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算胎兒體重
孕媽咪總是很關心、也好奇胎中寶寶生長發育情況,而胎中寶寶的體重是衡量寶寶生長發育情況的一個指標之一。另外,胎兒的體重是評估胎兒成長的重要依據,懷孕末期,醫生會安排准媽媽進行B超檢查,目的是評估胎兒體重,是否適合順產等等。現筆者就怎麼算胎兒體重做一講解,以滿足孕媽咪的好奇心。
方法一:
計算公式:
1. 計算公式:1.07*BDP*BDP*BDP+0.3*AC*AC*FL
2. BDP:雙頂徑,AC:腹圍,FL:股骨長,
3. 輸入單位都是厘米(cm),可以輸入小數的。
(1)雙頂徑(BPD)雙頂徑並不是頭圍,而是位置約靠近太陽穴,骨頭兩側頂骨徑的長度;腹圍要測量胎兒肝臟及胃部所在同一平面的腹圍;而大腿骨在超聲波上看來,形狀則像小狗愛吃的骨頭,准媽媽們可以通過超聲波的顯示畫面仔細觀察。
(2)腹圍(AC)有些醫師也會測量媽媽的腹圍:以橫向的方式測量腹部最高的部位,但是因為每位準媽咪的腹圍差異大,因此,比較建議准媽咪在家定期自我測量即可。
(3)股骨長(FL)准媽咪以仰臥的姿勢,讓醫師利用量尺來測量准媽咪子宮底(靠近准媽咪胸骨下方的位置)到恥骨聯合上緣的長度,藉以推估胎兒的成長情況,在懷孕達20周以上時,妊娠周數通常會與此距離相當。
參數可以從B超單中查到。
方法二:
其他胎兒體重預測:
公式1:Y=-4973.72+260.69HC
公式2:Y=-2686.60+171.48AC
公式3:Y=-2232.56+747.42FL
公式4:Y=-2513.51+1049.90FTH
公式5:Y=-5168.32+100.97HC+110.86AC+143.09FL+331.43FTH
參數可以從B超單中查到:
Y:胎兒體重的估算值(g)
HC:頭圍
AC:腹圍
FL:股骨長
FTH:胎兒腿部皮下脂肪厚度
方法三:
宮高*腹圍+200就等於胎兒的體重。
方法四:
胎兒體重與周數成正比:
預設體重(EBW)=雙頂徑所占的比重×雙頂徑(BPD)+腹圍所占的比重×腹圍(AC)+股骨長所占的比重×股骨長(FL)±15%誤差值。
然而,要把全世界不同懷孕周數的孕婦集合起來,是不可能的,所以現在要估計肚子裡寶寶的體重,都採用統計的方式測量。
方法五:
也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去醫院體檢時,你可以直接詢問B超醫生或婦保科醫生,她們會會告訴你胎中寶寶的體重。
胎兒的體重要不要控制?
孕期營養貴在平衡合理,並非是吃得越多越好,吃越多營養品越好,吃得胖並不等於健康。而胎兒的體重跟孕媽媽孕期體重增長有直接關係,增長過快或過慢,都是有健康隱患的。
一、體重增長過快
有些孕婦在懷孕初期妊娠反應比較強烈,不管看見什麼都吃不下去,就算勉強吃進一點,過不了兩分鐘就吐得一乾二淨。一段時間過後,妊娠反應慢慢消失,孕婦胃口漸漸地好起來。為了生一個白白胖胖的寶貝,這一時期孕婦就會儘量多吃營養品,吃起東西來也沒有什麼顧忌了。隨著妊娠月份的增加,食量也逐漸增加,家人更是在菜肴的色香味上下足工夫,做出的飯菜鮮美宜人,真的讓人吃飽了還想吃。結果孕婦的體重迅速上升,甚至吃成了大胖子。
要知道,孕期營養貴在平衡合理,並非是吃得越多越好,吃越多營養品越好。吃得胖並不等於健康,恰恰相反,過度肥胖會危及母子健康。孕婦過於肥胖,對胎兒和自己都不利,應及早通過調整飲食來控制體重的增長。一般妊娠全程應增加體重12公斤左右,孕中、後期每周增重應當不少於0.3公斤,不大於0.5公斤。孕婦體重過大,容易發生妊高征等疾病,新生兒體重過大(出生時體重大於3.5公斤左右)難產的幾率也較大。
調查發現,妊娠20~30周孕婦體重增加7.5~9.1公斤,胎兒死亡率可增加1倍;體重增加9.1公斤以上的孕婦,胎兒死亡率增加3倍。有關專家指出,肥胖的孕婦易打鼾,而天天晚上睡覺時打鼾,對孕婦自己和胎兒都不利。尤其是在孕後期,孕婦打鼾引起的缺氧會誘發或加重妊娠期併發症,影響胎兒發育。據歐美國家的研究顯示,妊娠晚期打鼾者約有10%發生先兆子癇,而未打鼾的孕婦僅占4%。
若孕期正常,從妊娠5個月起,孕婦體重增加較明顯,不過平均每星期體重增加不應超過0.5公斤。若孕婦體重的增加每星期超過0.5公斤,就被視為體重增長過快。
體重增長過快會出現以下併發症:
①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簡稱妊高征)。
