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孩子犯錯,很多父母常為此而發愁,似乎只有打和罵能解決問題。然而,在外國媽媽看來,懲罰是一門藝術。她的孩子在讀書前,犯下的種種錯誤,都被她「懲罰」掉了,母子關係卻很親密。到底她是如何懲罰孩子的呢?她總結了5條懲罰規則。
01、冷處理,讓孩子體驗後果
在許多歐洲國家,打孩子是違法行為,所以外國父母很少體罰孩子。外國媽媽喜歡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因為孩子很多時候故意犯錯,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他的目的。如果父母反其道而行,故意不上當,孩子自然就沒轍了。
► 例子:任何時候,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吵大鬧,如果不影響他人,媽媽常常視而不見,讓孩子自己鬧去。如果影響到他人,她就會立馬把孩子抱走,把他放在一個比較開闊而安靜的地方,讓他繼續鬧,直到他鬧夠了,再出發。
02、在進行懲罰前先警告
當爸媽選擇懲罰的時候,不妨先冷靜下來對孩子進行「事先警告」。明確告訴他:如果你再犯的話,我就會沒收玩具等等,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迅速理解父母的意圖。
► 例子:孩子四歲時,媽媽帶孩子去餐廳吃飯時,孩子很貪玩,故意把刀叉扔到地上等媽媽撿起來。媽媽撿起刀叉後,孩子又扔到餐桌下。這時,媽媽開始警告他:「如果我把刀叉撿起來,你再扔掉的話,就不准你吃飯了,待會你餓了我也不會管你。」孩子馬上乖乖坐好了。
03、善用眼神來制止孩子
當孩子犯錯時,不妨用嚴肅的眼神制止他的錯誤舉動。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犯的錯誤給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了麻煩,必須馬上停止。當你採用「眼神教育」時,不妨蹲下來平視孩子,告訴孩子錯在哪裡,孩子才能糾正錯誤。
► 例子:讀小學時,孩子竟然會說髒話!媽媽氣得抓狂,但她乾脆在孩子說髒話時,很嚴肅地看他,表示你的行為讓我很不高興。孩子看到媽媽的眼神,馬上不說了。媽媽又耐心教育孩子:「說髒話是沒有教養的表現,我們不能這麼說髒話去取笑別人,這是讓人很羞恥的。」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頭,果然他不敢再犯了。
04、幫助孩子想辦法彌補錯誤
對於一些小事,家長可以放輕鬆點,別急著責怪孩子,也許孩子是無心犯錯的呢?外國媽媽的心態很好,對孩子不小心犯的錯誤,她反而和孩子站在同一立場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孩子因為有了媽媽的支持,往往懂得承擔責任,了解做錯事的後果。
► 例子:孩子10歲生日,媽媽送了一個變形金剛玩具。孩子為了弄明白它是怎麼變形的,竟將玩具拆了個稀巴爛。媽媽發現後卻鼓勵孩子:「沒關係,你試試重新組裝它。如果你需要幫助,可以找媽媽。」孩子聽了媽媽的鼓勵,真的自己動手修理玩具。雖然最終沒有成功,孩子卻說這是他最好的生日禮物,因為付出了他的努力。
05、懲罰過後不再翻舊帳
孩子接受懲罰後,最反感父母還總是舊事重提,這種翻舊帳的做法非常傷害孩子的自尊。外國媽媽堅決表示:千萬別讓家裡一整天都充滿怨恨的氣息,當你懲罰結束了,一定要讓孩子理解,爸媽仍然愛他,那件錯事已經「翻篇」了。
► 例子:孩子13歲時偷拿了媽媽的100美元,竟然是為了秀大方,請好朋友去遊樂場玩。媽媽最終懲罰了孩子:「以後需要錢可以向媽媽要,但是你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拿錢,你現在欠我100美元,以後慢慢還我。」過後,媽媽給孩子準備了晚餐,像往常一樣跟孩子聊天,再也不給孩子負擔。而孩子從此不敢再偷拿媽媽的錢,還惦記著如何把100美元還回去。
孩子都會犯錯,都受到過家長的懲罰。但家長應該讓孩子在懲罰中改正錯誤,吸取教訓,而不是讓孩子怨恨父母的管教,從此更加叛逆。不管家長採取什麼方式懲罰孩子,懲罰只是愛的一種手段,因此懲罰一定要有度。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