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毛丹究竟是何病?

豬毛丹聽說過嗎?在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相信都耳熟這個病種;而在醫學界中究竟屬於何病,治療的方式也有獨到的特色.
按民間的豬毛丹說法:
[症狀]-發熱低或持續高熱或體溫反覆高低、怕冷、精神萎靡、頭重身困、食慾減退,頭痛高熱,或 皮膚忽然變赤,色如丹塗脂染、紅腫迅速擴大
[病程]持續兩周~四周
[病種說法]豬毛丹,冷丹,熱丹等等
[治療方式]
1。先用刮痧散熱,皮膚即呈瘀黑,起雞皮,回家用雞毛煲水,加粗鹽沖身,再用絲綢布來抹身體﹐然後可見一條條豬毛般的簽維出現﹐可能還可見有如魚鱗般的鱗片冒出
2。服藥常用葛根,老桑枝,地骨皮,臭草,鯪魚等熬湯療服
3。水煮蛋擦遍身體,打破雞蛋,蛋黃有毛狀物的情況,
中醫學角度的說法:
「豬毛丹」是民間的俗稱,實際上目前醫籍中還找不到這個病名;而在東南亞一帶的中醫度有幾種說法,其屬於「暑濕證」「虛熱證」「丹毒」。
暑濕困脾,就出現了身熱,身倦困怠,食欲不振,欲嘔等症狀,由於熱帶國家,炎熱和潮濕的氣候,造成人體在少排汗的狀態下,濕氣內積,就出產生如此的疾病;除了按中醫的治療暑濕的方式,就是民間都會找豬毛丹的醫師來治療;我們這裡的豬毛丹醫師大部分實際上只懂一門技術的治療,並不一定懂醫。其治療的方式能否讓高燒即退,一般熱退後造成的體虛現象非常明顯,有些病人需要用三個月的時間才能恢復體能。
豬毛丹症狀也有類似「丹毒」,近代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它是一種急性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應起的皮膚黏膜內網狀淋巴管急性炎症。本病不分年齡、性別、季節,主要特點為突發性惡寒發熱、局部皮膚忽然變赤,色如丹塗脂染、紅腫迅速擴大和伴有頭痛等等。網狀淋巴管急性炎症。從中醫學角度來說,多因火邪侵犯,血分有熱、郁於皮膚而發,由於發病部位不同,因此朱毛丹也有許多不同的民間名稱,比如在頭臉部稱為「槍頭火丹」、在胸腹腰胯稱為「內發丹毒」等。治療方法一般有外塗和內服兩種,必須依據患者的個別情況作選擇。
有待考察研究,總結的疾病:
我們可以看出在中醫醫學體系中,找不到「豬毛丹」如此的病名,而從症狀上可以找到散在性的證型去詮釋所謂民間的「豬毛丹」是什麼病。估計是民間療法,在500年前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來自中國的祖先們航海,定居在熱帶國家的過程中,累積了一種治療熱帶國家發病的方法,代代相傳下來,而許多治療由於沒有醫理的傳承,僅僅技術傳承,而造成了一個趨勢,凡熱病不退,都歸類成「豬毛丹」來治療,即使普通外感發燒,由於延誤造成療程長,而病人都找尋豬毛丹治療法,最終造成後遺症,雖然燒退了,可體質下降明顯,畏寒,消瘦,食欲不振,反覆外感等等,康復的時間甚至要用上半年。人們害怕西藥的副作用, 而選擇了如此的民間療法,造成後果遠比使用抗生素還來得嚴重。
慎防新年患「豬毛丹」 ‧ 多運動助流汗排毒
人們喜滋滋地迎接春節之際,須多注意健康是否有異狀,以慎防各種疾病,包括「豬毛丹」前來「拜年」。「豬毛丹」是民間俗稱,在中醫的角度來說,則是「暑濕症」。病因與氣候及個人體質有關,就是濕氣積在體內,無法宣散;加上氣滯,造成身體無法流汗,長期下來會引發各種症狀,如發熱低、怕冷、精神萎靡、頭重身困、沒有食慾等。
中醫師李國良說,「豬毛丹」實為中醫說的「暑濕症」,病因是天氣燥熱和個人體質所致,即濕氣積在體內,無法宣散,加上氣滯,造成汗腺仿佛被封鎖,無法流汗,長期下來就會引發各種症狀。
