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的寶寶一夜間又老又丑?!醫生的解釋令人哭笑不得!

MS News| 2016-03-30| 檢舉

對新手媽媽來說,寶寶身上出現任何一種未知的生理現象,都足以心驚肉跳很長時間。這不,下面的要提到的這位「菜鳥」媽媽就遇到了一件「怪事」,把自己嚇得夠嗆!

順利產下一子的小王正處於月子期,就在十天前這位快樂的寶媽迎來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個孩子,在歡喜之餘自然也少不了一番手忙腳亂。這天早上小王起來喂奶,給寶寶一翻身,嚇得「啊」一聲尖叫起來,這聲驚叫吵醒了一家老小,原本皮膚光滑的漂亮寶寶,居然腿上、脖子上都是一層蛻皮,這可嚇壞了全家老小。

一家人也不做多想抱著孩子就去了醫院,結果醫生就看了一眼,就告訴小王:「別擔心,小孩子脫皮嘛,皮膚上的胎脂掉落,很正常的新陳代謝,過後會越來越漂亮的!」聽到這些一家人緊繃的心可算是放鬆了下來,原來是虛驚一場!

雖說上面的案例只是虛驚一場,但不可否認的是新手爸媽育兒知識短缺確實有害無益,新生兒為何會全身脫皮?新生兒黃疸、血尿等其他異常情況,該如何處理?這些乾貨知識你不學還真不行,且聽小科細細道來!

新生兒脫皮是怎麼一回事?

新生兒脫皮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新生嬰兒外表皮失去了母體羊水的保護後,通過快速的新陳代謝來適應外界的陌生環境,就像上面醫生所說的,脫去胎脂,正常現象,無須過分擔心。如果擔心寶寶的皮膚乾燥敏感,可以考慮給他抹點溫和的潤膚露,切忌大人用手去干預哦!

臉頰和耳後也有脫皮還有紅點,正常嗎?

這可不是簡單的脫皮,是濕疹。一般來說引起的原因就是寶寶出汗、吃奶後的殘留奶漬殘留,鹽分、糖分引起的皮膚炎症,只要常給寶寶用溫熱毛巾擦洗,再塗一些爽身粉就沒事,如果一大片嚴重的話,及時去醫院,開點軟膏就好。

頭頂魚鱗狀的脫皮怎麼處理?

說實話,這種類型的脫皮看起來確實比較倒胃口,特別是頭上的鱗狀脫皮,很多寶媽都反應真想直接幫孩子摳掉得了,幸好只是一時衝動。

小科的建議是:大人最好不要直接上手,以免引發局部皮膚感染,畢竟新生兒的皮膚只有我們成人的十分之一厚,平時注意經常給寶寶洗澡、做好清潔工作,還可以用橄欖油給寶寶擦一擦,輕輕揉揉,時間長了它自己就會慢慢脫落。

新生兒的這些「異常反應」,正常嗎?

醫學上把從出生到28天的小寶寶界定為新生兒期。新生兒期是寶寶剛開始適應這個新世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新生兒的各種表現都牽動爸媽的心,下面的表現是正常的嗎?

1新生兒黃疸

多數寶寶在生後2-3天會出現皮膚發黃,首先從顏面部開始出現,於4-5天達高峰,7-10天左右消退,屬於生理現象。如此期間黃疸進展快、程度重或足月兒黃疸延遲至生後2周仍未消退,則屬於病理性。

2體重下降

新生兒體內的水分占體重的65%-75%甚至更高,以後會逐漸減少。出生數天內由於經皮膚、大小便、呼吸等體內液體的大量丟失,可導致寶寶出生後的幾天體重下降4-7%,但不應超過出生體重的10%,多於生後7-10天恢復至出生體重。又稱為生理性體重下降。

3乳房看起來比較大

新生兒剛出生時,體內都有一定數量來自母體的雌激素,不論是女嬰還是男嬰,生後4-7天有的寶寶會出現乳房腫大,大小如蠶豆至核桃不等,有時還會分泌出少量奶汁。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一般無需治療,更不能用手去擠,以免擠傷乳腺,引發感染。一般2-3周後會慢慢消退。

4臍疝

臍疝是臍窩處圓形或卵圓形的局部性隆起,這是因為腹部肌肉尚未完全長好,當腹內壓力增大時,臍窩就突出來,一般在孩子2歲內會自然好轉。如果臍疝較大時,應給予附帶治療,同時應儘量避免孩子哭鬧,導致腹內壓力增高。

5尿色發紅

新生兒在最初幾天尿色發深,稍有混濁,有時尿布上可看見淡淡的紅色,屬正常現象,一般5~6 天后會消失,但如果10天後仍有此情況,則為異常,要及時就醫。

6頭頂腫起

順產出生的新生兒頭部一般呈橢圓形,像腫起一個包。這是由於分娩過程中胎頭在產道內受壓引起的。有的嬰兒出生後頭部出現柔軟的腫塊,這是分娩時受壓而引起的頭皮水腫或血腫,一般在出生後6~10 周可消失。但是如果腫塊進行性增大或在10周後仍未消失,要及時就醫。

7粟粒疹

部分新生兒的鼻尖、鼻翼、頰、顏面等處,常可見到因皮脂腺堆積形成針頭樣黃白色的粟粒疹,脫皮後自然會消失。

8青藍色胎記

這種胎記比較常見。又稱為「蒙古斑」。常見於臀部或腰部。看上去像是一片淤青,這是正常的新生兒先天性生理反應,源於神經嵴的黑色素細胞在向表皮移行時,未能穿越表皮與真皮之交界,瀦留在真皮中延遲消失所致。多數在2-3歲消退,個別孩子7-8歲會自然消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99129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