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款兒童用品黑名單,這些東西你家也有!

對於新生兒千萬不要隨便給孩子吃藥,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你會想到給孩子喝七星茶?是藥對這麼稚嫩的孩子來說,對肝臟都是很大的傷害,幹嘛要給孩子吃藥。

6個月內寶寶不需要額外喝水,不論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都不需要。6個月內的寶寶純母乳喂養的寶寶需要添加維生素D製劑除此之外不需要喂其他任何東西,包括水。人工喂養的寶寶除了配方奶,其他的任何東西也不需要喂,包括水、七星茶、開奶茶之類的統統不需要。

黑榜14號—炎琥寧等中藥注射劑

早在2009年9月1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第23期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曾指出,穿琥寧注射劑和炎琥寧注射劑的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問題較為突出,使用這兩種注射劑時應嚴格掌握適應症,並謹慎用於兒童患者。

據搜狐健康報道,2012年9月初,合肥10餘名嬰幼兒注射炎琥寧後,普遍出現休克狀況。且此前8月,江蘇11名患者使用該注射劑後也出現不良反應,被當地藥監局叫停。炎琥寧注射劑已經有「前科」了,而且還劣跡斑斑。比如,有論文顯示,「2008-2009年深圳市各級醫療機構上報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中,炎琥寧連續兩年位於中藥或中藥來源注射劑的首位。」

炎琥寧是由爵床科植物穿心蓮提取物穿心蓮內酯化、脫水、成鹽精製而成的脫水穿心蓮內酯琥珀酸半酯鉀鹽。嚴重不良反應以全身性損害為主。主要症狀為過敏性休克、過敏樣反應、寒戰、高熱等,而皮膚及其附件損害主要表現為皮疹,其中,53%的患者為14歲以下兒童,38%的死亡患者因為藥品引起過敏性休克。

黑榜15號—嬰幼兒喂葡萄糖

常有家長抱怨孩子不愛喝水,問能不能用葡萄糖、果汁等讓孩子多喝水。這是家長常見誤區。我不主張孩子喝葡萄糖水,因為孩子對甜味親和力最強,孩子以後就不愛喝白開水了。而且葡萄糖水是含有熱量的,除了糖沒有其它營養,如果糖水吃多了肯定會影響正常奶量的攝入。

有 很多網友經常地給孩子喝葡萄糖水,有為新生兒退黃;有為不喝白水時作調味品;有為營養素添加。只有低血糖才需口服葡萄糖。葡萄糖作為單糖,腸道內沒有限速 酶,口服後會使血糖升高,造成胰腺和腎臟應急,對身體不利。靜脈注射葡萄糖需要控制輸注速度,而口服很難控制腸道吸收速度。

葡萄糖屬單糖,在腸道不需消化而直接吸收。對嬰兒黃疸,通過增加喂養量,致使排便量增加,才可增加腸道內的膽紅素排出量,減少體內膽紅素水平,進而達到降低黃疸的效果。葡萄糖的吸收過程只增加血中葡萄糖含量,不會增加排便量,因此不利新生兒退黃。

以往新生兒在出生後6小 時未開奶前,常被喂以葡萄糖水來防止低血糖和脫水。但對於絕大多數寶寶大可不必。新生兒是伴著水、葡萄糖和脂肪儲存而誕生的。最初幾天,少量初乳完全能夠 滿足需求,無需添加任何飲料和母乳代用品。最初使用奶瓶奶嘴喂糖水和代乳品,容易產生乳 頭錯覺,甚至導致母乳喂養失敗。

黑榜16號——驚風散

有些嬰幼兒服用「小兒驚風散」後會顯得安靜、嗜睡,中醫認為這是鎮住了「驚」、熄滅了「風」,家長也以為是藥到病除,從孩子哭鬧的煩惱中解脫出來,不由嘆服中醫的神奇和「博大精深」。實際上,服用「小兒驚風散」出現的「效果」正是汞中毒的症狀。

