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藥史上有三位大佬,近百年來叱吒風雲
老大:阿斯匹林
出生於1899年
在解熱鎮痛的長征路上經久不衰。是感冒、發燒、頭痛、牙痛、關節痛等一系列病徵的「勁敵」。
老二:青黴素
出生於1928年
1941年被分離和純化,作為世界第一種抗生素,它成功拯救了無數大兵(無數二戰時期的盟軍受益於它)。
老三:安定(地西泮)
出生時間不詳
焦慮、鎮靜、催眠都得找它。而且它經常還干點「不靠譜」的事(具體我就不說了,反正影視劇里都會演)。作為處方藥,這貨可不是你想要就能要的。
我們今天之所以要提到這三位大佬,主要是想科普一件讓每位父母都「聞它色變」的「常見病」——孩子發燒了!
因為,如果沒有阿斯匹林與青黴素的「搗亂」,說不定你沒事就希望自己發發燒!
古時候人們並不擔心發燒,他們認為這樣可以耗盡不好的體液。而在中世紀時,發燒也被視為對抗梅毒或某些傳染病的方法。
在過去發燒一直被認為是有益的
直到阿斯匹林的發明
當其可以降低發燒程度的能力被提出後
發燒便成為了一件恐怖的「壞事」
尤其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即使是輕微發熱都會讓父母擔心,高燒更是會引起「全面恐慌」。可是最近醫學界的研究卻與古時候人們對發燒的看法非常相近。
那麼,發燒是一種病嗎?
寶寶發燒就需要去看醫生嗎?
發燒真的會燒壞腦袋、燒成肺炎嗎?
發燒也會讓心臟受損嗎?
是不是體溫升得越高,病情越嚴重呢?
按你胃,坊間對於發燒的說法實在太多……
所以發燒必須現身說法,去掉人們的「有色眼鏡」!
首先,需要說到兩種動物
恆溫動物vs變溫動物
人作為擁有完善體溫調節機制的恆溫動物,若有病毒、細菌入侵,體內的白血球細胞會製造出一種荷爾蒙(白細胞介素)至腦中下視丘,於是體內的體溫調節裝置上升,從而使體內的免疫系統發揮對抗功能。
病毒和細菌在較冷的環境下容易滋生,因此發熱可以讓身體不易受到感染。所以有時候發燒是好而正面的。
因此,發燒不是一種疾病,而是疾病的一種症狀或體徵,甚至是一種積極的信號。
雖然如此,發燒時寶寶身體為了降低熱量散失,血管緊縮會讓手腳冰涼,肌肉收縮會讓身體打寒顫……對於熱能的需求,增加了寶寶對液體的需求量,提高了心率和呼吸頻率。
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了發燒?
NO.1在所有發燒的寶寶中,大約90%是由病毒引起,比如腸道病毒、流感。這類原因的發燒不需要過於擔心,它會自己好,而且經過發燒,寶寶的免疫系統會增強。
現在大部分兒科醫生不建議給六個月以上的寶寶做退熱處置,除非其體溫已超過38.5度。(有高熱驚厥史以及精神狀態不佳者除外,需緊急退燒。另外,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大量退燒藥反而會降低免疫力,使病毒更不易被殺死。)
病毒引起的發燒,
不可使用抗生素,
因為這是沒用的!
NO.2還有一小部分寶寶發燒是由細菌引起的,比如細菌性肺炎、尿路感染。這類發燒要引起重視,必須加以處理。通過使用抗生素治療感染,從而間接使體溫恢復正常。
2013年10月10日
中國與世界衛生組織(WHO)
簽訂《水俁公約》
表示應在2020年底前
停止製造和進出口
含汞的體溫計和血壓計
ABOUT FEVER
關於發燒的「流言蜚語」
QA問:我家寶寶1歲半,發燒39.5度,但人很精神,還像往常一樣能玩。我想問燒這麼高,是不是意味著病很重呢?
大白媽媽兒科醫生林濤:比起體溫,寶寶身心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判斷病情嚴重程度的更重要指標。所以不管體溫計上的數字如何,重點是要仔細觀察孩子是否出現嚴重疾病的跡象。比如看他們不舒服的程度、有沒有活力、是否可能脫水等。
作為父母,有任何擔心都應該與兒科家庭醫生聯絡,因為父母的直覺有時候更可靠。按照您剛才的描述,寶寶的問題不大,請注意補充水分,繼續使用退燒藥就好啦。
小提醒:發著高燒還在滿地跑的寶寶 (這位寶寶看起來精神不錯,媽媽不必多慮);
雖然低燒但卻看上去萎靡不振的寶寶 (這個可能更嚴重,需要諮詢確認是否需要去醫院)。
問:發燒會燒壞腦袋嗎?
