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孩子不愛看書?※家長必看

分享自由| 2016-06-30| 檢舉

很多家長問我,為什麼你們家孩子那麼愛看書。

明小鷗的確愛看書,但絕對不是成年人式的自我標榜。

明小鷗這個月才滿兩歲半,他會要你把在網上千挑萬選的衣服退掉:「不好看,我不穿。」也會死拽著寵物商店的門不肯走:「我想把小狗狗領回家。」 這個年紀的孩子不作假。 明小鷗看起書來,飯不想吃,覺不想睡,真心是廢寢忘食的節奏。他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媽媽再講一遍!」「再講一遍!」「再講一遍!」有時候下班回家已經十分疲憊,口乾舌燥,可是看到孩子那樣,怎麼也不忍心拒絕。

明小鷗至少有二百本紙質繪本,二百本電子繪本。

電子繪本我不常給他看,紙質繪本他幾乎每本都讀過十遍以上。其中的英文繪本,還會揀喜歡的部分講給姥姥或者奶奶聽。 朋友聚會的時候,別人家孩子都抱著手機要麼打遊戲,要麼看動畫片,明小鷗雖然不喜歡那樣嘈雜的環境,但仍然會比較安穩地坐在那裡,隔上十幾分鐘就會跟我商量一下:「媽媽,我吃飽了,咱們能回家嗎?」他從來不要手機。即便是看動畫片,也是看上兩集就算了。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問我,這孩子的情商怎麼這麼高。我說一是我們幾乎從來不沖他發脾氣,連批評都很少,他沒有受到過強勢情緒的影響;二是他腦袋裡的故事比較多,他會用這些間接經驗來處理問題,調整情緒。 類似這樣的問題,我幾乎每周都要回答一兩遍。於是,我試著把原因寫下來,和已經問過,但是沒有特別理解,以及將要問這個問題的家長朋友一起分享。 愛看書應該是一個孩子的常態,在小範圍分享以後,好多家長晚上興奮地給我發信息——孩子在聽故事呢!這些家長都曾經問過我,為什麼我們家孩子不愛看書,不愛聽故事。

其實我覺得,一個孩子,應該有關上燈講故事的時間,有把他抱在懷裡,和他一起講一起看的時間。我不是特別贊同所有的故事都用像「明小鷗FM」這樣視覺、聽覺同時調動的方式來講。然而對於很多看習慣動畫片、靜不下心來的孩子,這樣的有聲繪本,無疑是最好的過渡方式。 每一代人都是通過聽故事和看書來了解自己的。現在的家長常問,你的孩子怎麼那麼愛看書,仿佛愛看書的人都是異類。我想說,該問的,應該是為什麼你的孩子不愛看書。因為愛看書,才是一個孩子的常態。 好書是怎麼選出來的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講,一個好的閱讀,優良的閱讀,應該是讓孩子、讀者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站在門檻的外面,而讀完這本書,就一下子跨到了門檻的裡面,而且是往前面走。 就是說,一本好書,在內容上,應該是對孩子的成長有價值的。而同時,它要生動,要有吸引力,要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生理特點。如果你給孩子選擇的是毫無水平的書,他讀完這本,仍然在這個高度,那麼他讀十遍二十遍都毫無意義。但如果為了所謂的高度讓孩子讀些枯燥無味的東西,那麼,不僅在當下,在未來的生活中,他都會覺得讀書能夠豐富他的人生是最空洞的許諾。 所以,閱讀,並不是隨便扔給孩子一本書,也不是阻止孩子看哪本書。

所有的孩子都是熱愛閱讀的,只是做家長的,能不能找到既能娛樂孩子,又能幫助他們啟發自我,並且推動其人格發展的好書。 講述並不是讀讀讀 我聽過好多家長講故事,大約有九成的家長是有一個字念一個字。 我不想自以為是地去講一些兒童文學或者童話作家、譯作家,但是確實有很多作家,尤其是譯作家對孩子是缺乏把握的。有的因為不了解孩子,用了較多孩子比較生疏的詞彙,有的把句子翻譯得很長,搞的孩子像做閱讀理解題題似的。更有甚者,一套據說在國外有多少億銷量的暢銷書,為了押韻,將故事翻譯得七零八散,叫人不知所云。所以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是需要臨場做一些調整和發揮的。 沒有人比家長更了解孩子,而孩子正在語言的積累期,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書,家長要做的不僅是陪伴孩子閱讀,更是將這本書的內容搭建到孩子已經有的積累之上,讓他能夠用自己還有限的經驗去理解新的故事,產生新的啟發和經驗。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只會念念念,有些家長在講故事的時候甚至連角色都區分不出來,這樣,孩子對故事的理解肯定要大打折扣,無形中就增加了閱讀難度。

