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低孩子的妒忌心,遠比強迫他分享還來得有用~
Photo/grapee.jp
「要分享!要分享~」
友人帶著孩子到家裡來作客,沒想到一碰到玩具,孩子們就爭吵起來。自己的孩子抱著玩具哇哇痛哭:這是我的這是我的!友人的孩子也因為玩不到玩具嚎啕大哭…氣氛頓時很僵,對朋友也不好意思,自己的孩子又怎麼說也說不清…孩子真的這麼小氣嗎?
不理解概念前先理解規則
孩子要成長到五歲,才有辦法真正的懂得分享的概念與意義,但在此之前,他們可以理解」規則」,例如輪流玩,在公園裡若玩盪鞦韆,數幾次就要換下一個人。這樣的規則也可以讓孩子理解,如果你把家裡的玩具帶到聚會場所,那麼就是代表著可以跟別人分享屬於你的玩具。
父母就是一個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學習榜樣,所以,一定要讓他看到你是個懂得分享的家長。例如切好水果問問全家是不是要一起品嘗、每個人都可輪流選擇想看的電視節目,當然,你和另一半也會分享關心與愛,這一切,都看在孩子眼裡。
別勉強孩子分享他的最愛
對當爸媽的你來說,想必你也會有珍貴的物品是你自己也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的東西吧。所以,孩子當然有權利擁有他的最愛,而這些玩具即使再好玩,你別要求他在有訪客來家裡時,要求他得與人分享,因為這是專屬他的心愛玩具,尊重他的意願,孩子也會因此學習同理。
減少孩子妒忌別人玩具的心
如果你帶孩子去找其他小朋友玩,結果你的孩子看到其他人在玩某個玩具,突然間,他也好想擁有這個玩具,因而開始胡鬧一番。當然,這個行為是再正常不過,但卻讓爸媽們很困擾,而你在面對這個狀況時,可以迅速為所有玩具找到一個共通主題,例如顏色,你說:「你看,你的玩具是藍色的,他們的也是耶。」發揮一點創意,讓孩子知道手上的玩具和別人有共通的特性,可緩和忌妒的狀況並轉移注意力。
帶孩子參與慈善捐贈活動
協助孩子整理他幾乎不太使用的衣服或玩具,並帶他一同捐贈到需要的單位,也可以帶孩子去參加弱勢兒童組織舉辦的相關活動,甚至是做志工,讓他理解即便是孩子,每個人的生活狀況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別忘了鼓勵他的分享行為
不論孩子是主動或是因為你的提醒或要求,一旦他與朋友或手足做出分享的動作時,家長都要記得鼓勵他,讓他知道你為這樣的行為感到驕傲,其他的孩子也會因他的分享而感到快樂。
給孩子接觸同儕的機會
如果有機會,讓你的孩子儘早接觸同個年紀的小孩,這個學習分享的方式之一,因為所有的關心與資源不會永遠只落向一個人,此外,這樣的聚會若是固定的,也可以儘早培養孩子交朋友,而來自於友情中的信任,也有助於孩子學習分享。
分享,讓我們更快樂,也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培養。但幼小的孩子其實並不懂得何為分享,因此爸媽得透過家庭氣氛的感染,並透過一些機會的培養,潛移默化讓孩子更懂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99612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