大白媽媽兒科醫生夏桂選:40度以下的高熱不會燒壞腦子,一般所謂「燒壞腦袋」,其實都是中樞神經感染,如腦炎、腦膜炎造成腦部受損,而非發燒造成。所以發燒是否會傷及大腦,還是要看腦及相關器官是否被細菌或者病毒侵犯。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肺炎的孩子發燒再怎麼高,也不會燒壞腦袋,反之,一個腦炎的孩子不管發燒幾度,腦袋都會有危險,這樣的說明希望爸爸媽媽們可以理解。
問:發燒會燒成肺炎嗎?發燒的情況下,什麼時候應該去醫院?
大白媽媽兒科醫生李月萍:發熱是一個症狀,肺炎可以有發熱,而不是發熱引起肺炎。肺炎通常由一些細菌病毒或者支原體引起;生活中上呼吸道感染的寶寶持續發熱超過3-5天,一般暗示有感染持續存在,警惕肺炎發生。
當發熱的孩子有下列情況發生時,應當儘快就醫的情況:
A、不滿六個月的嬰兒出現發熱。
B、六個月以上的寶寶24小時內體溫超過40度或72小時內體溫超過38.5度。
C、有劇烈的嘔吐和腹瀉,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口唇與甲床發紫、哭時淚少、眼窩凹陷、口腔乾燥、少尿或無尿、囟門凸出等。
「 家居退熱
既然發燒沒那麼可怕
家庭常用的退燒法有哪些呢
」
退熱最主要的是緩解患兒因發熱引起的不適。 一般情況下,寶寶體溫超過38.5度時,就會明顯感覺不適,需要積極退熱。但是在退熱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先保證兩點:
NO.1喝喝喝
由於發熱會讓呼吸循環加快、皮膚出汗增多、體內水分流失增加,造成相對脫水,所以需要多喝水!這可以補充水分,並促進身體散熱、降溫、排汗排尿,使體內毒素及代謝廢物儘快排除。
NO.2吃吃吃
發熱時對卡路里的需求會提升,我們主張不強迫喂食寶寶,但也不能把生病的寶寶餓壞。進食以流質為主,以清淡,易消化為原則。粗茶淡飯可以減少胃腸道的負擔,讓身體更好地抵抗疾病。
廣泛提及的物理退燒法是否可用呢
NO.1擦溫水浴
一定要記住,前提是孩子願意 !孩子願意 !孩子願意 !但其實它是現代醫學裡具有爭議的一種物理退熱法。那麼,各位兒科界大佬對城裡人愛玩的擦溫水浴是持怎樣的觀點呢?
所以,爸爸媽媽是否要用,還是看孩子是否開心吧。畢竟退熱的目標是幫助孩子舒服。只有退燒藥真正具有退燒效果。其他輔助的方式如退熱貼、冰袋、溫水抹拭等,都只是讓孩子更舒服一些,並不會對中心體溫有任何的影響。
NO.2睡冰枕
因細菌、病毒引起的發熱不提倡使用。
大白兒科家庭醫生夏桂選大夫有這樣形象的比喻:病毒、細菌引起發熱時用冰枕,就好像一面在燒開水、一面在水壺裡加冰塊,這只會徒增身體能量消耗。局部溫度降低,但並沒有從源頭退燒,反而會加重寒冷不適的感覺。
NO.3酒精擦拭
因細菌、病毒引起的發熱不提倡使用。
過多使用酒精可能被孩子吸入或經皮膚吸收,這會導致發生比高熱更嚴重的問題——酒精中毒。
所以這種物理降溫法已經被WHO和美國兒科學會明令禁止了。
NO.4捂汗
發熱時,不提倡「捂孩砸」。
孩子們的汗腺尚不發達,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也不完善,通過「捂熱」不易達到「發汗」,反而會造成「捂熱綜合徵」。相反,發熱寶寶需要的是寬衣松被。
點擊下方文字,可以直接查看大白媽媽兒科醫生梅康康對於兒童用藥的詳細解釋哦!
《兒科藥師:關於兒童用藥的這些謠言,你上過當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93569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