極完成,如在開展「小工具,大妙用」主題活動中我請小朋友帶工具,彬彬第一個將工具帶來……綜合以上印象,我這樣寫道:「你克服困難的能力越來越強了,再難的數學練習,你都能堅持做完;老師交待的任務,你不僅記得牢而且能積極完成;你不僅喜歡看書,而且愛問為什麼,好棒;如果你能遵守規則,專注傾聽,那你一定能學到更多的本領……」
瑤瑤是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孩,但家長一定不會滿足於我「文靜、懂事」之類的評價。我回顧了她的日常生活、體育活動以及學習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現,然後這樣寫道:「瑤瑤是個讓人感覺很溫暖的女孩,老師喜歡看你甜甜的微笑,聽你柔柔的話語;懂事能幹的你,生活上幾乎不用老師操心;你還樂於參加各種活動,學會了蹦蹦球、跳繩等很多本領,真不錯;如果你能多進行數學方面的操作練習,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那就更好啦!」
寫評語前認真做的「功課」,結合平日的積累,使我對每個孩子的印象更加立體。而充分的事實依據,也讓我的思路更加清晰、客觀,寫起評語來更有底氣了。
二、對比篩選,讓事例個性化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即使有些孩子個性相近,他們的表現也往往大相逕庭:有的在教師面前表現內向,但和同伴相處時有說有笑;有的看似天不怕地不怕,但在集體面前講話就膽怯;有的在一方面突飛猛進,在另一方面則停滯不前……如果籠統以「聰明能幹」「活潑好動」等詞語來評價,就會千篇一律,相當空泛。所以,教師要全面分析孩子的表現,篩選出有代表性的事例,使評語表述具體化、個性化。
在篩選事例時,「歸類對比」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比如在運動會前認真鍛鍊的孩子中,慧慧是最早學會跳繩的女孩;晴晴由於協調性差,她練習轉呼啦圈,從怎麼也轉不起圈到能連續轉圈;漪漪則是全能型的,跳繩、呼啦圈、蹦蹦球樣樣都行。又如同樣是調皮好動的孩子,成成常在學習活動中干擾別人;佳佳有很強的求知慾,喜歡插嘴;而韋傑的自我約束能力很強,一般不會主動影響別人……有了這樣的對比,每個孩子與眾不同的一面就逐漸清晰起來,凸顯孩子個性的評語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錘詞鍊句,讓語言生動化
寫評語時教師既要做到字斟句酌、言簡意賅,又要把握好表達的語氣,應儘可能地誠懇、客觀和適度。比如,成成調皮搗蛋,喜歡惹事生非,但他也有數學練習能完成得很好、收拾東西很負責等閃光點,所以我在評語的開頭部分先肯定了他的這些優點,之後再委婉地發問「為什麼你的優點總被一些『塵土』遮蓋住呢?」從而向他提出「願大一歲的你能拂去『塵土』,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發揮長處去幫助大家,好嗎?」用誠懇的語氣傳達我的希冀,家長和孩子往往樂於接受。
我寫評語比較喜歡使用排比句,因為它句式工整,能把我要表達的多個方面統一起來,不顯得雜亂。比如,在描述能幹的琳琳時我寫道「聰明,對老師的提問心領神會,總能答到點子上;認真,做每一件事情都很用心,努力去完成;大方,願意大膽地在集體中展現自己;活潑,能恰當地使用交往語言。」另外,恰當地運用比喻也能使評語更加活潑生動,清新別致。比如,韋傑的身體很棒,精力充沛,我就把他比喻成「一列快速奔跑的小火車,充滿了活力」,但是「小火車偶爾也有脫軌的時刻,遊戲時的你常常會忘記遵守規則,好在老師提醒之後,你能馬上撥准方向,繼續前行」。又如,對進步很大的晴晴,我由衷地欣賞:「你就像一棵正在萌發的新芽,經常給我們帶來驚喜。」諸如此類的修辭有些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有些則是我借鑑而來,我想是否原創並不重要,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31304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