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殺護生,覺悟人生,吃素是福!
教育是講什麼呢?教育的基本原則是改正人性,使人向善良的方面走;教育就是政治,就是法律。一個國家政府的領導人,希望全體老百姓向善,可是老百姓不上道,因此用法治,用刑罰,所以中國的教育從春秋戰國周秦以前就打手心的,這個叫夏楚,不是隨便打的。我們小時候是受這個教育出身的,老師坐在那裡,讓你背《古文觀止》哪一篇,背錯了三個字,在手心打三下,輕輕的處罰;如犯了大的錯誤,把手掌墊起來打,那就嚴重了。
前兩天我一個老朋友楊先生來找我,他都八十幾了,他說老師啊,我和您上下有五代的交情,我把兒子、孫子也帶來見您的面。那天他坐在這裡,聽到我們談孩子們的教育,他說教育怎麼不打?要打的啊!我們就是打出身的。他的兒子都四十幾了,都是喝過洋水的留學生。他當場在這裡講,他說你問我兒子,我的兒子小的時候被我痛打,不是隨便打,他做了一件大錯事,我叫他趴在凳子上,褲子脫下,我氣得一下找不到東西,直接用手打他屁股,打得很厲害,我手都痛了三天。他兒子在那裡笑,說:「爸爸你是痛了三天,我痛了四十幾年,現在還在痛呀。好在爸爸打我一頓,我改過來了,不打就改不過來。」他父子倆對笑。他說對嘛,教育有時候非打不可。
這是講打與不打的問題。我們現在的教育是不准體罰,我可不是提倡打人哦,是講歷史故事給你們聽。其實打或是不打很難說,像我帶兵的時候有一度不主張打人,做錯了事怎麼處理?立正,站在前面,兩手左右平伸,兩手指頭各拿一張報紙,站一個鐘頭,手不准掛下來,只要低下來就要挨打。你們去試試,站十分鐘看看,保證要你的命。說起來我沒有打人呀,但比打人還嚴重。
我們談教育,講人性善惡,都講了,教育是改進人性,究竟應該嚴厲的處罰,還是只講原諒呢?其中大有問題。我們現在這裡辦的是實驗教育,我們辦這個教育究竟是對還是不對?心情負擔非常重。剛才講的,都是這裡賓客真實的故事。前幾個禮拜,一個老朋友來,說他正接手政府一個機構的首長,原來的首長犯了貪污罪。這個朋友同時也在做慈善工作,以及推廣農村教育,他的地位不低哦。他說:「我接手那一天,背了個包包,自己坐計程車去。他們還沒有上班,只曉得那天有新的領導要來接手。我自己推門進到辦公室,有一個職員看到我,問你幹什麼的啊?我也沒有講自己是什麼人,只說我來報到的。那個職員態度還蠻好,說你請坐吧。我就坐在那裡等,也沒人理我;坐了半天,我說老兄啊,我來報到也是個客人啊,請倒杯水給我吧!那個人就起來倒水,又問我姓什麼,這時他大概想到了,就趕快打電話給另一個比較重要的長官,說某某人已經到這裡等你們了。我說你不要打電話,他正在路上開車,聽說我先到了,他萬一緊張,出了車禍就糟糕了。
我說你這個毛病啊,素來作風很民主自由,很好啊。後來你上任講些什麼?他說我一上任就說,我曉得公司損失很大,還有很多爛帳,我明天正式上班,你們有許多手頭不清的、拿了錢的,趕快歸還;如果來不及歸還,就趕快把你手邊那些錢捐給慈善機構;如果真來不及捐給慈善機構,就去捐給和尚廟子或教堂。再來不及啊,在家裡後院挖個洞,深深的埋下去,但是你不要被我們挖到,挖到就對不起了。我聽了哈哈大笑,我說你講得很有意思。他說老師這樣好不好?我說你講得非常幽默有趣,也只能這樣處理,真的一翻出來,有很多人貪污,你怎麼辦?只好送去法院了。這是講人性的問題。
教育同人性有關係,你說一個年輕人犯了錯誤,是原諒他,讓他自我反省改正?還是處罰他呢?這是人性的大問題,至於處不處罰,或讓他自我坦白反省,很難下定論,要臨機變通的。總之教育是啟發引導人性往好的路上走。如說完全只用愛心、只用自動啟發的方法,除非教的是聖人。
