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故事開始之前……
看到這個題目讓我瞬間聯想起很多年前的一次中醫採訪。在那次採訪中,我第一次接觸到了「食復」這個新鮮詞。所謂「食復」顧名思義,就是在大病初癒時,由於飲食不當導致疾病復發。在這個故事裡提到的那樣,兩個孩子在連續高燒後,由於選擇食物的不同,導致了兩種截然的命運。
雖然這個故事是一種極端情況,雖然這個故事發生的年代離我們也似乎有些久遠,但是「孩子病了這一場,小臉都瘦了,快點抓緊好好補補」的想法,我想或許為人父母的我們,尤其是疼愛孩子的祖輩,一定都有過。而這個「補補」一旦不當,或許雖不至於導致故事裡那麼嚴重的後果,但是導致疾病復發,高燒又起,或是遷延不癒的狀況還是不在少數的。而媽媽往往在抱怨「這次病毒真是頑固」,「輸液都不管用」時,竟不知只是因為自己心疼孩子過了頭惹的禍。
這個是我當時學經絡的時候,
一個老師講的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他是70生人,那年他大概5、6歲的樣子。那時他住在一個偏僻的小鎮上,有次小鎮不知道傳染什麼病,很多孩子都出現了高熱、昏迷、嘔吐的症狀,當時醫院裡住滿了這樣的患兒。那是上世紀70年代末,小鎮上的醫療條件非常差,對於這個病,有醫生說是腦膜炎也有醫生說是其他傳染病,反正究竟是什麼已經不得而知了。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醫生對這種病毫無辦法,全靠孩子自己扛,醫院配合用點兒消炎藥,能扛下來退燒的,就活了,扛不下來的孩子,就死了。
這個經絡老師在他被送到醫院的之前,已經在家裡燒了兩、三天,整天處於深度昏睡中,所以後來的事情都是他父親跟他說的。
他父親說,當時病房裡有另一個孩子和他一樣大,發燒的時間也差不多,其他所有症狀都非常相似,醫院治療也是同一個方案。兩家大人看著這兩個孩子都很揪心,日夜守護。就這樣,他們燒啊燒啊,高高低低,反反覆復,燒了快10天的時候,他和隔壁的這個孩子終於同時開始慢慢地好轉了,退燒的時間也相差不多。
當時兩家的父母都高興極了,那家比較有錢,床頭堆滿了好吃的,孩子也清醒了,開始說餓,父母就趕緊的拿出最好的奶油餅乾給孩子吃,畢竟那麼多天都沒有進食了。而這個經絡老師呢,家裡比較窮,沒有餅乾,只有饅頭,他不想吃。所以他爸爸就給他買了一瓶1塊錢的桔子罐頭,用勺子餵給他吃,因為甜甜的,他喝了很多罐頭汁。
結果兩個小時以後,他已經感覺好多了,可是隔壁床的那個孩子突然高熱暈厥,醫生趕緊過來各種搶救,最後還是醫治無效死掉了。那家人全瘋了,剛經歷了孩子好轉的喜悅,幾小時後卻天人相隔,大鬧醫院。可是醫生也很奇怪,明明退燒了,而且各項治標也逐漸恢復,怎麼會就突然死了呢?再看情況差不多的他,卻在旁邊好好的。
又過了兩天,他就痊癒出院安然的回到了家中。後來家人每次提及此事,都覺得匪夷所思,只謝老天爺保佑給了他一條活路。直到他後來學了中醫,他才恍然大悟,為何當時兩個孩子情況相當,卻一個死了一個好了,原因就在於那些餅乾!!!
餅乾最糙,又有奶油在裡面。孩子高燒那麼多天,沒有進食,脾胃已經虛弱的不行,津液更是被內熱消耗殆盡。此時吃了熱性乾燥的餅乾,讓本來就虧損的津液再次消耗,即使喝了水,但摻雜著油膩的餅乾,虛弱的脾胃已經承受不起,完全沒有辦法吸收了。如果當時那個孩子的父母能稍微懂點中醫常識,也不會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津液是陰,是人體的物質基礎,消耗沒了,人就死了,所以那孩子在幾個小時後暴斃。但是這個經絡老師,因為喝的是罐頭汁,甜水,一是脾胃比較容易接受,二是甘入脾,本身就比較適合補充脾陰,所以歪打正著的補充了由於連續高燒而所剩無幾的津液,然後他就活了。
說完他特別感概,說以前對津液認識不足,覺得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可是明白這件事情以後,他對身體裡的津液充滿了敬畏感。
生命總是通過苦難,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在此之前,我們總會想當然。
發燒,「喝雞湯」不如「喝米湯」
這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所以後來每逢碰到孩子發燒,我唯一建議的食物就是米湯。大米湯小米湯都可以,粘稠的上面有一層米油的最好。以前我家孩子生完病,家人總想做點兒雞湯下面什麼的給孩子補補,其實這樣做不但孩子吸收不了,反而會給脾胃造成負擔。發燒過後,一要補充耗損的津液,二要保護好虛弱的脾胃,米湯是再適合不過的食物了。
總是聽有些家長說,孩子連續咳嗽發燒快一周了,掛水後當天退燒了,第二天又燒,再掛水,反覆折騰一個禮拜,最後咳嗽變肺炎了。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高熱一直在消耗身體裡的津液,肺陰越來越少,肺熱不去,最後熱毒凝結在肺裡變成膿點或熱瘡,這就是炎症。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能用中醫的辦法滋陰清熱,效果一定要比掛抗生素好得多。即使高燒不退,也應該注意隨時補陰,給孩子喝米湯或梨汁荸薺汁,讓陰液來給身體降溫。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