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睡不好個子長不高?
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是身高成長最快速的時期,家長對於寶貝的身高體重變化總是非常關切,就怕孩子長不好。要讓嬰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除了補充營養外,還必須「睡得夠、睡得好」。
先天條件的限制
醫師,為什麼我的孩子比其他寶寶矮?有些父母憂心忡忡地帶著孩子來看醫師,擔心寶寶是不是身體有什麼問題,為什麼長不高?首先,須先將孩子的身高記錄做一整理,才能讓小兒科醫師針對孩子的成長正常與否做判斷。另外,身高的發展有些先天的限制,若排除了疾病的外在因素,且寶寶的活動力和食慾都很旺盛,家長就無須太過緊張。
早產兒成長曲線的判讀方法
當爸爸媽媽疑惑寶寶為什麼長不高時,必須先檢視孩子出生時的周數是否足夠。若寶寶是早產兒,在對照一般足月寶寶的成長曲線表時,就必須調整標準。醫師舉例:「若是一個提早3個月出生的早產兒,實際上在他出生後6個月,身高體重應該是足月寶寶出生3個月後的情形。」
對一個30歲的成年人來說,一年內的身高體重不會有太大的波動或成長,但對新生兒來說,出生後第一年的成長速度很快,3個月大跟6個月大的寶寶相比,身高體重就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家長要注意成長曲線表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確,目前小兒科醫師都會向家長介紹生長曲線的概念,讓爸爸媽媽可以在家先為孩子的健康把關,家長如果覺得孩子的生長狀況不理想,建議在打預防針或去兒科門診時,先跟小兒科醫師諮詢,確認判讀的方式是否正確,特別注意早產寶寶的標準不同,要以矯正後的月齡計算。
遺傳對寶寶身高的影響
家長總是希望孩子能「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當然也期待寶寶日後的身高能夠「更上一層樓」。遺傳是先天影響身高的最大原因,以後能夠長到多高,和爸媽的身高有很大的關係,大約佔了6~7成比例。因此,爸爸媽媽的體型若比較嬌小,寶寶的身高可能也會受影響。當然,在遺傳之外的後天培養也很重要,務必讓孩子均衡攝取營養,最重要的是睡眠充足。
除了早產兒可能有身高不足的現像外,足月出生的寶寶身高、體重遠不及正常寶寶的案例也有。有時因為母體子宮環境較差,例如子宮空間受限、營養不足等造成足月寶寶的身高體重不理想,但可以靠出生後慢慢調理,大部分孩子能跟上生長進度。
有些孩子因胎內感染等先天性的內在因素,本來體型就比較小。這種體型小的寶寶,長大後的體型也不容易矯正過來。總體來說,足月出生但體型較小的孩子,生長的潛力可能比一般寶寶弱一點。建議家長不要自行給予寶寶營養劑或民間的偏方,要先找小兒科醫師查清體型小的原因,究竟是不能治療的因素還是可矯正的障礙,再據此對症下藥,便可讓寶寶回到正常的成長曲線。
睡眠影響身高成長!!!
睡眠和營養是影響寶寶成長的兩大因素,若有營養不足的情形,會較快反映在體重上。至於睡眠方面,則影響寶寶的身高較多,因此除了營養之外,睡眠對身高的影響也是家長們必須留意的重點。
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的睡眠大約6~8小時,但是1歲以前的寶寶,則需要14~20小時的睡眠,才能供應身體快速成長的需求。當嬰幼兒睡覺的時候,身體裡的肌肉和骨骼,可是以百米賽跑的速度在成長!
生長激素分泌
生長激素是荷爾蒙的一種,由腦下垂體分泌,是促進身高成長的重要內分泌,有70%~80%的生長激素在睡眠的時候分泌,嬰幼兒的睡眠時間若被壓縮,則生長激素的分泌自然減少。如果寶寶的睡眠時間過短和質量不佳,的確會有身高不足的現象。
每個寶寶有自己的睡眠特質,有些寶寶就是標準的「磨娘精」,每次的連續睡眠時間不到2小時,或日夜顛倒,讓照顧的大人精疲力竭之餘,也會擔心影響寶寶的身高發育。對嬰幼兒來說,「睡得夠」遠比「什麼時間睡」來得重要,在新生兒出生的前4個月,一天必要的睡眠時間大約為20小時,隨著成長遞減,直到1歲還需要14小時左右的睡眠,如果1歲的寶寶一天只睡8小時,成長激素就會受到影響。若總睡眠時間夠,日夜顛倒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並不大,身高體重還是會有很好的發展。
不過,在寶寶3個月之前,就要調整孩子到能夠日醒夜睡,並且有一段大約6小時的連續睡眠,不要放任孩子日夜顛倒,否則家長照顧起來非常吃力,影響照顧者的情緒和健康,不但容易和家人起衝突,甚至會間接影響到寶寶的情緒。除了營養和睡眠之外,孩子的情緒也會影響荷爾蒙的分泌,自然連帶影響生長激素,因此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也可能長不高。
寶寶睡兩個小時就醒來一次怎麼辦?
