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這兩個加起來總共只有十五劃的漢字,簡簡單單,卻任憑世世代代的人們怎樣詮釋,都詮釋不盡。
佛陀說過:「阿娘懷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擔。飲食不下,如長病人。月滿生時,受諸痛苦。須臾產出,恐已無常。如殺豬羊,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兒身。咽苦吐甘,抱持養育。洗濯不凈,不憚劬勞。忍寒忍熱,不辭辛苦。干處兒臥,濕處母眠。三年之中,飲母白血。嬰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導禮義,婚嫁營謀。備求資業,攜荷艱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男女有病,父母驚憂。憂極生病,視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如斯養育,願早成人。」
白血,是指母親乳汁。
佛陀這席話有點長,但還是照實錄了下來,因為惟有觀全貌,才能更深刻理解慈母深恩。
可是,如果認為上述就能概括什麼是「母愛」,那還不夠。對於母親來說,用「白血」哺育子女,在她生命里是尋常事。而當危難來襲,死神向她的孩子張開巨爪之時,她會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紅血」交給死神,換來孩子的生。正如玉樹地震中的母親。
救援人員在垮塌的房子下面挖出一位年輕的女性,她整個身子緊緊弓著,兩手撐開,似乎在死命保護什麼。救援人員小心翼翼扳起她,發現一隻肉乎乎的幼嫩小手緊緊地拽著她胸前的衣服,那是一個不到一歲的小女嬰,正睜著驚恐而清澈的眼睛望著陌生的叔叔們,女嬰頭髮濕漉漉的,那是母親的血浸濕的。災難突然降臨時,年輕的母親將女兒死死摟在胸前,用血肉之軀嚴嚴實實地為女兒擋住致命的打擊。救援人員將嬰孩抱離母親,嬰孩蹬著小腳哇哇大哭,拉著母親被血染透的衣服不肯放。
我們所有人都記得汶川地震中,那位年輕的母親,用自己的「白血」和「紅血」一起換回了孩子的生命,孩子被發現時還甜甜地吃著母親的乳汁。年輕的母親在生命最後一息寫下的簡訊,任時光流轉,仍頑強地占據著所有人的心:「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媽媽愛你!」
對於女人而言,只有當她長大真正做了母親,她才體會「母愛」二字的深意。我也是這樣。
小時候,我家裡種瓠子,偶爾會遇到苦瓠子,不明白為什麼種的是同樣的籽,有的植株結出來苦瓠子。長大後才明白,那是瓠子母株保護自己小瓠子的一種自衛方法,當有敵人侵害自己時,母株知道自己周圍有了危險,就分泌出一種極苦的毒素,使敵人聞苦而逃——這是母株為保護孩子而做出的選擇。如果將這棵結苦瓠子的植株全部拔掉,會發現,拔了很久後那棵苦瓠子的藤葉都枯萎了,但是離小瓠子半尺長的那一段瓠子藤還是青綠的,小瓠子也是青綠的——那是瓠子母株竭盡全力將體內僅剩的養分留給了小瓠子。
一條泥鰍在鍋里被煮的時候,拚命聳起肚子,後來才發現它的肚子裡是滿滿的泥鰍籽,泥鰍媽媽為了保護自己腹中的孩子而拚命聳起肚子。
一片樹林失火被撲滅後,發現樹下有一隻已經死了的大鳥,鳥翅還保持著裹起的姿勢,裹起的鳥翅里還活著幾隻羽毛未長齊的小鳥,原來起火的時候小鳥在鳥窩裡,大鳥知道火勢是由下而上的,為了保護孩子,它放棄了自己生的希望,將小鳥裹在翅膀下徑直衝到樹下,裹起翅膀的大鳥是無法飛行的,但這樣她可以讓孩子有生的希望。
「母愛」,這是兩個柔弱卻無比頑強的字眼。當我們從口中輕輕說出這兩個音節時,驀然有一種感覺從心靈深處上升至眼眶。這種感覺是——熱淚盈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96287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