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寶寶大腦發展的「敏感期」,讓他變得更聰明

Hiew Fo ...| 2016-02-17| 檢舉

研究發現,雖然大腦的發展受遺傳影響,但同時也深受環境影響,大腦的可塑性很強。

要避免「搖晃」

嬰兒大腦的發育還不完全,特別是2歲之前,因而對某些傷害十分敏感。

如果父母或其他照料者因為嬰兒哭泣感到心煩甚至憤怒,進而猛烈地搖晃嬰兒,就可能造成血管撕裂,並損毀神經元之間複雜的聯結,可能導致長期的身體和學習能力喪失甚至死亡。

有研究者調查顯示,瑞士每10萬個新生兒中有14名搖晃嬰兒綜合症受害者,該比例與其他西歐國家平均水平持平。

因而,「嗨寶寶」提醒父母們一定不能用搖晃的方式來試圖讓嬰兒停止哭泣,特別要避免在情緒不好時這樣做。

要多留「樹枝」

人的大腦就像一棵擁有無數分支的樹,嬰兒出生時大腦已經發育得足夠他們一生所用了,還會有大量多餘的「樹枝」。這些多餘的「樹枝」會像果農修剪果樹一樣,被修剪掉。

相反的,如果儘可能多地激活大腦中的「樹枝」,就能讓寶寶變得更加聰明,至少生理上是這樣的。

但有證據顯示,教育類電視節目、各類嬰兒玩具或閃示卡等並不能促進嬰兒學習,甚至會造成學習阻礙。因為,有研究者指出:「嬰兒不會嘗試去學習某個特定的技能或某套特定的事實。

相反的,他們會被任何新穎的、出乎意料的或包含信息的事物吸引。」也就是說,有計劃的學習往往沒有效果,他們的學習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己對於探索周圍世界的好奇心。

曾有7-16個月大的嬰兒家長投訴迪士尼的小小愛因斯坦錄像產品,看了節目後反而語言發展更差,迪士尼對數百萬父母進行了償還。

要抓住「敏感期」

2歲兒童大腦的體積和重量已經是成人的四分之三;到了5歲,兒童大腦的重量是普通成人的90%;學前期結束(大約6歲),大腦的某些部分完成了特別重要的發育。

研究發現,在1歲半至2歲期間是嬰兒語言能力快速提高的階段;3至6歲兒童的注意力、記憶力因大腦發育而能力明顯增強。

許多發展學家都認為,經常摟抱嬰兒、對著嬰兒說話和唱歌,摟著孩子讀書,或者與孩子一起玩耍,能刺激大腦的健康發展,對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個感覺通道的發展非常有益處。

「嗨寶寶」曾介紹過老威特如何培養小威特,事實證明,小威特早期語言能力的快速發展與科學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

更多育兒問題,請關注「嗨寶寶」頭條號或公眾號(hiangel_cn)!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90173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