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頭3年瑣事多,但這3件很重要的事兒,你做到了嗎?

慢成長:

西方家長認為:應儘量尊重孩子的個性,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的真實情感,並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東方家長則認為:保護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幫助他們儘早為未來做打算,培養好的學習和工作習慣,幫助他們樹立來自內在的信心。當媽3年,Angie選擇的,是一條A+B式的育兒法。好習慣、好興趣、好性格,你知道該如何培養嗎?

圖文:Angie

西方與東方的教育理念哪種更適合孩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之餘,我更想說,也許我們可以做一個A+B的選擇。甚至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在腦海中製造一個藍圖,當你的寶寶長大成人,你想TA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懷上寶寶後,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媽媽,有更多育兒的智慧,我比從前努力了太多太多,在這整個過程中,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去養成一個習慣、花了更多的時間去挖掘自己的興趣,但直到現在,我還是無法完全改變我生活了30年所形成的性格。

刻意而為之與把握住機會進行有效的堅持、引導,哪一個更易被接受、更有效果,在這不長不短的3年多的育兒經歷中,我有話想說:

習慣的養成

對於孩子的教育,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話非常精闢:「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1、有些習慣的養成,需要從出生開始做起:

我們家寶寶純母乳一直到11個月,但是每次喂母乳前,我都會準備一個裝有溫開水的奶瓶,舉著奶瓶的同時對寶寶說:「寶寶呀,一會喝完母乳要漱口哦,這樣牙齒才不會蛀牙呢。」

寶寶8個多月時,有一天早上,我急著喂完奶去上班,忘記拿奶瓶喂溫開水這件事,喂完母乳就準備走,這個時候,寶寶扭動著身體,表現的很急躁。後來他奶奶才打電話告訴我,直到她給寶寶喂了一口溫開水後,才又重新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現在兒子3歲多了,大部分時候吃完飯他會主動拿起水杯喝水漱口。

2、有些習慣的養成,需要與TA「溝通」:

寶寶大概快一歲的時候,我們才買了BB椅,在時間上相對遲了一點,就沒有採用直接購買然後讓他「坐」上去這種相對強硬的做法。我們這麼做:

每餐吃飯時,有意無意地與老公對話:「哎呀,這個位置是我吃飯時的固定位置,你可別跟我搶!」講了一段時間後,再問寶寶:「你已經不是幾個月的寶寶咯,要不要也有自己的固定餐椅啊?」然後帶著他去宜家家居逛餐椅買餐椅,他在現場「試」了多個餐椅後,買了一張紅色的餐椅。說來也奇怪,從餐椅到家後,幾乎每頓正餐都是乖乖的坐在餐椅上。

試著與寶寶多溝通,別以為小寶寶聽不懂你說的話,他聰明著呢。

3、有些習慣的養成,需要「和解」:

習慣養成的再好,也會有「意外」的時候,出現這種情況時,你會採用一些相對激烈的手段,還是「放他一馬」?

就拿吃飯為例:我們家寶寶大部分的時候都胃口很好,個別時候不知道是玩性正起還是怎麼回事,多次溝通都不肯吃。這個時候要忍住說:「再不過來吃,你就沒得吃!」諸如此類威脅的話,真的很難,試過多次沒效後,我就放棄掙扎了。開始改成深吸一口氣說:「我先去吃飯了,你如果要吃就過來找我!」,放鬆整個氛圍後,他主動過來吃飯的機率大大提高。

另外,建立儀式、大人做好榜樣等方式對習慣的養成也很有幫助。同時,任何習慣的養成,最好的時間是「要是那個時候」與現在,「那個時候」已經成為了過去式,所以,從現在開始,一點點慢慢修正,想想也只不過是把別人分散到每一天的心思做了一個集中,耐心點,相信你的孩子一定能辦到。

興趣的挖掘

看過我之前寫的《數字育兒》文章(公眾號回復「數字」可查看)的媽媽都知道,我兒子特別喜歡數字,相對同齡人來說,識字能力略強,更重要的是能很好的把數字與生活進行聯想。

昨天晚上寶寶準備睡覺換衣服時,無意中看到一個圓形的時鐘,有別於客廳的大時鐘,上面清晰的標了1-12的數字。他拿起來問我:「媽媽,這個時鐘有1.2…..12這些數字呀,現在幾點了?」

我馬上停止給他換衣服,抱起他假裝誇張的說:「喔,你眼睛真亮,我怎麼就沒有發現這裡有一個時鐘呢,我們來學學怎麼看鐘好嗎?」,他並沒有跟著我的思路走,而是又問:「那1點鐘的時候我在做什麼?」我沒有堅持要教他怎麼看時鐘,而是改成了聽並回答他一個個問每個時間點他在正在做什麼。

整個過程結束後,睡覺時間已經略晚,於是問了他一個封閉式的問題:「要自己把時鐘擺回原位,還是我來?」而不是說:「太晚了,別玩了,趕緊睡覺吧!」然後重新開始給他換衣服,一邊換一邊說:「明天我們再來發現數字好玩的地方好嗎?」

興趣的挖掘有幾個需要注意的點:

從自己孩子的興趣出發,而不是別人家孩子或者是你自己的興趣;

多用具體的鼓勵,如:「我怎麼沒有發現1像鉛筆呢?」;

順著孩子的思路走,而不是只教你認為對的、有用的;

必要的時候給出AB式選擇,讓TA做主,而不是直接say no;

給孩子一點想像空間,激發起他的興趣;

性格的培養

所謂性格天生,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寶寶出生後所處的家庭氛圍決定的。再說的通俗一點,如果父母都相對內向,家裡的環境也肯定會相對安靜些,寶寶看在眼裡、聽在心裡,自然而然受到影響。於是我們就會說:「這個寶寶遺傳了媽媽,和媽媽一樣比較內向靦腆。」

與身邊的很多媽媽溝通後,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對性格的培養也一些幫助:

時刻別忘給寶寶一個笑臉;

寶寶出生後,多與寶寶「聊天」;

及時回應寶寶情緒的表達,哭了、不耐煩了,給予足夠的關注;

不要總是「困」住在家裡,帶出門走走,認識大自然、多接觸其他人;

多鼓勵寶寶,當他遇到他眼中所謂的困難時,先安撫情緒,再陪著一起解決,比如說積木堆不好,按照先安撫、然後一起堆、再鼓勵他單獨堆的方式

家長做好榜樣,家庭氛圍和諧,少些爭吵,多些商量;

……

同樣是半杯水,有的人慶幸還有半杯,有的人抱怨只有半杯了。對於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我們要學會引導寶寶如何樂觀的看待。

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生,但卻能影響孩子如何優雅、樂觀、快樂地成長。

「好處」遠遠不止這些。「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句俗語用在小孩的身上也非常適用。但是能否充當好師傅的角色,卻是我們每一個家長的功課。小孩的世界很純粹,多花點心思,讓你的孩子收穫一個不一樣的童年。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93956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