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孩子對父母的愛,勝過愛他自己。如果一件事情能讓父母很高興,很驕傲,那麼孩子就願意更積極努力地去做。但如果父母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當著天下人的面「表揚」孩子,只能說,這樣的方式會把孩子扯成兩半。
文/kelly(彭灩嵐)
某天小七因為勇於承認錯誤,別人給了她幾塊小餅乾作為獎勵。她吃了2塊,然後讓我把剩下的放進包里。
於是我對著開車的七爸感慨:「看,我們家小妞多棒啊!長大了,都能控制住自己,不一次把餅乾全吃完!」
可是過了不到一分鐘,坐在安全座椅里的小七就開始叫了:「我要餅乾!」我把剩下的餅乾遞給了她,應該是4塊。
她又吃了兩塊,剩下的兩塊捏在手裡,很珍惜的樣子。
我繼續感慨:「看看,小七真是棒!能把餅乾留下來一會兒吃。」
看窗外看了不到半分鐘,小妞突然叫「媽媽我餓了。」
我問她「那你要吃什麼呢?餅乾嗎?」說完就把餅乾遞給了她。
沒想到她一邊鬧一邊用手推開餅乾。
「你不是餓了嗎?這是你的餅乾,你可以自己決定吃還是不吃。」我有點納悶了。
但小七還是大哭,很糾結的那種。
看到她的那種糾結,我突然明白了:「寶寶,媽媽覺得你可以吃餅乾。」
瞬間,小七就停止了大哭,雖然臉上還掛著小眼淚,但一會兒就接過餅乾吃了起來。
很奇怪,我只不過換了一種說法,她就平靜了。
要說清裡面的玄機,還請聽聽下面一個例子:
那是一個已為人父的人給我講的故事。
「大概是7、8歲的時候,有一次我不知道因為什麼事一個人走了一段很長的夜路,後來我媽逢人就誇我膽大,當時我很得意。」
「後來過了一陣我又要走夜路了,突然我很害怕,因為第一次走可能想別的事情就沒在意,第二次走的時候就開始注意路邊的東西了,農村的夜晚特別黑,還得經過幾個墳堆,我當時還是一個孩子,真的很恐懼。」
「我不想單獨走,但是我媽又不停地對旁人說「你可以的,上次都是你自己走的,我的兒子沒問題。」」
「我要是不走,就讓她沒面子,可要是真的走,那是太恐懼了。對於一個7、8歲的孩子來說,真的是很難啊……」
回到小七的事情里。
小七很珍惜這幾塊小餅乾,她希望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來吃餅乾。但是我把她這種「留下幾塊一會兒吃」的行為放大了,並且不停和七爸在那感慨,所以就打亂了小七自己的節奏。
還原一下當時的場景,小七的心理狀態是這樣的:
我對著開車的七爸感慨:「看,我們家小妞多棒啊!長大了,都能控制住自己,不一次把餅乾全吃完!」(第一次被媽媽誇獎,我很高興。)
可是過了不到一分鐘,坐在安全座椅里的小七就開始叫了:「我要餅乾!」我把剩下的餅乾遞給了她,應該是4塊。
她又吃了兩塊,剩下的兩塊捏在手裡,很珍惜的樣子。
我繼續感慨:「看看,小七真是棒!能把餅乾留下來一會兒吃。」(媽媽又一次誇獎我了,我開始有點猶豫,是不是該控制一下自己不要馬上就吃餅乾?)
看窗外看了不到半分鐘,小妞突然叫「媽媽我餓了。」 (我坐在車裡很無聊,我想隔一會兒就吃兩塊。可是媽媽對我「留下幾塊一會兒吃」的行為那麼重視,還肯定我,那我就不能無聊了就吃。我不能直接說我要吃餅乾,這樣媽媽可能會不同意,我只好說自己餓了,讓媽媽主動提出給我餅乾。)
我問她「那你要吃什麼呢?餅乾嗎?」說完就把餅乾遞給了她。
沒想到她一邊鬧一邊用手推開餅乾。(我一旦吃了餅乾,媽媽其實是會不高興的。我好糾結,媽媽你要是主動提出讓我吃餅乾,我就不會把餅乾推開了。)
「你不是餓了嗎?這是你的餅乾,你可以自己決定吃還是不吃。」我有點納悶了。
但小七還是大哭,很糾結的那種。(我要是主動要餅乾吃,你會不高興的,但不吃餅乾我又很難受,怎麼辦……)
看到她的那種糾結,我突然明白了:「寶寶,媽媽覺得你可以吃餅乾。」(媽媽允許了,我吃餅乾終於不會讓媽媽難受了!)
孩子對父母的愛,勝過愛他自己。
如果一件事情能讓父母很高興,很驕傲,那麼孩子就願意更積極努力地去做。這也是我們提倡的要「正面引導」孩子的教育方式。
但是這裡面有幾個方面是我們家長容易走入誤區的:
1、這件事如果真的對孩子好,那我們要多鼓勵;
2、孩子主動做這件事不會覺得糾結;
3、家長是真的為了引導孩子做正確的選擇,而非滿足自己的面子。
首先,要區分清楚某件事是否真的對孩子好,這就不容易。我覺得小七能控制住自己不一次把餅乾吃完,是件好事,小七慢慢長大,也要學會延遲滿足。但是當時的環境是在車裡,她很無聊,而且臨近中午吃午飯的時間,我們離吃飯的地方還很遠,她一直在問「我們去哪裡吃飯?」鼓勵一個2歲5個月的孩子控制住飢餓來學習延遲滿足,這可不是一件對的事情。同理,除非是情況萬不得已,否則不要鼓勵一個7、8歲的孩子獨自走農村的夜路,萬一走丟了怎麼辦?
但是引導孩子先做完作業再玩或者還有5分鐘吃飯就不要吃零食這樣的事情,卻是對孩子很有好處的。
第二點和第三點要放在一起說。如果一個人發自內心要做一件事,他的動力就很足,如果這個時候又有親人的鼓勵,那麼他就是大力士吃了菠菜,體內加了個發動機。
但如果他想做一件事,但是親人卻是表面上「表揚」他,實則是滿足自己的面子的時候,他就會很難受——就像那位父親說的,「她已經當著所有人的面誇下海口,我要是不走,就讓她沒面子,可要是真的走,那是太恐懼了。」
作為家長,我們知道要多鼓勵孩子好的行為,但在鼓勵表揚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多看一看孩子的眼睛,我們就能知道我們的這句表揚,是孩子行為的發動機,還是硬要把高高飛翔的風箏拽下來的那根線。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91597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