有些寶寶天生敏感淺眠,只要一點點的聲音就容易驚醒,在硬體環境上要多花心思布置,打造讓寶寶容易入睡的場所,以安靜、燈光昏暗、溫濕度適中的環境為宜,並且盡量維持孩子情緒的穩定,因為生活中寶寶遇到情緒變化比較大的事件,例如打疫苗、玩得很興奮等,通常那天就會睡得不安穩,睡眠變得片段、不連續。如果已經試過許多方法,孩子還是睡得不安穩,建議媽咪先記錄寶寶睡眠的時間,再和醫師討論是否有生理上的問題。
醫師給家長們的建議
出生後的第一年是人一生身高成長的第一個高峰。生長激素的分泌雖然整天都在進行,但是並非持續性平均地分泌,而是腦下垂體波段式分泌,由於晚上11點開始是分泌最旺盛的時段,因此在這個時間點進入熟睡的孩子,就能長得比較高。因此,想讓孩子個子長得高,是一段長期抗戰的過程,建議家長在嬰幼兒時期,就要幫助寶寶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睡得好對身高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長期觀察較準確
若嬰兒有生長激素缺乏的現象,他會慢慢脫離原本的生長曲線,甚至掉到3%以下。因此,如果寶寶的身高位於3%以下,或者是連續掉了兩個區間(例如從85%~97%掉到15%~50%)就應該找醫師進行檢查。
有時嬰幼兒因為腸胃炎、感冒生病體重會變輕,屬於暫時性狀況,對孩子的生長沒有影響。必須觀察3~6個月,若發現孩子有持續且明顯脫離原本生長曲線的狀況,才應該找醫師檢查。生長曲線是連續性的追蹤,光看一個短暫的時間點並不准確。有些出生時體型就比較小的孩子,雖然被歸類在3%以下的曲線上,但只要一直沿著自己的生長曲線往上走,就是正常的發育過程。若本來出生有85%身高體重的寶寶,半年後卻掉到50%以下就需要就醫診療。因此,必須以長時間觀察的數據才能確定孩子發育狀況,以及是否有疾病的因素影響。
嬰幼兒不會以語言表達自己的不適,因此爸媽對於寶寶的成長特別容易焦慮,其實只要寶寶不要脫離自己的生長曲線太多即可。急性的疾病通常只會影響到體重,除非長時間營養不足,體重已經被拖累一段時間,才會反映到身高上,因此只要營養均衡,並且認真培養嬰幼兒的睡眠習慣,寶寶就能「高人一等」 !
均衡攝入營養別忘記
在新生兒6個月大之前,都以奶水為主食,觀察每天喝的量就知道營養是否足夠。而在6個月大之後,就必須加入輔食。尤其餵母乳的寶寶容易有缺鐵的問題,若沒有從輔食攝取足夠鐵質,就可能會影響生長,因此寶寶6個月大後要添加輔食,只喝奶水營養必定不均衡,沒有適時加入輔食,也是許多嬰幼兒長不高的原因。
至於餵配方奶則要注意泡奶的方式和分量是否正確,曾經遇到過糊塗媽咪,用A牌奶粉的量匙挖B牌奶粉泡給寶寶,分量不正確導致奶水太稀,長久下來自然會營養不夠。
另外,早產的寶寶因為在媽咪肚子裡的營養儲蓄不夠,出生後可能需要額外補充,若生長曲線一直沒有起色,可考慮選用針對早產兒設計的營養配方,幫助寶寶長得更好。
長不高是疾病的徵兆?
以嬰幼兒來說,急性疾病對體重的影響較直接,可以馬上判斷出問題。至於和身高有關的症狀,大部分是先天性疾病的徵兆,例如:生長激素缺乏、甲狀腺功能低下、染色體異常、透納氏症和唐氏症,其中生長激素缺乏和甲狀腺功能低下雖然為先天性疾病,但及早發現可以用藥物做補充治療。
生長激素缺乏在1歲以前並不明顯,後期也還有治療的機會,但甲狀腺功能低下就必須留意,因為此病對嬰幼兒有多方面的影響,像是智能發育、代謝系統,甚至可能影響到喝奶。另外,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嬰兒,他的動作里程碑發展較慢,但也因此比較容易發現寶寶不對勁。目前在新生兒篩檢中,針對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檢查,已經被列為常規性篩檢的項目,所以被忽略掉的機率很低,一旦發現寶寶有這個疾病,務必及早介入治療,因為影響身高只是外觀的一個部分,比較嚴重的影響是智力發展。
除了先天性的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直接影響到生長激素的分泌,有些疾病雖然並不直接影響身高的生長,但間接影響到睡眠,例如鼻子過敏、皮膚濕疹瘙癢等,寶寶睡眠質量差就會影響身高發展。長遠來看,孩子的身高成長會持續到青春期結束,並非一時半刻的影響,因此建議家長將疾病控制好,睡得好才有長高的本錢。
(本文由好孕媽媽獨家提供,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97912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