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貝學話慢,平時又不太愛說話,一度讓貝貝媽擔心她是不是有語言障礙。自從上了幼兒園後,學新詞匯的速度是突飛猛進,說話也流利很多,只是,孩子的童言童語裡,時不時會蹦出一兩個不文明詞匯來。
一開始貝貝媽也沒有很在意,直至有天,跟朋友在外面吃飯,期間,朋友拿著布丁逗著貝貝玩,搶不到布丁的貝貝勃然大怒,突然惡狠狠地爆出一句:「去你媽的!」
聲音不大,落到貝貝媽耳裡,卻如驚雷。一方面覺得,女兒怎麼越來越粗俗了;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女兒在大庭廣眾下這樣爆粗罵人,顯得特沒家教,太丟臉了。
朋友被罵得愣了愣,表情僵硬,不好意思和一個小孩子計較,但心裡多少也是不舒服的,憋了半天,半是提醒半是調侃地對貝貝媽說:「還是得管管孩子。這麼小年紀,還是個女孩,就學會爆粗口——小心以後嫁不出去。」貝貝媽尷尬萬分,只能一個勁向朋友賠不是,表示回家會好好教育貝貝。
而那個闖了禍的熊孩子,則一臉無辜地吃著她的布丁,壓根本不管大人中間的「暗潮洶湧」。
孩子突然學會爆粗口、說髒話,這種狀況讓不少家長頭疼。那麼,家長們該怎麼處理,才能將孩子的「爆粗」給消滅在萌牙狀態呢?
其實,上幼兒園的年紀,正是孩子語言能力快速發展提升的時期。這一年紀的孩子,好奇心是特別強的,又愛模仿——這時候的孩子,頗有點「拿來主義」,但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來鑒別一些詞、一些話的好壞,所以,不管好的壞的,他們都先學了再說。而學了,並不代表他們真的懂了。
就譬如,貝貝罵的那句「去你媽的」,後來貝貝媽問她知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貝貝給出的解答居然是:「就是讓阿姨滾回她媽媽那去!」孩子並不知道這句話是髒話,她只隱約知道,這一句話是罵人的。因為阿姨「搶」了她的布丁,她久奪不回,心中憤恨,就想用這句話來渲泄自己的不滿。
那麼,孩子為什麼要學這樣的「髒話」呢?貝貝的回答又更讓人大跌眼鏡:「**同學就喜歡罵這一句,他每次一罵,老師就很生氣,批評他,處罰他——可是我們覺得他好威風啊!一句話把老師緊張成那樣!」這話聽得貝貝媽打了個踉蹌:敢情,老師對「髒話」的重視,反倒讓孩子們以為敢說這話的孩子是「英雄」?!
由此可見,對付愛說髒話的孩子,耙耙麻麻們先不要過分緊張,先觀察下孩子是不是故意用這樣的「髒話」來「博眼球」——一般帶著這種心態的孩子,他會邊說髒話邊拿眼睛瞄你,沒准眼神裡還帶著小興奮,等著你的「暴跳如雷」呢!
如果確定孩子只是在「博眼球」,那麼,你就採用「忽略法」,假裝沒聽到他的「髒話」,眼神都不要多給他一個,該幹嘛還繼續幹嘛。小朋友學粗話,通常都只是覺得好玩,做父母的如果反應過激,打罵孩子,反而會加深孩子對這句粗口的記憶。他要這麼「挑釁」上三兩回,卻發現你無動於衷,他就覺得:「哦,這個原來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好玩啊!這樣做並不能給我帶來更多的關注啊!」自己就放棄了。
這裡要插句題外話:如果孩子是在用髒話換取你的注意,那麼,耙耙麻麻們也得反省反省,自己是不是對孩子不夠關注,搞得他要有這種「非常手段」來「吸引」你們注意?
第二是採用「引導法」。找機會引導孩子——可以借著看動畫片,或者看漫畫書的時候,如果有罵人什麼的情節,你就可以借機教育孩子,告訴他,罵人也好,說髒話也好,都是不禮貌的行為,喜歡罵人、喜歡說髒話的孩子,是不會得到大家的認同和喜歡的。
如果孩子只是偶爾為之倒也罷,如果是屢教不改,那,耙耙麻麻就得和孩子訂規矩,並立出相應的懲罰機制。比方說,如果說髒話,會就取消掉他下周的糖果;或者是罰抄幾遍文明用語;或者是沒收他最喜歡的那個玩具……所謂「懲罰」,當然是得挑他在意的事物下手,才能讓他長記性;而且,家長必須說到做到,只要他犯了規,哪怕再哭再鬧,也要堅決執行規定。否則,他就不將你的話當話了——反正犯了錯耍個賴哭鬧一下就事情就翻篇了,再犯也沒什麼大不了。
最後一點是:以身作則,淨化孩子周圍的語言環境。前面說了,孩子年紀小,沒能力鑒別好壞,又喜歡模仿,所以,孩子周邊的語言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長自己說話不文明,出口成「髒」,孩子聽在耳裡,能學好才怪!
就象貝貝,被媽媽批評時,她也不服氣地提出:「那爺爺、爸爸也經常說『他媽的』、『靠』什麼的,媽媽你也沒批評他們呀?」這種情況下,麻麻不妨給孩子「封」一個「文明用語監督員」的稱號,然後,讓孩子來管著大家不准說髒話——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大人們一定要配合,你不能要孩子改掉說髒話的習慣,自己卻不改對不對?
還有,目前的電視劇、電影也是孩子學髒話的來源之一,甚至連動畫片,都會有些不好的言語出現,所以,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大人如果有時間,還是要儘量陪同,並適時加以引導。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99176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