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好文章
因為弱小,所以孩子需要我們的關愛和引導,但他絕不需要溺愛和包辦!
我有一個小學同學,吃母乳到5歲,家人喂飯喂到七八歲。上面有三個姐姐,他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小時候真正過的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式生活。
如今三十歲的人了,還靠父母和姐姐們養活。之前也成過一次家,可是因為他整天遊手好閒,好吃懶做,就離婚了。家人原想著有了家庭,他就會變得有責任感,孰不知包辦過度導致的缺乏責任感,不是靠猛然組成的一個家庭就可以徹底改變的!
因為過慣了依賴和被施捨的生活,所以他也就不覺得這樣的日子有什麼不好了。
生活自理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開端,這個能力的培養錯過了,長大後再彌補就會很難。
自理和智力同等重要
前段時間有個被瘋轉的新聞,說是17歲的中科院研究生被迫退學。那位天才少年名叫「魏永康」,他的媽媽認為只有知識需要學習和實踐,其他東西長大後自然水到渠成。
魏母覺得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因此除了學習,魏永康啥都不需要做,包括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都是媽媽一手包辦。甚至為了在兒子吃飯的時候不耽誤看書,她還親自給孩子喂飯。
在這樣的教育下,17歲的魏永康以總分第二的成績考進了中科院,成為碩博連讀的研究生。
然而這樣一位「天才」卻生活不能自理到如此程度:熱了不知脫衣服,冬天不知加衣服;房間不打掃,屋子臭烘烘;襪子髒衣服隨處亂扔。他常常一個人窩在寢室里看書,卻忘了還要參加考試和撰寫畢業論文,為此因有一門功課記零分,而且沒寫畢業論文,最終被學校勒令退學。
所以,生活自理能力和學習同樣重要,一個人被「愛」到成年後依然生活不能自理 ,這是何等的悲劇?
包辦摧毀孩子的責任感
涵涵最近很熱衷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強烈要求自己穿脫衣服,自己沖奶喝,自己擦屁屁。
有一天,我剛把洗腳水放好,一轉眼,竟然自己脫完鞋襪在泡腳了。待我看她時,那滿臉的成就感和喜悅感,讓我不禁動容。

.
因此,孩子需要從生活的自理能力中,從我自己來做的挑戰中,找到「我可以」的自信,找到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自尊。
面對過愛成害的教訓,我們在育兒時應該怎麼做呢?
控制住想幫孩子的衝動
孩子能不能自己做事,取決於家長肯不肯放手。在涵涵笨拙的穿衣服時,在她總是把鞋子穿反時,我也曾有過幫她的衝動。但她卻極力反對我插手,看著她耐心地堅持自己穿好,我滿心的欣慰。之後就強忍著衝動不去幫助她,除非她開口要求。
堅持讓孩子自己做事
常言道:「學好三年,學壞三天」,好習慣培養不易,壞毛病極易滋生。當你因為趕時間,或者心有所憂,出手幫助孩子後,他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我做可以,爸爸媽媽做也可以。
人都是有惰性的,既然可以不用動手,那我就享受好了。特別是孩子學會某一項技能,覺得不再有挑戰性後,就會懶得動手,久而久之,父母就很難再放手。
父母先做好自己
很多媽媽時間比較多,所以就全程都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甚至沒有了自我,然後還總是怨婦似地對孩子抱怨:「我這麼辛苦,還不都是為了你,你看媽媽有多麼的不容易……」。
這種做法不但給孩子帶來壓力,認為正是因為自己的存在,所以才讓媽媽不快樂,不開心。還會因為你的無所不參與,阻礙孩子正常的發展。

因此,我們要有自己的愛好和事業,不能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這對自己對孩子,都是一種負擔。
只有媽媽活得幸福快樂,孩子才能真正幸福快樂。
畢竟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懂得放手才叫真愛。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
在此,需要重點說明的是,我們提倡讓孩子獨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少包辦,並不是叫大家一味地放手,甚至給孩子故意設置一些挫折,磨練孩子。
我很討厭,所謂的「挫折教育」、「孩子不能多抱」「哭聲免疫法」等極端式的獨立論。這些育兒論,對弱小的嬰兒來說,是毫無人性的,因為他們缺乏安全感,需要我們的愛和關懷,然後才是在此基礎上的培養自理能力。
孩子需要「獨立」,但不需要「孤立」。過愛成害,過分強調獨立,也是另一種傷害。我們需要把握分寸,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相信很多父母都分得清關愛和溺愛!
♡FB:分享自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0749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