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媽媽問我:「月華老師,最近我發現寶寶發起脾氣來回使勁咬自己的手,這樣的情況需要制止嗎?還是淡化處理?我每次都想置之不理,沒有關注,也許他就不這樣了,但每次看到他咬得通紅的小手還留著齒印,我還是有些不忍心……也有些擔心,這樣的情況會在大了以後逐漸演變成這種性格嗎?」
孩子只是不知道如何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
周歲之前,孩子的任務就是學會生理性的自我調節,包括負面情緒。當孩子的要求不被滿足時,他會通過亂發脾氣亂扔東西、用頭撞牆,怎麼講道理都不聽,這時候媽媽會認為「我家寶寶不聽話」,其實,這種舉動並不是孩子在自我傷害,只是因為他沒有完全具備調節消極情緒的能力。
仔仔在1歲左右時也有這樣的階段,我們沒有滿足他的要求,他就躺在地上,先滿地打滾,再使勁用頭撞地。剛開始我都是任由他發脾氣,有時候會故意看他的反應。我發現雖然他自己會安靜下來,但情緒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也沒有給他正確的示範。下次他依然會過激的表達。我決定改變一下自己的處理方法。
沒多久,有一次吃草莓時,他要把一整盤草莓全拿走,我沒同意,只拿了一顆給他,他開始哭鬧,屁股往地上一坐,順勢躺下來,滾來滾去,然後使勁用頭撞地,聽著地板被撞得咚咚咚的聲音,我的心裡挺心疼的。我說:「我看見仔仔躺在地上,用頭撞地。嗯,仔仔是不是因為媽媽只拿了一顆草莓給他有點憤怒呢?如果仔仔很憤怒,這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有憤怒的情緒。媽媽會一直蹲在這裡,陪在仔仔身邊的。如果仔仔不想躺在地上了,就來媽媽這裡,媽媽會緊緊地把仔仔摟在懷裡的。」
聽了我的話,仔仔很快撲到我的懷裡,大哭起來。我緊緊的摟著他,告訴他:「仔仔傷心的話,盡情的哭吧,媽媽會一直抱著你,陪著你哦!」他哭了足足二十分鐘,期間,我一直抱著他,陪著他。等他情緒稍微穩定下來後,我拿出他喜歡的球說,「媽媽陪你一起玩球好不好?」他很快開心起來。從此以後,每次他不開心有情緒的時候,我都會用類似的方法處理,直到現在。
1歲以後,孩子會出現各種情緒,但他們不懂得也不了解,只能用過激的方式來處理。孩子咬手甚至在地上打滾,以頭撞地等過激行為都是他們表達情緒的方法,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的自然現象。
用愛包容孩子
如果媽媽看見孩子因為無法調節情緒而採取過激行為時,應該怎麼辦呢?
1、不要大驚小怪
媽媽首先不要太大驚小怪,媽媽情緒越穩定,孩子才會懂得當負面情緒高漲時,要怎樣調節自己的情緒。如果媽媽也表現得情緒激動或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得很憤怒,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打孩子,孩子就更不知所措,更會用激烈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會學習以暴制暴。
2、認同孩子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在被外界認同後,他才會逐漸自我認同,進而學會控制情緒。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情緒表現的非常排斥,他的內心會非常痛苦,這會痛苦會導致負面強化,孩子的過激行為持續時間反而會更長。
因此,當孩子出現打自己、用頭撞地等過激行為時,比較好的方法是媽媽陪在孩子身邊,用放鬆的體態、輕柔的撫摸來認同情緒。無論他怎樣哭鬧,即使他躺在地上也沒關係,都耐心的陪在他身邊,接納他的一切。然後再用正面的語言引導孩子認識和釋放情緒。
這樣的過程,可以幫助孩子從因為發脾氣而產生的罪責感和擔心媽媽不再愛自己的不安感中解脫出來,減少產生負面自我認識的可能性。
3、家長正確示範是最佳處理方式
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是這個階段非常重要的任務。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模仿大人,所以媽媽的處理方法非常重要。陪孩子讀與情緒控制有關的繪本、一起做遊戲,在遊戲中親自演示什麼是情緒,如何處理、控制情緒是最好的處理方法。因為0-6歲的孩子主要都是通過模仿進行各種學習,家長正確的示範是最最重要的處理方法。很多時候,孩子可能需要家長反覆耐心的示範,所以家長的耐心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4、千萬不要為了制止孩子而不斷對孩子說「不」
一位寶寶1歲1個月的媽媽問我說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偏要做什麼,他讓寶寶不要吃手,寶寶立刻把手放進嘴裡,一邊吃一邊咯咯笑,感覺幹壞事很興奮的感覺。叫寶寶不要玩垃圾桶,寶寶就非要伸手進去拿垃圾桶,如果媽媽說不要拿垃圾桶里的垃圾,寶寶就非要伸進去,然後也是笑呵呵的。總之就是媽媽不讓寶寶做什麼,寶寶就非要做什麼,最讓媽媽受不了的是寶寶玩過垃圾以後又繼續吃手。
其實我們的大腦處理問題很奇怪,當我們傳遞信息時,我們大腦聽到的信號並不是我們努力強調的「不」字,而是「不」後面的話。做一個簡單的實驗,我告訴你「不要想紅色,不要想紅色,不要想紅色!」然後你閉上眼睛看看會想到的是什麼。你會發現你腦海里浮現的全是紅色。
只是對於成人來說我們左邊大腦能夠幫助我們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即使滿腦子想得紅色,我們也會強迫自己不做。但對於一個6歲以內的孩子而言,他的理解力,控制力並沒有這麼強,他們不懂得否定的意思,所以他們只會遵從自己聽到的指令,媽媽說「不要吃手」,孩子聽到的是「吃手」。所以孩子會趕緊把手放進嘴巴里,而且當他看見媽媽的表情發生變化時,他會很興奮,這讓他覺得很有成就感。有時候孩子看見垃圾桶可能自己沒有什麼想法,但媽媽的提示反而會讓他興奮,他就會故意去玩垃圾桶。
所以制止孩子的行為儘量用正面的語言和行動,當發現他的行為不當時,最好的方法是少說教或不說教,直接用行動制止。比如把垃圾桶放在孩子夠不著或看不見的地方,不在孩子視線範圍內。孩子吃手是成長的需要,這個不需要制止,如果擔心孩子把細菌吃進去,那麼時刻注意給孩子洗手,保持小手的衛生。當孩子表現很好時,多表揚鼓勵,這也會帶給孩子成就感。
5、不與孩子講道理
2歲以前與孩子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和孩子講大道理、埋怨、預言式總結、批評等都容易使戰火復燃,家長一定要用正面的方法重複示範給孩子看可以如何發泄負面情緒。這樣才能真正教會孩子正面的處理方法。
——END——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90373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