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父母叮囑 孩子的口頭禪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著」,現在孩子聽到最多的是「快點吃飯」「快點做作業」「快點彈琴」「快點睡覺」,甚至「快點玩」。
其實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的磨蹭也是應該被尊重的,因為……
熊孩子怎麼這麼慢!
每次看到兩歲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花上5分鐘才能吃進去一口時,琳琳就在一邊按捺不住,先是不停地催促「快點快點」,如果催促不管用,就乾脆搶過勺子喂起飯來。
每天早上七點半我都很憤怒,眼看著要遲到了,五歲的兒子卻依然不急不慢地收拾著書包、穿著鞋子,我通常會很溫柔地催促兒子兩遍,見兒子不為所動,頓時河東獅吼,於是每天上學都像打仗一樣。
少兒科技館裡,孩子在運動傳送裝置邊,不厭其煩地跑來跑去,轉動把手,看小球前進、落下、再前進……在一旁的媽媽煩躁地走來走去:「老玩一個有什麼意思?再玩這個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說,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則不停地掙扎回頭……
這樣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
誰打亂了誰的節奏
父母為什麼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奏,於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奏。
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一般都會有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徵,或截然相反,表現為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這兩種傾向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家長催歸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來。教育專家認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節奏看在眼裡,是因為他們渴望孩子與自己同步。
一個慢性子、愛做夢、做事拖拉的孩子讓父母焦慮恐慌,他們似乎從孩子日常行為中的反應速度及活躍性中看到了他的將來。最終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欠缺,從而埋下了將來引起孩子焦慮的隱患。
父母可能看不到這些,他們看到的只有競爭,以及未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他們變得緊張敏感,對自己生活中的空洞與空虛充滿恐慌,於是自然而然地充當起孩子的教練,甚至是魔鬼教練。
請尊重孩子的磨蹭
當然,一味地指責家長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家長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種正常現象,它能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但是,當催促過多地表現在與孩子的關係上時,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經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要麼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麼以一種極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這種被動拖沓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會群體心理,已影響了家長們的意識,使我們急於看到結果,這也加劇了家長內心的焦慮。
從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把競爭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壞性大於建設性。在競爭焦慮氛圍中成長,並被迫進入競爭軌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事實證明,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
一位非常有名的台灣女作家——龍應台,作為母親,她對兒童的節奏格外尊重,並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個人事業與母親角色之間的衝突,感動和啟迪了無數讀者。
她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台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明白了這些,那麼,你可以等等孩子了嗎?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89007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