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要打到你長記性,打到你成氣候 ! 父母必須讀 !!

分享自由| 2016-06-17| 檢舉

孩子教育

對分享自由來說,該不該打孩子這事,實在太難抉擇了。在未婚未育、已婚未育、已婚初育階段,分享自由都非常堅持一種觀點,即「打孩子是大人無能的表現」。

可孩子漸漸大了,脾氣也漸漸漲了,有時候熊到你恨不得沒生過這個畜生的程度,不打他根本就收不住他有木有!況且,光功夫媽咪一個人堅持不打也沒用,功夫爸比完全不這麼想,孩子有錯就要打,大了長記性,不打改不了。本著這個原則,真動了幾次手後,孩子確實比以前好多了。那你們說,到底哪種教育方式是對的呢?

打還是不打,分享自由有點無力回答,但子曾經曰過,教育中要「因材施教」。大概祖宗的教育觀才是最可取的,到底能不能打,還是得在下手前弄清自家孩子究竟是個什麼苗子~不然,後果真的很嚴重哦!

文/阿卡

有了小孩,和朋友聊天,總不經意聊起孩子。很多家長都知道,現在的孩子即便再難管,也不能用打這種方式。

但,知道和體會到,是兩回事。

我爸的咆哮聲還如此清晰

我經常被我爸打。印象最深一次,是在我6歲時。那天,他騎摩托車來接我放學,車把上掛著他新買的球衣。我快活地跟他說我幫你拿吧。一路上,車子顛簸得不行,不知什麼時候,球衣不見了。

下車後,我爸問我衣服呢,我正奇怪衣服哪去了。突然,一巴掌扇了過來,緊接著,是棍抽,追著我打……

後面的事,我不太記得。我只記得,那次被打,是我被打得最痛的一次。我的屁股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我媽在給我洗澡時,手都在顫抖。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我不敢坐我爸的車。每當他跟我說接我放學,我就騙他說我要坐鄰居家媽媽的車回來。然後,我一個小人,背著個沉重的書包,自己慢慢挪回遠在學校兩三公里以外的家。

從我記事以來,我爸極少對我表達肯定,即使我很乖。很多時候,他生氣起來罵我,也從不顧及對我自尊心的保護。

16歲高中畢業,我在填志願的問題上和我爸發生衝突,他又想揍我,我忍無可忍對他怒吼:你為什麼這麼愛打人?!他再一次咆哮:我就是要打到你長記性,打到你成氣候為止!

「打吧,這是最後一次,打完這次,我就可以離開你了!」當時,這句平靜的話應該傷透他了。我卻覺得很解恨。我想,這麼多年,終於,我也讓他難受了一回。

那些童年被打沒能發泄出來的憤怒

後來,我進了大學,遠離了家。可我突然意識到,過去那些沒有得到疏解的負面情緒被積壓久了,已被放大得有點難以控制。我的性格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

首先是缺乏耐心。以前在我爸那,我不能有一點違背他的意思,否則就要挨打。而我自己也慢慢有了類似的傾向。譬如,在某個問題上,我被一個人反對,我的情緒就會變得很難控制,要靠一些激烈的方式(例如摔臉、罵人)來發泄,而不是冷靜下來,耐心跟對方溝通。

二是否定自我。被暴力對待的我,變得極沒自信。大學是我最痛苦的時期,因為不管做什麼,我都覺得自己沒辦法成功。哪怕只是一點點微小的失敗,都會上升到讓我覺得自己人生沒有希望的境地。

三是敏感和多疑。在人際交往中,我不知什麼時候已經很懂得察言觀色,揣摩別人的情緒和心情,但與此同時,我又總是很緊張,很怕融不到一個圈子中去,很怕被人不喜歡,很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

我的另一個大學舍友A小姐,同樣是一個家暴經歷者,她的情況比我更糟。

她無時無刻不處於一種激烈的憤怒中。什麼事,只要稍一不順她的心,她就開始罵罵咧咧。

宿舍里,別人無意中一句和她意見不同的回應,她立刻覺得別人是惡意的、不友善的。接下來,她一定會陰著臉,不爽好多天,還會在背地裡加以數倍的惡言惡語。她常向我傾訴小時候被打的經歷,說自己是弱勢群體,常跟我抱怨社會的不公。

但另一方面,她又很鄙視那些真正的弱勢群體,嫌棄他們,嘲諷他們……她一直活在一種別人看來「莫名其妙」和「不可理喻」的境地。只有我懂,她其實是在嫁接和排解她童年時被打、卻沒能發泄出來的憤怒。

打,是如此容易,它很容易被濫用

現在,有些家長還說:「適當的懲戒是必須的,打是懲戒方式的一種。偶爾打一頓並不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影響真的不大嗎?

上周,我陪女兒和我哥6歲的小孩去動物園,我們玩得很開心。就在休息時,我侄子突然跟我說了一件事,他說我哥在他兩歲時打過他,還把他關在房間,讓他害怕了很久。我一下子無言以對。不過讓我更驚訝的是,兩歲的事,他至今還記得,他已經6歲了啊。

打小孩,是最嚴厲的教育方式,卻又是最容易的教育方式——一旦出手,見效神速。對大多缺乏耐心的家長而言,或許很難想出其他比打更有效的懲罰手段了。另一方面,用打來教育孩子,實施起來可操作性高,這一秒想,下一秒便可動手。啊,打,是如此容易,當然容易被濫用了。殊不知,這是最低級的教育方式。它或許有一些正面的效果,但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是長遠的。

我後來常在想,當初我弄丟我爸的衣服,我的過錯是什麼?是我故意的麼?他只是不爽我讓他破了財,生氣而已吧?一旦打孩子成為父母宣洩情緒的目標,也便使得父母失去了想出更好辦法來教育小孩的動力。

上個月,A小姐在電話里告訴我說:我媽去世了,我也沒有家了。我放下電話,不能平靜。我知道,對於一個生活在父親棍棒下的小孩而言,母親就是她成長的全部,家的全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13303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