懷孕期間如果體重增加過速,特別是在懷孕5個月之後,如每兩周體重增加超過1公斤時,容易發生合併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妊娠高血壓綜合徵是一種血管的病變,懷孕媽媽會出現高血壓、水腫或是蛋白尿的臨床病症,進而會影響到胎兒的成長與氧氣的獲得,常常會造成胎兒生長遲滯、胎盤早期剝落甚至胎死腹中等的嚴重情況。因此,體重增長過快是孕婦妊高征的發病信號之一。
②難產。
如果准媽媽不加節制地進食,胎兒容易長得壯碩。如果胎兒的體重經超聲波度量超過4000克時就是巨嬰了。巨嬰可能導致胎頭大小與骨盆大小不對稱的情況,不利產程進展中胎頭的下降和胎頭進入骨盆腔的角度,因此會延長產程的進度,阻礙產程的進展,從而引起難產,危害胎兒與母親的性命。當這些「大」寶寶經過產道時,也比較容易造成產道嚴重的裂傷,導致產婦出血量過多。
胎兒長得大,自然生產時面臨產程不順利、難產的可能性就較大。另外,產前已經發現胎兒過大者,大多決定採取剖宮生產,或是發生產程遲滯時改行剖宮生產,使剖宮產手術率增加。雖然剖宮生產是非常安全的手術,然而既然是手術,就有合併症發生的可能。
③妊娠糖尿病。
對一些帶有糖尿病基因的媽媽或是特別愛吃甜食的懷孕媽媽而言,懷孕過程中身體的生理反應會導致血液中的血糖呈現鈍化的現象。因此稍不注意飲食,血液中的血糖值就會直線上升,使得妊娠糖尿病突然出現,從而導致巨嬰症、胎死腹中、新生兒血糖過低等嚴重合併症的發生。
④產後肥胖。
在正常生產過後,產婦的體重往往並不會立即恢復到產前的狀態,依舊會留下3~5公斤的重量在身上。如果在懷孕期間,媽媽體重的增加又是「超水準」的,那麼可想而知,媽媽很難再恢復到孕前的苗條身材了。
由此可見,對孕期肥胖不可小覷。每個孕婦都應自覺地預防肥胖,不要因懷孕而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孕婦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合理的飲食及適度的運動,既可預防肥胖又有利於母子健康。
二、體重增長過慢
胎兒所賴以生長的養分,是由媽媽從食物中攝取經過消化後,再由血液運送,通過胎盤經由臍帶輸送而來的。因此如果懷孕期間,媽媽缺乏健康的飲食,營養攝取不足,體重增加不夠,會導致胎兒也無法得到充足養分。
體重增長過快就可能會發生以下的合併症:
①貧血。
懷孕期間母體除了應付自身營養需要外,還得供應胎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因此沒有充足的養分供給,可能會造成母體營養不良,導致貧血的發生,影響胎兒正常的成長與發育。
②胎兒宮內發育遲緩。
原本體重就偏輕的准媽媽,懷孕期間又缺乏適當的營養,如果在妊娠28周之後體重就不再增加,母體供給胎兒的養分自然會不夠,胎兒的 生長和發育會因其而減緩甚至於停頓。胎兒體重小於相應月份,為胎兒宮內發育遲緩。這樣的胎兒出生後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低體重胎兒。
胎兒期及新 生兒時期體重過輕,營養不良,抵抗力低下,會使得嬰兒對於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蟲疾病的抵抗力減弱,很容易地就被病菌打敗。因而較體重正常的嬰兒患各種疾病的 可能性大,死亡率也高。泛美衛生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所做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在拉丁美洲社區出現的34%的嬰兒死亡是與營養缺乏密切相關的。
根據醫學研究報告,嬰兒出生體重很可能是影響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嬰兒死亡和日後幼兒患病的重要因素。而嬰兒的出生體重,則取決於懷孕期間的 營養吸收。因此懷孕期間媽媽正確的飲食習慣、均衡的營養攝取,除了可以供應媽媽體力消耗、新陳代謝和體質構建所需之外,對胎兒在子宮內正常生長及各個系統 發育成熟也至關重要。
【結語】所以孕婦應當適度地增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86946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