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學校是孩子們的天堂;但現在,為什麼孩子們從小學起就懼怕學校呢?
課業負擔日益加重、學校日益封閉、各種硬性的評估指標和行政部門的粗放干預、社會事務的繁多干擾……這些都讓我們教育越來越複雜。 教育應該簡單些,騰出精力去做最重要的事。不知道這位老師的觀點您贊同嗎?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從小學起就不愛上學?
現在,孩子們對學校的喜愛度正在不斷地下降。高樓房,窗戶明亮,每個房間都安置了大功率的空調,冬暖夏涼,確保孩子們學習舒適,身體健康發育。操場是人工草坪,鋪得是塑膠環形跑道,體育器材豐富,配備了標準足球場和籃球場。教室的裝備更是先進,富有現代化氣息。一體機、投影儀、展示台、校園廣播系統等多媒體一應俱全,硬體與我們當年就讀期間相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可是,那個時候,學校是孩子們的遊樂園,是我們的天堂,是眼睛一睜開,就想第一時間趕到的地方。 而如今,從小學時代開始,不少孩子就產生了程度不同的厭學情緒。孩子的書包越變越重,輔導資料越來越多,作業類型越來越豐富。家庭作業沒有一兩個小時根本無法完成,作業正在拚命擠占著孩子們有限的課外時間。孩子們怕學校,討厭課堂,盼望假期和周末。學校變成一個無形的枷鎖,制約著孩子的天性和活力,無論行政部門如何出台嚴厲的規範辦學措施,都無法緩解當前的學業負擔。
一方面是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迫使家長們採取高壓政策讓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高壓的教育讓孩子們背負巨大心理壓力;一方面是就業渠道單一,就業觀念的狹隘所引發的高考獨木棒,千軍萬馬過高考。 此外,學校從安全壓力角度出發,學校變得日益封閉。比如,提前不會開校門,放學後不允許孩子呆在學校。嚴格控制著學生的活動強度。孩子們在學校找不到樂趣,感受不到歡快。 教育需要做減法,減少唯分數論 教育需要做減法,減少唯分數論。分數高,不代表能力高。會做題,不代表會做事;會考試,不代表會做人。分數驅動下,孩子變成了應試的機器。機器是麻木、呆板的。想像一下,只會做題的機器,高智商的機器,他們的頭腦里儲存著大量的知識,但缺乏情感,那隻會產生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缺乏靈活的處事方式,缺乏對社會的關心,只會培養出一批毫無責任意識的現代人。對整個歷史的推進沒有多少有益的幫助。
教育需要做減法,減少唯升學率的教育陷阱 教育需要做減法,減少唯升學率的教育陷阱。升學率不是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唯一標準。很多省市縣的文理科狀元,在若干時期過後,並沒有成為學科帶頭人或者著名企業家和研究者。馬雲是大專學歷,格力董事長董明珠並非名校畢業生。這些事例充分證明:我們的教育要關注對人的德行、靈魂、價值的重塑,關注人格、毅力、信仰的培養,否則單靠知識灌輸和技術滲透,並不可能走到更高的層次。
教育需要做減法,減少繁重學業負擔的大山 教育需要做減法,減少繁重學業負擔的大山。教育的本質是培育心智健全的人,心靈豐富的人,具有社會公德意識的人。學業負擔會讓孩子弱軟的心靈變得冰冷,對知識探究的興趣會逐漸縮水,對整個世界產生厭倦和疲憊感。小小的孩子,面對著高難度的作業,以及反覆頻繁的各種檢測考試,他們覺得學習毫無任何的樂趣可言,也感受不到學習的成功感。超負荷的學習,早已抽乾了孩子們的智力,同時透支的還有身體素質,如青少年近視率逐年提高,運動技能下降,肺活力縮減。這些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教育需要做減法,減少快多高全的指標定額。教育是一個緩慢的事業。春天,當你把一顆種子放在土壤里,許多年之後,它才能變成參天大樹,開花結果。不是短期投入就能立即見到效應,幻想通過幾年就能讓教育突飛猛進,那不過是天方夜譚。 當下,各種硬性的評估指標和行政部門的粗放干預,還有越俎代庖的指揮,讓教育失去方向和立場。加之承擔大量的創建性任務,讓各級各類學校充滿了浮躁情緒,疲於應付,而忽略了最核心的事務。 教育需要慢慢地投入,慢慢地改變,慢慢地影響,潛移默化,浸漬感染,才能有所改變。
教育需要做減法,減少社會事務繁多的干擾 教育需要做減法,減少社會事務繁多的干擾。學校不是一個大籃子,什麼東西都要往裡面裝。政府和主管部門要給教育營造出安靜平和的氛圍,尊重教育的規律,從行動上落實各種政策待遇,提高教師的職業待遇,獲得物質和精神的雙滿足,讓教師有尊嚴地教書育人。 教育,簡單些,做最重要的事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智若愚。在我們追求越多之際,我們反而會獲得更少。當我們專心長久做一件事情時,反而可以看到更開闊的天地。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