清朝有一個很有名的大案,你們在書上大概讀過。有個年輕人犯罪,做土匪頭搶劫,被綁到刑場。殺頭以前的老規矩,做官的要問,你還有什麼話嗎?這個時候他提出來的,做官的要為他做到。他說我想見我的媽媽一面。那應該,馬上派人把媽媽接來,母子兩個都痛哭啊。媽媽問說你還有什麽話講?他說媽媽你很愛我,我馬上要死了,要離開你了,我要求吃你最後一口奶。他媽媽解開衣裳給他吃奶,他一口就把媽媽的奶咬掉了。他媽媽痛得罵他,他說我今天的下場就是你教出來的,我從小愛偷拿人家東西,你不阻止我,還鼓勵我,說我那麽聰明那麽乖,讓我認為偷人搶人是當然的,才會落到今天的下場。
孔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小人不恥不仁」,「小人」是普通一般人,「恥」就是難堪,如果他沒有碰到釘子,你沒有給他難堪,他很難發現自己的缺點,也難改正自己的過錯。你給了他難堪,羞辱了他或者使他見不得人,他才能夠改得過來。
「小人不畏不義」,你研究一般人的心理,純用教化、用仁義之道讓他學好是做不到的,認為那些仁義之道都是假的。一般人因為怕法律,怕社會不齒,因為有個「怕」在那裡,所以才講仁義。孔子在《論語》中也提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人要有個可怕的東西在心裡,在背後,才可以使他上進向善。宗教也是這個作用。有個上帝,有個菩薩管著你,你就會乖一點。如果沒有所畏,永遠不會做好人,不會做好事。所以如要一般普通人做好事,一定要有個促使他向善的力量在後邊才可以。
「不見利不勸」,普通一般人沒有好處、沒有利益可圖,他不會幹的。「勸」就是勸導他,教導他的方式。
「不威不懲」,沒有鞭子打下來,沒有威武在他面前,沒有懲戒,不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不會改過的,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不見棺材不掉淚。人很難有生而向善的,除非是菩薩,是聖人。
「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教育的原理也是這樣。我經常說,我是主張適當用體罰的。體罰有什麼不對?差不多該用的時候就用。譬如教育,有時候打兩下手心,罰個站,打幾下沒有什麼了不起。「小懲而大誡」,受一點小小的懲罰,他一輩子都記得要去做好人。所以人生的道理,太得意的時候,碰到一點倒霉挫折,如果你懂得《易經》,反而應該是好運氣。
假設一個人永遠在好運中,這個人就完了,他永遠沒有大的出息。所以小小地懲罰他,便不會做大的壞事,這反而是小人的福氣。一個人沒有倒過霉,便永遠沒有出息。一個領導人,像有些帝王,把自己最心愛的大臣一下子革去,不讓他乾了,或者把宰相一下子派去當縣長,或者鄉鎮長,就是這個道理。這些都是高明的帝王,希望這部下將來能有更大的擔待。這就是「小懲而大誡,小人之福也」的道理。
所以我們從事教育的人,要怎麼把人性教好,是個大問題,不要輕易下結論。像諸位老師家長那麼盡心,晝夜關照孩子,可是對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誘導,向哪一條路上走,很值得研究。
所以我們從事教育的人,要怎麼把人性教好,是個大問題,不要輕易下結論。像諸位老師家長那麼盡心,晝夜關照孩子,可是對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誘導,向哪一條路上走,很值得研究。
整理自《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論語別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11059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