百度百科:硃砂又稱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化學品名稱:HgS)的天然礦石。硃砂為汞的化合物,汞與蛋白質中的疏基有特別的親合力,高濃度時,可抑制多種酶和活動。進入體內的汞,主要分布在肝腎,而引起肝腎損害,並可透過血腦屏障,直接損害中樞神經系統。

兒童服用含硃砂的中藥後安靜的表現並非安神作用,而是中毒導致的精神萎靡......中國現行的四大藥品標準中,含硃砂的成方製劑多達300餘種,常見如下:小兒百壽丸、小兒至寶丸、小兒金丹片、小兒驚風散、小兒清熱片、天王補心丸、牙痛一粒丸、牛黃清心丸、牛黃鎮驚丸、牛黃清腦丸、補腎益腦片。

黑榜17號——蠟燭包

出生的新生兒或小嬰兒不建議捆蠟燭包,也不建議給孩子戴手套,因為孩子的髖關節發育還不完全成熟,因此很容易造成髖關節半脫位或者脫位,孩子的四肢應該可以 自由活動。手是孩子對外探索的靈敏的器官,給孩子帶手套會剝奪了孩子觸覺的學習。睡覺時將小被子四邊掖好,孩子會有安全感。

打蠟燭包會限制寶寶的肢體活動,還可能影響下肢的血供。尤其是它限制寶寶髖關節鍛鍊,髖關節脫位發生率會升高。如果寶寶的大腿保持撐開,可以使髖關節窩不斷加深,從而防止髖關節脫位。調查表明:南方寶寶多背在背上,兩腿分開如青蛙,髖關節脫位的發生率確實比長期打「蠟燭包」的北方寶寶要低得多。

黑榜18號——開襠褲

我一直不喜歡給寶寶穿開襠褲,一來不尊重寶寶的隱私二來不衛生。我主張寶寶小時候穿埋檔褲和尿不濕,保留隨時隨地大小便的自由。到寶寶能表達之後,再培訓寶 寶自己大小便。我家寶寶最近能表達了,於是我今天開始訓練她自己大小便。青春期前尤其嬰幼兒女孩是外陰陰道炎相對高危人群,因為陰道和肛門很近,缺乏保護 作用的陰毛、陰唇脂肪墊,且缺乏雌激素保護作用。女童最好減少穿開襠褲,紙尿褲勤更換,不用刺激性肥皂,少穿緊身褲,保護好小PP。

黑榜19號—清火寶等奶粉去火產品

「喝奶粉容易上火」的想法在一部分人中「根深蒂固」,因此催生了一些奶粉輔助產品。這類產品往往含有可以食療的中藥,諸如山楂、蓮子等。但我們認為,雖然奶粉無法母乳媲美,但不存在「喝奶粉容易上火」,因此也無需使用有「去火」作用的輔助產品。尤其是對於沒加輔食的孩子,會產生額外的胃腸道負擔。

有的孩子「眼屎多」、或者「便秘」、或者「口氣酸臭」,媽媽就認為是「上火」了。目前很多商家抓住這些媽媽的心理,瞅准商機,大肆推銷自己的產品是「敗火」的、是「吃了不上火的奶粉」等。一些媽媽被誤導,於是慷慨的打開自己的錢包買來給孩子食用。孩子成了「敗火」的實驗品,樂壞了商家,苦了孩子。

黑榜20號——嚼食喂孩子

往往孩子感染幽門螺桿菌主要是大人傳給他的,例如大人嚼食喂孩子,大人用自己用過的碗等食具給孩子用,沒有分歺造成家人混吃同盤菜等。不健康的喂養方式遺害無窮。

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在幼年時較高,與喂養方式不當密切相關。喂養幼兒時,不能將咀嚼過的食物喂給孩子。

