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被癌症逆轉的命運,都會經歷恐懼、無助和絕望。除了藥物治療,活下去的希望,更多來自病友間的鼓勵和關心。一些同病相憐的人用微弱的能量構築起一個家園。「只要一走進這裡,就會發覺自己不再是個病人。」他們中有人這樣說。攝影:項飛

2015年11月25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古鎮馬家港河東51號內,一場簡單的生日慶祝儀式在眾癌友的見證下舉行。活動的主角是6名癌齡已過5年的會員,和往年舉行的活動一樣,協會為每人準備了一隻生日蛋糕。對癌症患者而言,挺過發病後的前5年,意味著病情穩定,算是新生。

在協會成立11年的年會上,會員們正在觀看講座,他們中大多數是老人。協會剛成立時叫「癌症俱樂部」,如今協會換了新址,大院門口的牆上用紅漆刷寫著「南潯區康協」。儘管協會已成立11年,但對外界而言,這些不為人知的群體依然有些神祕。

協會會長談菊美今年74歲,1998年查出乳腺癌,至今已有18年癌齡。治療癌症期間,談菊美加入了市裡的癌症康復協會,結識了不少南潯區的病友,於是就成立「協會」。幾年前,談菊美老伴被發現晚期肺癌,5個多月後去世。此後,「南潯區康協」成了談菊美生活裡最大的寄託。

2014年12月7日,協會搬了新址,周雅琴將自家的一面鏡子搬到了協會的衛生間。因為經費緊張,協會內很多物品都是由會員們集體貢獻的。周雅琴回憶:「協會剛成立時,那叫一無所有,沒有活動場所,沒有經費。大家之間開會,只能去會員家裡,天好的話,就在公園的長凳上進行。」

2015年4月20日,沈榮榮在一家鄉鎮醫院門口發放宣傳資料。66歲的沈榮榮17年前患上胃癌,通過手術切除了2/3的胃。沈榮榮說,起初發展會員很艱難,到醫院去發放宣傳單,經常會遭人白眼,上癌症患者家做工作,又被家屬拒之門外,這都是因為病人擔心病情被人知道後受到歧視。

2014年2月25日,協會搬新址後,增加了一間不大的健身房。健身房開放當天,大家試著練習一種新學到的爬行鍛鍊法。史旭麗(右)正和老會員一起健身、聊天。1976年出生的史旭麗是協會最年輕的成員。她說,加入康復協會後,大家不再諱忌談論自己的病情了。

馬杏花今年79歲,15年前被查出患鼻咽癌。她是協會裡最年長的女性會員。

張偉蘭(左)是一名天主教徒。張偉蘭已一名志願者的身份,參加康復協會已有2年。每次協會舉行活動,張偉蘭都會到現場的記錄。

韓麗娜年輕時是劇團的一名花旦,卻在退休後查出腸癌。7年後的今天,韓麗娜是協會裡的熱心成員之一,每次活動都有她的身影。

79歲傅致祥是一名退休教師。在他愛人查出癌後,夫婦倆都參加了協會。傅致祥平時在協會裡做志願者,同時,他也是協會腰鼓隊的領隊。傅致祥說,這裡有很多和他一樣的人,都是第一次成為一個組織的志願者。

2015年6月5日,會員們去看望臥床不起的耿惠英。耿惠英在2008年12月查出直腸癌。6年來,她前後共經歷了30次化療,是協會裡的抗癌英雄。2014年12月,由於病情惡化,耿惠英回到家裡休養,卻因為疼痛和嘔吐徹夜無眠。耿惠英說:「醫院把我放棄後,我乾脆把醫院也放棄了。」

2014年12月7日,徐雨芳(左)和周雅琴看望並安慰住在養老院裡的一位癌友。多年與癌症搏鬥的經驗,是會員們安撫和鼓勵他人的最好的方式。「只要一走進協會,就會發覺自己不再是個病人。」癌齡已過6年的徐雨芳說,因為同病相憐,會員之間的關懷,能夠讓人戰勝恐懼和孤獨。

2015年6月25日,在一次協會組織的活動中,大家在欣賞會員製作的手工藝品。根據各自的愛好,協會成立了手工、書法、歌舞等興趣組。

一名會員正在參加協會成立11週年活動的趣味比賽。儘管組織者安排的小遊戲都很簡單,但對協會成員們來說,在他們兒時玩的遊戲中體會到的,是久違的歡樂。

2015年12月5日,協會組織了一次衛生文明宣傳活動,沒想到中途遇雨打亂了協會之前安排的計劃。

協會會員正在一處借用的學校操場上進行「釣魚比賽」。儘管協會裡的條件簡陋,但來參加活動的病友並不太在意。

2015年8月15日,與癌症搏鬥7年的耿惠英離開了這個世界。談菊美和邱月琴代表協會前往殯儀館弔唁耿惠英。回想起和耿惠英度過的最後歲月,談菊美唏噓不已。

協會會長談菊美拿起一張名單,這上面記錄著協會成立以來已離去的33位病友。11年來,協會裡不斷有人加入,也有人陸續離開。這個最早只有18人的協會,漸漸變成了擁有近百名會員的大家庭。經歷了那麼多後,談菊美說,自己看淡了很多事情,也更懂得珍惜眼前的東西。

每個被癌症逆轉的命運,都會經歷恐懼、無助和絕望,而希望,多來自病友間的關心。一些同病相憐的人構築起一個家園。「只要走進這裡,就覺得自己不再是病人,他們這樣說。
轉載自新浪
看完真的覺得有點哀傷
不過可以不再覺得自己是病人
也是一件好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100491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