他表示,患者的症狀有身體很疲倦、沒有食慾、怕冷、發熱低(即體溫比正常的略高一點)、無精打彩等,即使吃一般的感冒藥也於事無補。有者會用土方,即用雞毛煲水沖涼,加上治感冒藥,但一般這不對症,療效不明顯。
「患者有消化不良、氣滯和體內濕氣重的症狀就是濕的表現,才會出現低溫(體溫比正常稍高)的情況。」
充分休息病不侵體
他透露,通常多雨的季節或年終、春節前後,前來求診者占有一定的比例。這和人們在年終因忙碌而消耗太大有關,一旦忽視身體出現的症狀便會發病。
「農曆新年前一個月,天氣較乾旱,風也比較大,空氣乾燥,因而容易發病。《黃帝內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意指身體強壯,病邪不易侵入體內。人們平時就要照顧健康,注意飲食、定期運動、充分休息及注意情緒變化。」
他披露,在中藥處方中,有「藿朴夏苓湯」(含藿香、川朴、姜半夏、赤苓、杏仁、生苡仁、白蔻末、豬苓、淡香豉及澤瀉)和「三仁湯」(含杏仁、 白蔻仁、生苡仁、飛滑石、白通草、竹葉、厚朴和半夏)可治此症,並可依據個人情況作加減,療效頗佳。「藿朴夏苓湯」是芳香化濕藥,有理氣化濕、疏表和中的功能,「三仁湯」則有清利濕熱、宣暢氣機之功。
李國良說,臨床上,他讓相關病人服用「藿朴夏苓湯」有療效,病人流了一身汗,嚷著肚子餓要吃東西,足見處方的功效可靠。不過,若患者發燒的溫度高就不能用「藿朴夏苓湯」,須改用其他藥物如石膏。
對症下藥5天痊癒
「一般只要對症下藥,暑濕症可在3至5天內痊癒,相對地,有者可能拖上1至2個月,原因就是藥不對症。」
他說,要預防暑濕症就要留意天氣的變化,不要睡冷氣房、喝冰水,並要多運動,有助流汗和排毒。
「許多年輕人不知道冰塊對健康的影響,喜愛喝冷飲、吃冰品,長年累月就會引發健康問題。以中醫養生學來說,脾胃喜溫,常常飲用冷飲就像在熱鍋子上倒了許多冰塊,引起身體不適如胃感冒。」
雞毛煲水沖涼無根據
豬毛丹是中醫暑濕症
中醫師李國良說,他查過不少中醫典籍,都找不到「豬毛丹」的記載,經過一番研究後,發現其症狀和中醫里的「暑濕症」類似。因此,臨床上,改用可醫療暑濕症的處方來醫「豬毛丹」,證實有效。
詢及民間流行用雞蛋推拿患者是否有根據時,他說,目前還沒有科學理論和研究可以解釋,純是民間手法,是否有效見仁見智。
「民間醫生讓患者用雞毛煲水沖涼,過後用水煮蛋擦遍身體,打破雞蛋,蛋黃有毛狀物的情況,目前還沒有科學根據。」
一用數得實惠食材
「六味清補涼」防疫
中醫師李國良表示,坊間有不少食材可達到預防疾病的功效,例如小販中心賣的「六味清補涼」(含玉竹、淮山、蓮子、百合、芡實和龍眼肉),就有潤肺生津、滋陰祛火的作用,經濟實惠。
他指出,春節期間,很多人難免會熬夜,休息不足,易有虛火,飲用「六味清補涼」可降火潤肺,減少患感冒、咳嗽的可能。
「百合味甘,性微寒,歸肺、心經,對神經衰弱症有療效。芡實補中益氣,並含有澱粉,有助小孩發育。這些都是實惠的食材,即有藥用也可食用,一舉數得。」
陰血不足易患豬毛丹 ‧ 病邪逆轉威脅生命
本地民間習稱「豬毛丹」或「豬毛斑」就中醫的觀點來看,應稱「暑濕症」,也是一種時氣之病。中醫師林玉成說,豬毛丹的病因是天氣燥熱和個人體質所致,尤其是陰血不足者較他人容易患病,因為其體質不耐受暑熱的侵犯。淺言之,一旦暑濕邪積在體內,無法宣散,加上氣滯,造成汗腺仿佛被封鎖,無法流汗,長期下來就會引發各種症狀如發高熱或發熱低(即體溫比正常的略高一點)、胸悶、身體很疲倦、食慾低下、怕冷、無精打采等。如果沒有及時治療,病勢很可能會轉歸成病邪逆傳心包,演變成腦膜炎而有生命危險。
食用滋陰品防病
