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隨處可見這幅畫面:「爸爸媽媽,陪我玩一會嘛。」父母在孩子身邊自顧自地低著頭看手機,孩子叫半天,父母都沒有反應……孩子也恨手機這個「第三者」 你會支持嗎?
一、你是否想過,做「低頭族家長」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培養出「低頭族2代」
孫女士家有1歲的小寶寶,自從家裡安上無線網絡,孫女士和老公總忍不住打開手機刷微博、玩微信,臥室里、馬桶上,甚至看電視時也「機」不離手。漸漸地,孩子似乎也對手機產生興趣,每每看到父母玩手機就爬過去拚命搶,竟然學會了用手指在螢幕上滑來滑去……
要知道,父母的言行會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父母要是常常陷入看手機模式,就很容易被孩子模仿,導致孩子小小年紀就沉溺於手機之中。
2、影響孩子良好性格的養成
當孩子想表達時,父母若只顧玩手機,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覺,甚至認為在父母眼中,自己沒有手機重要。為了彌補這種傷害,孩子可能以哭鬧、亂砸東西等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機、打遊戲等方式來自娛自樂。其實,父母成為低頭族對孩子的影響遠不止於此。
心理學家認為,在家庭教育中,長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產生孤僻性格,不願和別人交流溝通,心理不能健康地發展,而且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變得很冷漠,對他人也是漠不關心。
3、削弱父母的權威
小學生心聲:「我寫作業時,我媽媽就在我面前看手機,我就特別不想寫作業,就特別想也跟我媽媽一樣玩手機。」
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易讓孩子認為自己玩手機是很正常的。所以有一天當他向父母提出玩手機的要求卻被父母拒絕時,他會產生很強烈的不平衡感,這個時候就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父母的權威就會大大削弱。
4、使孩子飽受感情冷暴力
「低頭族」家長,你們明白嗎?在家庭關係中,陪同並≠陪伴。父母不與小孩子進行足夠的交流,小孩子很容易出現「缺愛」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反覆、持續、長期地忽略孩子的身體和情感需求,放棄、淡化對兒童身心發育的關愛,必然會對兒童造成嚴重而且不可逆轉的永久性傷害。
二、父母如何擺脫手機,增進親子關係?
這年頭,要家長們回到家後完全脫離手機是很難做到的,但家長們可以在不破壞原則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手機。那麼具體如何做?建議如下:
1、改變認知
不想被手機控制,家長首先要改變認知:手機和網絡只是社交的一個虛擬手段而已,跟孩子面對面聊天、與孩子相約享受親子遊戲等其他的社交方法,才更能增進親子關係。
2、習慣離開手機
想擺脫手機依賴症,家長可以先從基本的距離做起,比如回家後刻意把手機放到高處,開車放到手盒裡等等。一有機會,可以把孩子拉在身邊多交流交流,比如說吃飯時、孩子寫作業前等,多跟孩子聊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等。
3、休息時間不要看手機
父母可以利用休息時間給孩子講故事,比如在每天臨睡前,為孩子講一些睡前故事,也可以問問孩子們一天過得怎麼樣等等。千萬不要一邊對孩子們說「快睡」,一邊拿起手機在孩子身邊玩。
4、開展有益身心的親子活動
父母要多陪孩子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如散步、親子體育遊戲、外出郊遊等,通過戶外活動不但增加了生活情趣,而且通過多樣化的娛樂活動釋放了壓力,同時也很好的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情感的交流。
5、抽出固定的時間陪伴孩子
父母每天可固定一段時間來陪孩子,比如在孩子給你唱歌跳舞時,或者向你彙報學習成績時,請放下手中的手機,以免影響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覺得你「愛手機多一點」。
活動結束後,父母和孩子一起討論個人的觀察和感受,利用這個時間段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傾聽他們內心想法,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關愛。
Tips:當孩子要求你陪他玩時,不要責怪孩子們煩擾你,如果實在有事可以和孩子們解釋清楚。
小編寄語:
父母們,孩子的身心健康比什麼都來的重要,希望家長回到家後,能把不必要看手機的時間拿來多和孩子溝通與互動,而非僅僅是陪著。其實,面對面地交流,才是人和人之間最有質感、最溫暖的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86276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