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的吃夠了嗎
「怎樣才能知道我的孩子到底吃得飽不飽、吃得好不好?」這可能是每位媽媽或撫養人最為關心的問題,一起來聽專家說。
攝入的營養是否足夠寶寶的生長需要?
視角1 體重調整喂養狀態的晴雨表
Step1 準確記錄自家寶寶出生時的體重(g),掌握寶寶標準體重的預測方法。生後0~6個月,寶寶每月平均增長700~800g,估算公式為:出生體重(g)+月齡×700g;生後7~12月,每月平均增長250g,估算公式為:6000(g)+月齡×250g;1~10歲體重的估算公式為:實足年齡×2+7或8kg。
Step2 每月選擇固定的日期測量寶寶的體重,將實際測得的體重與該月(年)齡預測體重相比較,測算公式為:(實際體重-標準體重)÷標準體重×100%。體重下降超過正常標準10%為消瘦;超過標準體重的20%為超重;超過20%~29%為輕度肥胖;超過30%~49%為中度肥胖;超過50%以上為重度肥胖。
提示 監測寶寶體重的增長情況與預期有較大出入的,需調整喂養狀態。
視角2 便便合理喂養方式的指南針
Step1 了解什麼樣的便便是正常的。母乳喂養的寶寶,便便大多呈金黃色或卵黃色,性質柔軟、略帶酸味,不怎麼臭,每天2~4次;人工喂養寶寶的便便多為淡黃色、土黃色或土灰色,質地稍硬、稍干,略顯腐臭,每天1~2次;混合喂養寶寶的便便為黃色或淡褐色,質地軟、較臭(澱粉類越多臭味越重),每天1~2次;開始吃飯的寶寶便便色黃、成形,且臭味相對較輕,逐漸接近成人便的樣子,每天1~2次。
Step2 如果發現自家寶寶的便便量少、顏色較深、有黏液,奶後不久即哭,一般提示母乳不足;倘若寶寶便便量多,泡沫也較多,糞質粗糙且含有較多的食物殘渣及未消化的食物,則表明寶寶進食過多或食物中含有較多糖分。
提示 監測寶寶便便的狀況,當形狀和次數出現異常,應及時改善喂養方式。
不愛吃或不要吃
怎麼辦?
每位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吃嘛嘛香。實際上,寶寶的胃口大小、進食量、進食能力和寶寶的性格一樣,因人而異,具有個人特色,媽媽要根據個體的發展程度和腸胃適應能力科學地喂養自家寶寶。
以身作則+引導和鼓勵
對於不愛吃奶的寶寶,首先我們要從心理上給予正確的引導。不要在寶寶面前議論奶製品的好與不好,只要見到奶製品,家長不僅要誇讚奶製品好喝(吃),自己也要津津樂道地和寶寶一起喝。
其次還可以嘗試摸索寶寶的口味,偶爾換換奶製品的品牌。或者,嘗試給寶寶換一個吃奶的用具,比如不用奶瓶用杯子,家長可以與寶寶一起比賽喝奶,寶寶都有好勝心、有從眾心理,類似這種方法或許能調動他對奶的興趣。為補充平日奶製品攝入量的不足,1歲以後的寶寶可以少量吃些寶寶專供奶酪,每日吃10g左右即可。
寶寶的胃口靠媽媽來調動
輔食添加是一個寶寶必經的、漸進的過程,包括嗅覺、味覺、視覺、觸覺、吞咽等功能通過這個過程要求寶寶必須掌握的。建議家長要及時、適時地給寶寶添加輔食。
另外,要根據寶寶的心理特點,從輔食的色、香、味、形上做出變化、做出花樣,調動起寶寶對食物的興趣。比如有寶寶不愛吃蛋羹,而雞蛋又是寶寶經常要吃的優質蛋白來源,媽媽就要想辦法每天做出不同花樣、不同味道、不同造型的蛋羹,相信他們一定會愛吃。比如將蛋羹蒸熟後,用蒸熟的南瓜泥在蛋羹上做一個金字塔造型,還可以在蒸好的蛋羹上灑滿用紅薯丁做的星星、配個番茄做的月亮,讓寶寶選擇:「你想吃哪顆星星啊?什麼時候吃那個月亮呢?」同樣道理,給寶寶做餃子或主食時,做成小兔子、小老鼠的造型,相信寶寶一定會搶著去吃的。媽媽們努力吧!
不同月齡的寶寶
建議食量
母乳喂養
對於剛剛出生的寶寶,如果採用母乳喂養,通常要按需喂養,不定時、不定量,2次喂奶的時間間隔沒有嚴格規定,只要寶寶想吃就應該滿足他的需求,包括夜間。每天的哺乳次數可達6~8次,甚至更多。開始時
會不規則,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逐漸會形成規律,大約會延長為每隔3~4小時喂一次。
人工喂養
對於人工喂養的寶寶,由於出生第一天消化能力和胃內容量不大,一般每次只需要15~20mL的奶量,以後每次逐量增加,一周後逐漸規律,每次120~180mL,每天5~8次,這樣就能滿足寶寶成長的營養需要。過度喂養容易造成脂肪細胞增生,出現兒童期肥胖。
但是,由於每個寶寶都存在個體差異,所以,每次喂奶時奶瓶應有剩餘奶,以便觀察奶量並確認寶寶是否喝足。剩餘的奶汁應立即處理掉或喝掉,並及時清洗奶瓶避免細菌生長。
輔食期
根據寶寶的情況,6個月開始就要開始添加輔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87838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