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隔離」還是「處罰」?
那天和朋友聊天談到當孩子行為失控時使用time out(隔離)的處理方式,那位媽媽是位非常用心的媽咪,雖然孩子還不滿三歲,
但很認真地閱讀許多教養書,也知道用打罵體罰的方式教孩子是不適宜的,不過苦惱的是在使用「隔離」的時候總是遇到孩子頑固的抵抗,
不是不肯去而亂哭鬧就是盧著要用站的、站沒多久又吵著要用坐的…,最後朋友只好拿起女兒的小手狠狠打兩下,女兒才乖乖的就範去「隔離」。
我聽了真有些哭笑不得,開玩笑地問她:「既然妳要打她,那為什麽不一開始就用打的,打了之後再叫她去隔離,
那跟『處罰』有甚麽兩樣呢?」朋友愣了一下問我:「所謂的『隔離』不就是一種『處罰』嗎?」
我認真地搖搖頭告訴她:「妳完全誤會了!所謂的『隔離』最終的目標是要引導孩子不靠外力(打罵、威脅、恐嚇)就能學會『自律』,
是希望讓孩子在情緒失控時有一股力量協助他安靜下來,在杏仁核高漲時,能趕緊啟動他前額葉的力量去做理性的判斷」。

「隔離」是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控制」的方法
朋友若有所思的說:「那我真的是完全誤會了,我一直以為『隔離』的目的就是『懲罰』她的不聽話,原來不是這樣」,
我回答:「沒錯,在學校我們使用「隔離」時也會十分小心,一歲隔離一分鐘、兩歲兩分鐘…依此類推,不是為了要讓他腳酸或是嚇他,
如果這樣只會讓他因為害怕被處罰而不去做不對的事,並不是真的懂了,更難以內化,教育最終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能自發性地做出對的選擇,
雖然可能是漫漫長路,更需要反覆的提醒與等待,但我們相信最後的成果將會是豐碩的。」
朋友又問:「那如果小孩真的不聽或不肯配合去隔離怎麽辦呢?」我說:「不動怒的堅持!並反覆地說著妳的要求(請妳現在去休息三分鐘!),
讓她知道妳執行的果決性,沒有討論的餘地更不需要多解釋(因為妳不肯收玩具,
所以啊就得要去坐三分鐘,不然待會啊…~錯的!!)或詢求同意(妹妹,妳去坐三分鐘好不好啊?~錯的!!),
如果還是不肯去,妳可以直接抱起她到隔離的椅子上坐著,三歲就坐三分鐘,
甚至剛開始從她背後有點力量但不讓她痛的環抱住在掙扎的她,或讓她坐在妳身上,陪著坐三分鐘都是可以的,重點是要讓她知道「這不是處罰而是讓妳休息冷靜的時間」。
沒有一個孩子會故意惹大人生氣
時間到務必準時且平靜地告訴她可以離開了,如果她已經很清楚為什麽被請休息(累犯),甚至連解釋或訓話都可以不用再多說。
再重複一次,孩子不是因為故意要惹你生氣才做出偏差的行為,而是因為他的前額葉還沒有成熟所以不小心又失控了,
所以你的角色不應該是法官或警察,而是耐心引導啟發而且相信他可以自己做到的教練。
「自律」就是這樣形成的
這樣重複幾次之後,當妳說:『請去休息三分鐘』時,孩子就會很神奇地停止不正確的行為,自己走去休息區坐著,不需要妳再大吼大叫了」,
慢慢長大後,甚至不需要大人在一旁提醒,自己就會啟動腦中的前額葉煞車停止不正確的行為,
那就是我們要的「自律」,朋友認同的點點頭。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09185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