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懷念的,還是小時候過的年

小時候不明白為什麼過年叫年關。過年怎麼能跟「過關」相提並論呢?

在兒時的心裡,過年是件美好得近乎神聖的事,一到臘月底就開始掰著手指算日子,臨近過年的那幾天,整條街的氣場都變得不一樣。

不像現在這樣,「唰」地,除夕就快到眼前了。好多人都說,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了,沒勁!

其實要是當了媽就知道,年味哪是變淡了,簡直就是變質了。

小時候,快到除夕時會和媽媽一起貼窗花、貼吊錢、貼福字,把窗花和吊錢從白紙中間小心翼翼地抽出來,生怕弄破。福字總有幾張要倒著貼,寄託「福到了」的美好寓意。

現在從高樓上望出去,沒幾家窗戶還有那些花紅柳綠的東西,索性自己家也不弄了,免得格格不入。結果過年還沒有聖誕節搞得熱鬧。

小時候,一到過年滿大街都是賣福字對聯的,那時的對聯都是老爺爺現場拿毛筆寫,要是能買到金粉寫的就感覺格外彰顯B格。對聯的內容要反覆斟酌,最後會選擇最入心的。

現在就隨便選一個印刷的對聯,反正都大同小異。

小時候,全家一起掃房。把能搬的家什都搬到院子裡,一家三口每個人頭上頂個報紙做的帽子。爸爸掃房,媽媽收拾東西,孩子跟著跑來跑去打下手,忙得不亦樂乎,午飯都忘了吃,卻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現在過年前做衛生都是媽媽和家政的事,孩子會送到奶奶或姥姥家,免得添亂。

小時候,爸爸媽媽親自下廚做好多好吃的,全家一起吃年夜飯,吃完了就圍坐在一起吃糖、磕瓜子,聊閒天。八點一起看春晚,最喜歡相聲和小品,最愛本山大叔,歌舞類節目一開始全都鳥獸散去放煙花。

現在買了糖,還要藏起來,生怕孩子要起來沒完沒了。在飯店吃完年夜飯,全都低頭看手機。

自從有了孩子再沒看過春晚,基本都是人家看春晚我看娃,人家看放花我看娃,人家捧著手機拜年,我!看!娃!

小時候拖著睏倦執意要等到除夕鐘聲敲響,聽鞭炮齊鳴,普天同慶。

現在躺在孩子身邊,忽然感覺鞭炮聲濃了,就急忙捂住孩子耳朵,生怕炮聲把孩子吵醒。

小時候盼著穿新衣服,三十那天,從頭到腳連襪子都是新的。

現在給孩子買衣服,給公婆和父母買衣服,卻懶得給自己買件新衣服。

小時候街坊四鄰都能聞到燉肉的香味。

現在滿桌子都是雞鴨魚肉,就是沒有肉香味。

小時候喜歡買各種有趣的煙花,跟著男孩子斗膽放兩個小炮。

現在自己也買得起大禮花,卻因為空氣污染一再被禁止。

小時候和小夥伴在初一早上跑到鄰居家去拜年,收好多好多紅包和糖果。

現在琢磨著給別人家的孩子包紅包,還要給雙方父母包大包。

小時候盼著拜年串門或聚會,好久不見的兄弟姐妹終於聚到一起玩,臨走時還戀戀不捨。

現在過年不一定能見全所有的親戚,也多了好多不認識的親戚。總擔心雙方的親戚們用不合適的方式戲弄孩子。說話也擔心言多語失,聊幾句有機蔬菜有人說你炫富,抨擊幾句進口商品,人家說你酸葡萄心理……各種聚會後只剩下徹頭徹尾的累!

記憶里,過年的冬天雪被披在煤堆上,棉衣褲厚重臃腫也抵不住寒冷,但是心裡熱氣騰騰。現在穿單衣褲躲在暖氣或空調房裡,卻沒有似往昔凍僵的一雙小手鑽進媽媽手心裡時,那一瞬間的滿足。

沒有的時候想擁有,擁有之後又懷舊。人啊!就是矯情!

或許真的是有得就有失,只有物質特別匱乏的時候,親情的溫暖才像那黑夜裡的燭光,格外飽滿。

現在終於明白老話的意義,過年還真就是過了一關。

以前過年像過年,現在過年,感覺就是放了個假而已,而且還是個很累的假期。

但是儘管勞累,還是要給自己打滿雞血,開心應對,因為在孩子心裡,有可能經過幾年的發酵之後,和爸爸媽媽一起過年的時光,也都是醉人的幸福回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87126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