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別弄髒衣服or玩得開心點」?

棋子傀儡| 2016-04-02| 檢舉

導讀: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長中的權利。小手髒了可以洗,衣服髒了可以換,可那悄然流逝的快樂時光卻一去不再。媽媽們是否可以對孩子說聲:「玩得開心點!」因為,快樂才是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別弄髒衣服」or「玩得開心點」

一場大雨之後,空氣顯得分外的清新。牽著兒子的小手,我們在院裡漫步。

忽然,兒子掙脫我的手跑了出去,—邊跑一邊喊:「媽媽看,水!」

果然,雨水積在一處窪地裡,成了一個小小的水潭。兒子興奮地圍著水潭轉圈兒。這個小人兒成天在院裡跑來跑去,可從來沒有見過這麼一汪水啊。

興奮不已的兒子先拿起一塊小石子扔進了水潭裡,水花濺起,他高興得大喊大叫。

接下來,他四下搜尋石子作他的武器彈藥,不斷地往水裡投去。

我靜靜地站在旁邊,默默注視著興高采烈的兒子。

漸漸地,兒子覺得扔石子不過癮了,他的小腦袋四下轉來轉去,最後彎腰撿起了一根小樹枝。拿著小樹枝,兒子對著水潭就抽了下去,大片的水花飛了起來,濺得兒子一頭一臉,小傢夥傻笑著遠遠地跑開了。

兒子的笑鬧聲吸引了院裡其他的小朋友,很快地,穿紅背心的龍龍來了,穿藍裙子的惠惠來了,穿黑短褲的牛牛也來了……小小的水潭立刻成了歡笑的兒童樂園。

突然,一聲嗬斥在我耳邊響了起來:「惠惠,別玩了,髒死了!」原來是惠惠的奶奶,平時一向很溫和的老人家。只見她氣急敗壞地跑過來,奪下惠惠手裡的小樹枝扔得遠遠的,然後使勁拉著惠惠的手往外拖。

可憐的惠惠小臉漲得通紅,一邊不情願地走著一邊不斷回頭張望,看得出;她實在喜歡那個小水潭。

沒過多久,龍龍被他的爺爺拉走了,牛牛被他的媽媽拽走了……小小的水潭邊,只剩下兒子一個人神采飛揚地抽著水花……

夕陽西下時,我牽著兒子的小手往家走。一路上,兒子像快樂的小喜鵲嘰嘰喳喳,回到家門時,兒子意猶未盡:「媽媽,明天再去玩,好嗎?」

「好!」我摸了摸兒子的小腦袋,拉著他進了家門。接著,給他冼了澡換了衣服,一隻小泥猴又變成了清清爽爽的小男孩。

自從兒子會走之後,幾乎每天我都會帶著他在院子裡漫步。院子很大,像一個小公園,裡面有參天的梧桐、有嬌豔的鮮花、有綠油油的草地……小小的兒子對院子裡的一切都很好奇。樹葉落下來,他要伸手去撿;花兒開放了,他要伸頭去聞;螞蟻爬出來了,他會趴在地上看半天……有時走路摔倒了,他索性趴在地上不爬起來,甚至會在地上打起滾。每每這時,我只是靜靜地站在一邊望著他,任他瘋個夠。而每一天,玩夠了才回家,兒子總是精神飽滿心情愉快。

然而,在院中,每天我都會聽到家長對孩子的訓斥聲。當一隻小手伸向腳下的石子時、當一隻手掌貼近泥土時、當一雙小腿跪在地上時,那些粗暴的訓斥便斷然而起:「快起來,髒死了!說了多少次怎麼就記不住……」隨著訓斥,我看到的是一雙稚氣的眼睛裡深深的渴望與不舍。孩子!他們多麼渴望撫摸自己身邊的一切:泥土、青草、石子、小花……可所謂愛乾淨的家長卻嫌髒將他們拉走了,多少原本屬於孩子的歡樂就這樣失去了……

記得有一篇調查報告,談及中美媽媽對孩子態度的不同,給我印象很深的是當孩子穿上新衣時她們所說的話。媽媽常說的一句話是:「小心點,別把衣服弄髒了!」美國媽媽常說的一句話是:「玩得開心點!」我沒去過美國,不知實際情況如何,但媽媽實在愛說這句話,即使孩子穿的不是新衣。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權利。然而,家長的過分幹涉,使孩子失去了多少快樂?小手髒了可以洗,衣服髒了可以換,可那快樂的時光啊,一去不復返。

我始終相信,只有真正在快樂中長大的孩子,才有可能擁有健全的人格與良好的心態,而這一切,才是一個母親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孩子的髒口袋裡裝的是未來的希望

小孩子把青蛙裝進口袋裡,為了畫畫女孩的身上沾滿顏料,幫著爸爸擺弄汽車的小男孩把油漬蹭得渾身上下都是……這是一部鼓勵孩子發展的短片的上半部,而在這部片子的下半部中,這些孩子紛紛成為了生物學家、畫家、工程師等。專家們指出,為什麼這些被現在家長們看作都是缺點的孩子之所以能最終成功,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大人把這些孩子的缺點轉化成了優點。

愛說「不」的家長

家長總是愛去束縛孩子天性的發展,過度約束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特別突出,孩子的腦海中儲存了諸多的「不準、不能、不行、不可以」。0-3歲的孩子總是天才,3-5歲還有很多,5歲以後就會變得越來越少,不是孩子成不了天才,而是家長不知道如何去保護孩子的天性,很多教育機構的老師也總喜歡給孩子一個框框讓他們在裡面作畫,這樣孩子的個性就完全失去了。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無所適從,長此以往,孩子會在行為上表現得蠻橫無理或優柔寡斷。對孩子約束過多,容易禁錮孩子的智力發展,產生壓抑和自卑感,其探索性、創造性以及良好的個性都會被束縛。

孩子們可以通過看、聽、說、觸摸等多種方式去體驗、感受,培養孩子的興趣;專業的遊戲活動和情境體驗,使孩子在邊玩邊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想像力,懂得各種規則。這樣既能發揮想像力、創造力,又能夠區分『有所做有所不做』,正確的教育理念應該是以人為本。總之,要遵從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掌握科學的學前教育觀念,擯棄功利思想,還給孩子一個快樂、充實的童年。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99868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