他披露,所謂體質陰血不足者的典型表現是皮膚顏色比較泛青、萎黃,有者則是黧黑色,即黑中帶黃,或是皮膚長黑印不退。其他症狀尚有體型消瘦、口乾舌燥、皮膚粗糙和潮熱等。因此,他們宜適時適量食用滋陰的食物或水果如雪耳、木耳、紅棗、龍眼、海參、香梨、北沙參和百合等,以改善體質及減少病邪來犯。
他說,醫家王孟英覺得,暑沒有濕,叫陽暑。最明顯的臨床表現是高燒不退,伴有頭痛,不一定會感到胸悶,病情嚴重者會有出斑或出痧的情況。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可用白虎湯(含石膏、梗米、甘草和知母)加減治療,療效立竿見影。
「王氏對暑有獨特的見解,他覺得,暑多兼濕,而非暑必兼濕。這與一般醫家都認為,暑必兼濕不同。他還認為,暑即熱,同屬於陽邪,只是微甚之分,再審辨有無兼濕,才能對症用藥,不至於誤人。而暑病的發生,可以是在外勞作感受暑邪所致,也可能是避暑不當,反被濕熱所傷而致。」
發燒為常見症狀
暑多挾濕,叫陰暑或冷丹,症狀可見發燒的溫度不高,介於37.5和38度之間、頭暈、胸悶和嘔吐會比較嚴重。辨證論治後,可選用香薷飲(含香薷、厚朴、白扁豆和黃連)化裁,也可奏功。這種胸悶也是「邪伏膜原」(病邪伏在胸膈不退)的一種。
中醫認為,膜原是病邪停著的特殊部位,介於衛表和五臟之間,為薄皮隔膜。由於膜原與腸胃相關係,下連於宗筋,其分布範圍較廣,是病邪結聚較為深的層次。如果邪氣停在膜原,會造成邪氣閉阻,衛氣不通,不能從衛表排出,病邪瀰漫故病勢甚重,若是患者沒有及時接受治療,則可能會演變成病邪逆傳心包,轉歸成腦膜炎,形成逆證。
林玉成強調,中醫覺得,順證易治,逆證難為。一旦病情轉變成逆證時,患者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因此不要小看時氣病對健康的破壞力。
易與蚊症混淆
誤診耽擱病情
由於豬毛丹的症狀與登革氏熱(蚊症)接近,有者容易混淆,形成錯診錯治而耽擱病情。中醫師林玉成說,豬毛丹與登革氏熱的主要分別是,前者是高燒不退、胸悶欲絕,煩燥不寧和有全身困重之感,主因在於暑濕邪客於胸部經脈之中。
後者的發燒程度則會較高,伴有全身骨頭疼痛,皮膚多有紅斑等。
「豬毛丹熱在氣分多,登革氏熱多在血分,容易耗血動血,如內出血或皮下出血紅斑等。」
話說回來,中國古代有「四靈獸」的傳說,即青龍、白虎、玄龜(玄武)和朱雀,它們在人間各司其職,即青龍負責管雲,白虎管風,玄龜管水和朱雀管火。他指出,中醫認為,暑熱之邪是一種火毒很甚的病邪,而且暑多挾濕,使人發熱不退並伴有胸悶等症狀,所以用管火的禽類來對治比較有效。
「雞是屬於朱雀類,其生的蛋的蛋白有控制暑熱的功效,豬毛丹是火熱症,雞毛、雞蛋可克火性,故可用雞毛煮水沖涼。或是用兩顆蛋清(蛋白)加適量麵粉,做成麵糰擦拭胸前和背部,能緩解胸悶不舒的感覺。」
雖滋陰生津甘涼清解
含農藥西瓜多吃無益
中醫師林玉成覺得,豬毛丹患者痊癒後,宜用清解法來清熱滋陰,因為患者生病的後期傷陰,就要食用一些滋陰生津,甘涼清解之品如茅根竹蔗馬蹄水、百合、麥冬、北沙參、椰水和西瓜等。不過他也提醒,若是食用西瓜就要確保西瓜沒有受到農藥污染,不然,多吃無益。中醫認為,西瓜是天然的白虎湯,有很好的生津止渴,清熱解暑的作用。因此很適合在大熱天吃多一點。
他解釋,西瓜若沒有受到農藥污染,屬於清暑養陰的果品。但是,一旦其受到農藥污染,其性味會轉變成濕熱,多吃就會有健康之憂,而過量食用西瓜,也容易傷脾助濕。
「表證有寒證、熱證之分,所以有辛溫、辛涼法之別;寒證者以辛溫之品來讓患者出汗,病況自緩。熱證者就要用辛涼之品來清除,雖然患者也會出汗,但那是調和身體所出現的過程而有的現象,卻不是目標,因為溫病忌用汗法。」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