孩子在這樣的閱讀里產生不了滿足感,沒有滿足的事情做起來是要喪失興趣的。 聽「明小鷗FM」的很少有人說不好聽。絕大部分的評價都是不僅孩子喜歡聽,而且家長也喜歡聽。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親子閱讀。就是有一本書,有一個東西,他能讓你和孩子一同投入進去,同時感受,一起分享,他有他的啟發,你有你的領悟。而不是讓孩子端坐在書桌前,拍張照片發到朋友圈,就是親子閱讀第多少多少天。 閱讀氛圍的創設

在所有的有助於孩子閱讀的要素裡面,我認為閱讀氛圍的創設是難度最大的。就像孩子吃飯喝水一樣,我從來不贊成讓孩子吃到味道過於濃郁的東西,也基本不讓他喝果汁。昨天送一個朋友上車,因為時間很緊,只能在火車站裡湊合一頓。她提議去吃KFC,也沒有別的選擇,我們便去了。她的女兒和明小鷗一樣大。她女兒時常會吃這樣的東西,一進門便告訴媽媽:「我要吃薯條。」明小鷗說:「媽媽,我們家就沒有薯條。」我趕緊跟朋友解釋,孩子漢堡大概吃過一次兩次,薯條這個東西在印象中他鷗似乎還沒有吃過。 吃飯的時候,朋友的女兒吃了兩口就沒興趣了,拽著朋友又去買聖代。

朋友說,女兒平時吃東西比較挑剔。明小鷗不言不語地看著她,大口大口吃得特別香。 一個孩子,他每天飲食素淡,喝白開水,他對食物的要求就會很低。如果他常吃口味重的食物,常喝果汁,那過不了多久,就沒有什麼能夠引起他的食慾,因為他在潛意識中會對食物味道的要求越來越高。 讀書也是如此。 一個孩子,他從小沒有看過廣告,沒有看過動畫片,每一本書對他來說都是最好看的東西。如果這個孩子習慣了看動畫片,看各種廣告、連續劇,甚至3D電影,那麼書,文字,聲音,這樣單一的元素就再很難打動他。 所以我說在所有的影響要素裡面,閱讀環境的創設是最難的。

當這些家長問我為什麼明小鷗愛看書的時候,我也很明確地告訴他們,我選書選得比較仔細,講故事講得比較生動,但是根源上的問題是,我們家很多年都沒有開過電視。不是因為孩子,我的休閒就是以閱讀為主的。所以,孩子也認為,正常的生活就是以室外活動和閱讀為主。 現在有些教育家稱明小鷗這樣的孩子是「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我覺得特別貼切。一個孩子,飲食均衡、營養,就會特彆強壯。而閱讀豐富、廣闊,能讓孩子超越他自身狹窄的生活範圍,激發和培養他克服各種困難的能力。

明小鷗並不十分活潑,他安靜,有愛心,他有作為小孩子已經十分難得的邏輯思考,有特別特別豐富的內心圖景。 當下,如果我們的家長還在糾結誰的孩子更胖一些,誰的孩子大運動能力更強一些,用成年人的焦慮和功利去綁架孩子。

那麼我建議你,慢慢靜下心來,讓自己的心真正沉浸在書本和故事中。家長靜下來,孩子才靜得下來;家長讀進去,孩子才聽得進去。 我並不是激進的閱讀推廣者。以上也是在我不斷創作兒童故事、講述兒童故事的過程中積累的一些心得和經驗,希望對家長朋友們能有一點點幫助,也希望家長們扔下形式主義,扔下焦慮心態、功利心理,和孩子一起閱讀,享受美好的閱讀時光。

(作者簡介:雪晶,作家,兒童文學創作的實踐者。堅持將生命中的真純呈現給孩子。有短篇故事集《蒲公英的夢想》《淘氣的小狗棒棒》,童話《明小鷗和迪迪普》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15241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