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曾經歷過寶寶夜裡睡不安的經驗,若是長期如此,只能以「磨娘精」來形容這樣的寶寶。到底什麼原因會造成寶寶夜裡睡不安穩,它可能是自然的生理情況,也可能因疾病的因素造成。
寶寶的睡眠特性
其實每一個階段的嬰幼兒,都有可能發生夜裡睡不安穩的情況,只是寶寶在六個月大前,因睡眠周期尚未建立,所以夜裡睡不安穩的原因,生理自然情況居多;若是過了六個月大,睡眠周期已逐漸形成,則夜裡睡不安穩的原因,疾病的因素可能居多。
在探討造成寶寶夜裡睡不安穩的原因前,先讓大家了解正常的寶寶睡眠和我們的睡眠是多麼的不同,因為有時候其實是父母親多慮了,以為寶寶睡不安穩,其實有可能只是寶寶當時睡眠的特性。
正常成人的睡眠周期包括:快速動眼期及非快速動眼期,前半夜以非快速動眼期為主,後半夜以快速動眼期為主。非快速動眼期與快速動眼期時間總長約四比一,而作夢及睡不安穩多在快速動眼期發生,反觀寶寶們的睡眠,非快速動眼期與快速動眼期時間總長約一比一:表示寶寶的快速動眼期相對增加很多,也就是寶寶淺睡的時間較多,在這個時期寶寶會看似睡不安穩,手腳會亂動,時而伴隨哭泣,眼球眼皮會不規則轉動,甚至微微張開眼睛。
這樣的狀況平均60分鐘會出現一次,所以爸爸媽媽容易誤認寶寶睡不好,其實,這是正常的情況,父母親只要在一旁觀察,項多輕拍安撫,千萬不要急忙抱起,這樣反而真的打斷他的正常睡眠。
引起寶寶睡不安穩的原因
環境因素:包括睡眠的地方太吵雜、太悶熱,或衣服包被過多或過少。衣服包被過多是最常見的,尤其是剛出生頭幾個月,因為大人們總認為小寶寶容易著涼,所以穿的多又包的很緊,其實「嬰仔屁股三把火」,他們的新陳代謝率較大人高,怕熱,所以衣服包被過多造成寶寶躁熱,反而睡不好。解決的方式很簡單,原則上「在室內」寶寶需要的衣服件數跟大人一樣,睡覺時再蓋上毯子或薄被即可。
寶寶吃不夠:這也是出生頭幾個月常見的原因,你會看到寶寶翻來覆去又一直出現吸吮的動作,有時候它只是需要吸吮,有時候它是真的餓了想再多吃一點。喂配方奶的寶寶,父母親可以拿奶嘴來試探他是需要吸吮還是要牛奶,需要喝奶的寶寶就會把你塞給他的奶嘴吐出。
純喂母奶的寶寶較為方便,只是媽媽最好要學會躺著喂奶,遇著這種情形就是給寶寶含乳吸吮,提醒媽媽的是要確實知道寶寶是否有正確含乳(寶寶嘴巴要張大,吸吮時會停頓,也就是嘴巴會有一吸一放的節律,媽媽也會感到乳汁分泌),以及寶寶是否有足夠尿量(第一天至少換一片含尿的尿布,第二天兩片,第三天三片,依序增加。一星期後每天至少6次才算足夠),如此才能確定寶寶是否喝足,也好評斷睡不好的原因。
寶寶肚子不舒服:任何年紀的寶寶都有可能因為肚子脹氣、積便,或單純的嬰兒腹絞痛而睡不好,處理的方式不外乎以薄荷油幫寶寶按摩肚子,或用肛溫計以量肛溫的方式刺激肛門排便,若是上述的方式無法解決寶寶的哭鬧或睡不安穩,就要帶給小兒科醫師做診察來查明原因。
寶寶感染:常見的感染包括感冒、中耳炎、咽喉炎、細支氣管炎、肺炎、腸胃炎,少見的如腦膜炎、敗血症,都有可能造成寶寶睡不安穩。一部分的感染會合併發燒,且各個感染症常會有本身特殊的表現,所以當合併睡不安穩時,常常父母也已經尋求醫師的協助,雖然各個感染症造成睡不好的原因不盡相同。如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感冒、中耳炎、咽喉炎,多是因為鼻塞睡不好;下呼吸道感梁包括肺炎、細支氣管炎,多是因嚴重的咳嗽或呼吸喘而睡不好;腸胃炎是因為腹絞痛或反覆嘔吐或腹瀉而睡不好,腦膜炎、敗血症等嚴重感染,就是會活力不好又睡不好,這些都需要小兒科醫師的對症治療,以及一定的病程進展,才會逐漸解除寶寶睡不好的情況,需要爸爸媽媽相當的愛心、耐心及體力來面對。
