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教學的步伐慢下來
今天看到武建君老師在自己博客里昨晚更新的一篇博文——「在困難面前放緩腳步」。在文中談到了武老師談到了自己對於教學的一些觀點:
1.「以慢為進」,放緩教學的進度,扎紮實實地做好教學中的每一步,實為教育教學的一種優秀策略!
2.降低教學的難度,放緩教學的進度!
自己從教二十年了,其中在畢業班教學十五年。在畢業班最大的感受是每天都在急著趕教學進度,同時教學難度也是空前巨大。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很少考慮學生是否能夠消化和理解所學的知識,學生其實失去了很多動手的機會;為了面對中考的選拔,教師要不斷加大知識的深度,這對於很多學生來說是很困難的。
我們一直在糾結為何到了畢業年級學生的兩極分化異常嚴重,就在於過快的進度、過深的難度讓很多學生掉了隊,最後只剩下一些「學霸」、「考霸」。這種教學現狀對於絕大多數學生是極不公平的,也非常不利於實現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對於武老師的「降低教學的難度,放緩教學的進度」這一觀點,我是絕對贊成的,因為自己對此也是深有感觸的。下面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談談應該如何「讓教學的步伐慢下來」:
一、放緩教學的進度——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的課堂教學其實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每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必須要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這樣一來其實存在會出現一定的問題,如果課堂出現了突發事件,諸如學生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或者一些靈感的火花,教師應該如何處理。
如果能夠及時捕捉學生有創造力的觀點,就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的舞台,尤其在物理課堂上,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或者有自己獨特的操作方法。如果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就會打斷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探究過程戛然停止。從表面上看,的確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並且學生也就有了進行習題鞏固訓練的時間。
可是這種重結果輕視過程的做法對於學生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尤其對於自然學科必須讓學生親自動手,儘管表面上在「浪費時間」,實際上讓學生學到了終身受益的動手能力。
對於物理、化學、生物這些自然科學,最好的學習方法是觀察與實驗,最好的活動地點當然是實驗室。
儘管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並沒有讓學生真正動起手來,更多是老師代替進行演示實驗,或者根本不做實驗,只是採用在黑板上「畫實驗」的方式,看似完美的課堂卻讓學生失去了進行探究的機會,學生自然也就找不到從失敗中獲取成功的經驗。長此以往,孩子們只會「紙上談兵」,根本沒有實踐動手能力。
鑒於此,在今年和孩子們開始學習物理的時候,自己堅持一個一個理念,寧可少做習題,也要讓孩子們動手操作實驗,讓孩子們儘可能多進實驗室。
二、降低教學的難度——別讓學生陷進題海的泥潭
目前讓學生感到學習困難的另一個因素就是教學難度過大,尤其在畢業年級,教師往往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味進行知識的拓展和拔高,其實已經超出了學生的接受度。這種做法往往會為了某幾個學生而毀了絕大多數學生,其實是得不償失的。
再者教師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總是以自己的理解作為出發點,總認為很多問題都是那麼簡單,可是這麼多課程都集中到學生身上,壓力和困難是很多老師無法體會的。
另外,教學難度過大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種教輔材料過多過濫。在很多時候往往不加整合就布置給學生去做,這種做法只會讓學生掉入題海的泥潭。
正是由於看到了這種「事倍功半」的低效做法,在去年秋季新學期之初自己就在嘗試進行習題的改革。目前學生手中的材料五花八門,諸如:《伴你學》、《練習冊》、《學苑新報》……另外,教師還要編寫一些學習資料,家長再給孩子購買一些教輔材料。這些習題如果都讓孩子去完成,其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的大腦變得遲鈍麻木。
鑒於此,自己一直在努力做著資源整合的工作,首先反覆研讀最新課標,認真研究近幾年的中考試題,分析教學情現狀,在做好了這些工作的基礎上,對學生手裡的資料進行題型歸類,刪去偏題怪題,刪除過時的舊題, 然後結合熱點問題進行題型歸類,這樣一來就可以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練,讓學生從題海的泥潭中解救出來。
通過上學期一個學期的教學改革,自己感覺效果還是不錯的,學生並沒有大量做習題,我是採用以實驗帶動習題訓練的方式,讓學生在巧學中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
總之,我們目前有很多學生之所以感到學習有困難,就在於我們平日的教學進度過快,教學難度過深,已經超出了絕大多數學生所能承受的範圍。唯有讓自己靜下心來,仔細研究我們的學生,採取切實合理的方法和策略,才會讓自己的課堂更加精彩,我們的學生學得才會得心應手!
為了孩子臉上能夠露出燦爛的微笑,從改變自己的課堂開始,做一名實實在在進行教育科研的工作者!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