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遊樂園裡舉辦早產兒展覽引發罵名,但最後也是因為這項「舉動」救了無數小孩。。
對美國歷史有些瞭解的你會知道,在20世紀初期,位於紐約的康尼島是美國最早的大型遊樂場,這座遊樂園的遊樂設施與現代的相差不遠,同樣有雲霄飛車、馬戲團表演和各種各樣新奇的表演。不過在1903年至1943年間,許多遊客到那裡是為了「看早產兒」!

即便現代人對早產兒見怪不怪了,但是在當年這可是非常難以見得的!那段時期的美國並沒有所謂的早產兒保溫箱,所以每當新生兒早產了,醫生會把他們當作出生有缺陷的小孩,任由其自生自滅,能安然活下
的算是命大,因此大多數沒有得到醫生相應治療的早產兒都夭折了。所以當時遊樂場的早產兒展覽,吸引了許多好奇遊客前來參觀。
展館外以「全世界都愛寶寶」為名稱。

每位前去參觀的遊客都需要支付25美分的門票,進去之後,一排早產兒保溫箱陳列其中,裡面躺著各式各樣的早產兒,他們被穿上大一號的衣服,繫上大大的蝴蝶結,烘托出他們嬌小的身體。

對此,有不少人認為「把早產兒當動物一樣供人觀賞,會不會太缺德了?」因而遭到不少醫生、慈善兒童組織、官員的指責,甚至在當時也有不少正義魔人一次次的出面檢舉這項遊樂園的節目。但是這項被千夫所指的展覽,卻也在那段時期解救了將近6500名嬰兒,間接改變了醫學界對於早產兒的看法。
推動這項展覽節目的背後推手是名德國猶太人Martin Couney。1880年,他的老師Étienne Stéphane Tarnier受到巴黎動物園家禽保溫室的啟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早產兒保溫箱,Martin隨後決定把這項造福早產兒的保溫箱引進美國,但是在當時的醫院沒有人敢用,於是他決定自用,便在遊樂園裡找了攤位舉辦早產兒展覽。

這場展覽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吸引人們目光看展,但其實當你一走進去後會感覺自己置身是在一間診所裡,裡面有穿著白色護士服的護士、奶媽和專職醫生。

早產兒雖然可以供人參觀,但是保溫箱前面一律用一根鐵桿攔著,隔點距離防止人們離早產兒太近。

每間保溫箱身長1.5公尺高,是由鋼鐵與玻璃材質製成,外面有一個熱水器,通過一根管子將熱氣傳輸到嬰兒床下方。保溫箱內的溫度由一個溫度調節器控制,另外還有一根管子將外面的新鮮空氣過濾後,傳入保溫箱。傳進來的空氣要先經過兩道過濾程序才會最終傳入保溫箱裡。而保溫箱的頂部是一個類似於煙囪的裝置,裡面安裝著一個小排風扇用於排出渾濁的空氣。

也因為當時在美國的醫院並沒有保溫箱的設備,可以照顧早產兒,所以以人工看護去照料的話一天需要花費15美元(相當於如今的405美元一天),高額的費用讓不少家庭付不起,而痛失愛子,也造就早產兒的高死亡率。
但自從康尼島遊樂場的早產兒展覽開始之後,所有的早產兒都可以被送到這裡被照顧,而且免收費,一切的支出費用像是護士、醫生、奶媽的薪資及有保溫箱的運營費全仰賴遊客消費的門票。

為了能更好得照顧這些早產兒,Martin特地請了奶媽給他們親餵母乳,還找了廚師每天給奶媽做各種健康食品。大部分的早產兒在這種精心照顧下,生活得越來越健康。

在Martin極力推廣保溫箱的作用以及呼籲人們多多重視早產兒的醫療護理後,終於讓醫學界對保溫箱的質疑態度大大轉變,於1939年,紐約的醫院才開始引進一批早產兒所使用的保溫箱設備,解救無數早產兒的虛弱生命。

最後Martin在1950年走到了生命盡頭,不少被他幫助過的早產兒紛紛趕赴他的葬禮上致意,感謝他不畏世俗眼光奔波推廣。雖說生前的他鮮少被人理解,常遭外人指指點點背負著無數罵名,但用這樣一種看似荒誕實則無奈的方法,卻也挽救了千千萬萬孩子的生命,甚至讓全球的醫院也開始實施這樣的早產兒醫療護理。

小編看完,總覺得有股巨大的悲愴和幸福直擊內心,我的孤獨是站在整個世界的對立,我的幸福是我知道那是對的,我承擔著生命的重量。背負著最讓人欣喜的包袱一個人踽踽獨行,這種人是真的很偉大。謝謝你讓我能夠藉由你的推廣理念活了下來...分享出去,讓其他人看看這段關於保溫箱的推廣故事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09989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