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剛出生時就會哭鬧,來傳遞自己需要食物、身體不舒服、需要安撫的信息。媽媽如何辨別出寶寶的哭聲呢?來跟著文章學習一下吧!
寶寶一哭鬧,媽媽頭就大。其實寶寶哭鬧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哪怕身體完全正常的新生兒,每天的哭鬧時間也在1.5~3小時。哭鬧是寶寶傳遞自己餓了、身體不舒服或者需要父母安撫信息的手段。但怎樣判斷出寶寶哭鬧到底是何種需求呢?家長快來跟隨文章學習一下吧!
1.寶寶餓了
飢餓是寶寶最常見的哭-鬧原因,哭聲洪亮且均勻。媽媽將手指或乳放到寶寶嘴邊,他會進行吸吮動作,停止哭聲。吃飽後也不會再出現哭泣,表情滿足。
2.寶寶需要換衣服或太冷、太熱。
寶寶感到環境不適,如尿布濕了、太冷或太熱、環境太吵鬧等,也會通過哭聲來抗議。此時的哭聲,沒有飢餓時那麼洪亮,開始多為咿咿呀呀的低聲呻吟,如果哭聲被忽略,情況沒有得到及時改善,寶寶的哭聲就會逐漸增大。
3.寶寶尋求安撫
寶寶尋求擁抱或愛撫發出的哭聲,與第二種哭聲大致相同。媽媽在抱過寶寶後,哭聲就會停止。
異常哭鬧
腸絞痛:多發於三個月內的嬰幼兒,經常在半夜突然哭鬧,面色蒼白,雙腿冰涼,聲音高亢。
吃奶時哭鬧:寶寶患口腔潰瘍、炎症或在感冒後進食,常常會哭鬧,因為身體不適而拒絕進食。
中耳炎哭鬧:寶寶哭鬧時伴隨搖頭、抓耳等動作,有時還會伴隨發燒。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