致齲菌是哪裡來的捏?原來是從大人口腔中傳染來的,當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姨媽要將自己的齲齒,牙周病及時治療喲。有健康的牙齒,清潔的口腔也是對下一代負責。提醒:孩子要用自己專用的碗和勺。

黑榜21號——發燒使用酒精擦浴

許多家長在寶寶發燒時都會使用酒精擦浴的方式為其降溫,但對酒精擦浴的操作卻一知半解,因而造成一些不良後果甚至意外的報道屢見不鮮。皮膚黏膜可以吸收酒精 和藥物,雖然與口服與注射相比,其吸收能力是較弱的,但由於嬰幼兒藥物中毒劑量低,皮膚黏膜面積相對較成人柔軟,所以嬰幼兒外用藥物中毒的情況經常出現。 酒精擦浴降溫如果濃度較高,用量過大,擦浴方法不規範,擦浴時間過長,會導致過量酒精從皮膚吸收入血液,就會引起急性酒精中毒

家庭用酒精擦浴,往往達不到理想效果,其原因是家長不容易掌握到大血管流動的部位,這樣退熱效果有限,反而增加孩子的寒戰放射。因為酒精蒸發過程中會帶走皮膚表面的熱量,使皮膚收縮出現寒戰反應,更不利於體內熱量散發。建議家庭內還是採用溫濕敷和洗溫水澡,這樣比較安全。

嬰兒發燒用酒精推拿,酒精的量控制的不好的話容易引起酒精中毒。

嬰幼兒出現發燒的狀況,我們建議:

1、多喝水

2、溫濕敷

3、溫水浴

4、體溫超過38.5度要服用退熱藥

5、最好兩種退熱藥交替使用

6、高燒三天不退,一定要看醫生,不建議家長自行在家使用酒精擦拭等刺激性較大的方式給寶寶降溫。

黑榜22號——燙傷後塗鹽水、醬油牙膏

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燙傷燒傷是威脅很大的一種常見傷害。溫度超過50°C時,在數秒鐘之內即可導致皮膚嚴重受損。不少家長對於孩子燙傷後如何處理不太了解,使用鹽水、醬油或牙膏塗抹進行救治,其實這樣做反而會惡化傷情。

孩子燙傷後塗鹽水、醬油、牙膏都是不可取的。

臨時所製鹽水不一定是生理鹽水,濃度有所偏離。並且鹽水並不能起到散熱作用;燙傷後也不能用醬油塗抹,首先醬油含有鹽,會使創面細胞脫水收縮,加重損傷。其 次,醬油不是無菌的,如果不進一步處理,有可能引起感染。再次,醬油的黑褐色覆蓋了創面,影響了醫生對創面深度的判斷;塗抹牙膏則會讓熱能包裹在皮膚上繼 續傷害皮膚。

孩子燙傷後正確的處理方式應是:「沖、脫、泡、蓋、送」。這五個步驟缺一不可,順序也不能亂。

1.沖

直接用緩和、流動的自來水對準燙傷部位沖,越快越好,並堅持20分鐘以上。

2.脫

邊沖邊用輕柔的動作脫燒傷者的外衣。當衣物與局部皮膚粘連在一起時,不要強行剝離,可剪掉粘連周圍沒有粘牢的衣物,而讓粘牢的衣物保持原樣。

3.泡

用冷水浸泡創面,大概30分鐘左右。

4.蓋

用無菌敷料包紮,可起到保護作用,同時敷料還可以吸收創面滲出的組織液體。冷卻後,用乾淨的紗布輕輕蓋住燙傷部位。

如有水泡,不可壓破,以免引起感染。一般開水燙傷形成的水泡是無菌的,表皮沒有破損,此時如果水泡不是很大,不需要挑破。另外,水泡不挑破,皮膚是完整的,細菌不易進入,所以不易發生感染,起泡的皮膚還能起到保護創面的作用。

5.送

儘快送到具有救治燒傷經驗的醫院治療。

黑榜23號——機能學步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88008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