可能遭到驚嚇、虐待或白天太興奮:也就是當寶寶情緒或心理上遭受較大的波動或傷害時,自然夜裡會睡不安穩。因為白天太興奮造成的話,通常頂多影響一兩天的夜眠。但若是遭到驚嚇、虐待則可能影響深遠,虐待除了對身體、心理的傷害還包括刻意忽視,寶寶心理無法獲得充分的安全感,這些就可能造成長期的夜裡睡不好,而且還會合併很多其他情緒失調的表現。
現在多為雙薪家庭,寶寶常需要交由外庸、保姆或親戚照顧,父母親一定要多與照顧者保持互動,充分了解對方照顧孩子的方式,以避免或及早發現問題,因為寶寶夜裡睡不安穩有可能是第一個徵兆。
寶寶睡眠異常要警惕
寶寶在正常睡眠時安靜舒坦、頭部微汗、呼吸均勻而無聲,如果突然出現打鼾、面紅等症狀的時候,很可能都是生病的前兆。所以作為家長千萬不能認為孩子只要睡著了就「萬事大吉」,而是要經常注意觀察孩子的睡眠狀況,以便及早發現各種病症的徵兆。
例如曾有調查顯示,在有打鼾習慣的兒童中,有超過60%的半夜會咳嗽,而已罹患氣喘的也達到40%左右;而有86%的氣喘兒童,半夜睡覺既打鼾又咳嗽,因而證明了打鼾、氣喘與半夜咳嗽的關聯性。
除了睡覺打鼾可能為氣喘前兆外,還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要注意:
一、睡前煩躁、磨人,入睡後容易驚醒而且全身乾澀、面紅,脈搏超過了正常數,這常預示著發燒即將來臨。
二、入睡後撩衣蹬被,並拌有兩顴及口唇發紅,口渴或手足心發熱等症狀,中醫認為是陰虛肺熱所致。
三、入睡後面朝下,屁股高抬,並伴有口舌潰瘍、煩躁、驚恐不安等病狀,中醫認為是「心經熱則伏臥」。這常常是小兒患各種急性熱病後,餘熱未凈所致。
四、入睡後翻來覆去,反覆折騰,常伴有口臭氣促、腹部脹滿、口乾、口唇發紅、舌苔黃厚、大便乾燥等症狀,這是胃有宿食的緣故,應及時消食導滯。
創造良好入睡環境
1.充分了解寶寶睏乏欲睡的信號。
2.制定一個有規律的睡眠和休息計劃,並且堅持執行。
3.為寶寶提供良好的睡眠環境,溫度適宜、光線微弱、舒適寧靜都很重要,不要頻繁地變換寶寶的睡眠環境。
4.即使是出生兩個月以內的新生兒,也需要開發睡前常規行為,比如洗澡、按摩等。
5.讓寶寶在有睡意但未入眠的時候上床,以幫助他(她)學會自我撫慰和放鬆並且自然入睡。
睡眠障礙不可小瞧
別以為睡眠障礙是成年人的專利,幼兒同樣可能面對各種睡眠障礙。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睡眠逐漸接近成人的規律,但是一些爸爸媽媽卻發現,孩子入睡非常困難,常常出現驚夢、夜啼等現象。這通常就是因為孩子正面對幼兒睡眠障礙:
1、入睡困難或睡眠不安。前者為孩子不能入睡,後者則表現為睡眠不深或容易驚醒。年齡愈大,睡眠障礙的形式愈接近成人。所以,入睡前不要過分逗引或恐嚇幼兒,同時還要讓他(她)養成定時起居的睡眠習慣。
2、夢魘。白天受到恐嚇或過度興奮,或睡眠時胸部受壓使呼吸不暢等因素,都可能使孩子發生夢魘,具體表現為從噩夢中驚醒,醒後仍有短暫的情緒緊張、並伴有出冷汗、心悸及輕度面色蒼白現象,對夢中緊張景象可恍惚回憶,片刻後安靜入睡。
3、夜驚。從睡眠中驚起,兩眼直視、表情緊張、激動不寧、大聲喊叫啼哭、不易叫醒、不聽勸慰,15分鐘後又復入睡。
4、夢遊症。可在精神因素作用下發生,也是癲癇表現之一。孩子從睡眠中起床,步態不穩如醉酒狀,面無表情,往往不語,在室內走動,可避開障礙物。片刻後自行上床復睡。有時絆倒在路旁後立即入睡,醒後對夢中的經歷不能回憶。
夜驚和夢遊可能是神經症的一種表現,也可以是癲癇的一種症狀,需要作腦電圖檢查以作鑑別。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87106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