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吃下整~個~兒~幼兒園!」——小朋友的「誇誇其談」

醉小飛| 2016-08-17| 檢舉

本文內容由公眾號「嬰幼兒心理」提供 專業的嬰幼兒成長百科 | kidslab

(文:喬喬/編輯:喵萌

喬喬清楚地記得在幼兒園的時候小朋友們一起「吹牛」的經過。

一位小朋友開始講述自己爸爸一個月能掙多少錢,然後另一位小朋友就不服了,說我爸爸掙的錢比你爸爸多多了,我爸爸一個月掙幾千,另一位小朋友覺得他爸爸能掙一萬。 接下來考驗大家知識儲備的時候到了,一位小朋友知道「億」是一個很大的單位,但他還是被另一位小朋友打敗了,他爸爸一個月能掙一兆。

直到一位小朋友大聲喊出「我爸爸有無限多的錢」,所有人都安靜了。過了一會,有人說:「我爸爸有無限多個無限多的錢。」 最後,這個遊戲變成了看誰能一口氣說更多的話。

小朋友們真的不知道他們的父母掙不了那麼多錢嗎?其實,類似於編順口溜,說雙關語等,這是小朋友們非常喜歡玩的一種語言遊戲,心理學家稱之為「誇張陳述(hyperbole statement)。

誇張的陳述,是指使用和事實不協調的、誇大的陳述來獲得特定效果的語言行為。對孩子們來說,他們主要使用誇張的陳述來達到逗樂的目的。

為了研究兒童誇張語言的特點,研究者觀察了幼兒園中,4到5歲小朋友在自然情境下的誇張語言和遊戲。在為期16周的記錄中,研究者們記錄了小朋友們在玩遊戲、做手工和吃飯時的對話和其他細節

我們來看一看研究者記錄的實例——

在吃午飯的時候,6位小朋友坐在同一張桌子前,一位小朋友A覺得午飯的量太大了,自己吃不下。 B:我能吃下一整份。 C:我能吃下一整間——屋——子。 沉默……

D:我能吃下一整棟建築。 C:我能吃下醫生的辦公室,甚至裡面的人。 D:我能吃下他們的肚子。 C:……我能吃下他們的肚子。 D:我還能吃掉他們的屁股。 C:我還能吃掉他們的牙齒。

可以看到,從C開始,小朋友開始列舉他們明顯不能吃掉的東西。小朋友在「口頭決鬥」的過程中,將話題從物體的量,轉移到了房屋的大小與地位,最後落到了人的身體結構上。稍後在飯後,能吃的東西里又加入了大象、眼鏡、宇宙等。

研究者在分析小朋友們的對話之後,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

與其他遊戲不同,在誇張遊戲的過程中,沒有人宣布「遊戲開始了」或「我們來做一個遊戲吧」,從第一個誇大的陳述起遊戲就自發開始了,參加的小朋友都心領神會了這一點

小朋友們交替,或一個接一個地發表言論。他們都使用誇張的語氣,嘴巴張的大大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小朋友們玩這個遊戲的目的是為了取樂,因為明顯和事實不相符的陳述能帶來一種幽默的氣氛,隨著描述越來越誇張,小朋友們的情緒也變得高昂。

直到沒人願意提出更誇張的事物繼續維持氣氛,這個遊戲才會告一段落。

研究者還發現,有一些小朋友是不能夠理解其他小朋友正在玩的遊戲的。他們還不具備理解這種誇張陳述的能力,所以他們會把其他孩子說的話當作真的,於是帶著認真的表情和語氣矯正同伴們「能吃下一整個世界」的陳述。

在前面的例子中,一位認真的小朋友後來參與了遊戲,TA說,「我能吃下六塊起司。」

小朋友會說出誇大其詞的話,並不是因為他們缺乏對物體大小的知識,因為當被問到他們怎麼能吃那麼大的東西的時候,他們會回答,「這是個遊戲!」或者「讓我們假裝能吃得下吧」。

事實上,能玩誇張陳述遊戲的兒童需要具備理解比喻性的語言的能力,心理理論能力和一些社會互動經驗

所以,下一次當你的寶寶說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話時,請不要忙著糾正他/她,先欣賞一下他/她的幽默感和高度發展的認知能力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22042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