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動不動就「打人」,是讓很多爸媽頭疼的事情。家長們覺得這種暴力行為必須遏止在搖籃里,大聲訓斥或者以暴制暴,可是孩子才不買你帳呢!為啥?因為你一開始就錯了!
孩子到了1歲左右,跟家長玩鬧的時候,會無意識地拍打大人的臉,還會一邊打一邊發出咯咯咯的笑聲,有的家長會覺得「不得了了,學會打人了」。這時候,孩子的手部運動功能有了很大發展,他能支配手腕到上臂的力量,做出「打」這個動作,就像我們get了某種技能一樣,會開心地不斷試驗,是很正常的行為。
小編有一個閨蜜的孩子,兩歲半,這段時間開始喜歡推別人踢別人,有時候還和別人搶東西,甚至無理由的去「碰」別人。孩子本性不壞,我閨蜜頭疼的是不止一次的指出不可以這樣做,也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道歉,他表示下次不會了,可到了下次依舊如此。我說:這也不是什麼大事啊。她反問,怎麼不是大事,老這樣打人,養成習慣了咋辦?
是呢,養成習慣了咋辦?
1「打人」,是孩子的正常表達方式
首先,家長們要知道,孩子的「打人」,是某個年齡段的正常行為,不是成年人心目中的「暴力」,而且它並不能預測這個兒童未來的行為,並不像大人們想的「早期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將來一定很霸道兇惡」。
其次,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因為一個玩具拳腳相向,也是很正常的。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凡事都以「我」為先。別人搶「我」的東西自然不肯了,那麼「打」就是一種排除他人解決問題的方式。
在他們眼裡,這並沒什麼,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而已,「我只是要我的玩具」啊,所以根本不理解大人讓他道歉和「保證以後再也不打了」是什麼意思。在這種情況下,媽媽帶著孩子一起,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表關心,效果反而會好,因為父母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正確的示範。
2正確引導,不要以暴制暴
小朋友的想法就跟小動物一樣,他並不知道什麼是恰當的行為,需要家長用正確的方式來引導,教會孩子們「有情緒的時候應該怎樣表達」。當孩子打大人的臉或是踢打小朋友的時候,你要平靜而嚴肅的告訴他,這樣會打痛媽媽,會讓媽媽不開心,小妹妹痛了會哭;並且握住他的手,輕輕的撫摸,一邊強調:「輕輕的,輕輕的」,讓孩子感受到:輕輕的撫摸,才令人舒服。這樣的引導,你可能需要做很多很多次,孩子才能真正理解。
自己的孩子「打」了別人,父母要表達自己對孩子的理解:「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只是喜歡那個東西,那個小朋友也喜歡,不想分享,所以你生氣了,但我們不能打人哦。」講道理要簡短明確,否則孩子不買帳。
記住千萬不要用武力教訓,這才是最大的錯誤!因為你打了孩子,就是親身示範了「可以打人」,孩子正值模仿能力強的時期,會模仿你的行為,導致這種行為被強化。
3減少孩子打人的方法
避免不良示範
我們跟寶寶在一起玩的時候,常常會開心的捏捏或者拍拍寶貝的臉蛋,有時候還會開玩笑或嚇唬他「媽媽要打你啦」。家長們覺得很親昵的行為,其實給了孩子不好的示範,讓他覺得摸臉、拍臉是一種表達喜愛的行為,但效仿的時候「不分輕重」,就演變成了大人眼中的「打人」。所以麻麻們不妨採用別的方式來表達愛意哦!
同樣,打罵寶寶就更加不可以啦。
多給寶寶關注
給孩子足夠的關注,確保他不是單純想要引起注意才調皮搗蛋。孩子天生就有被愛被關注的需求,如果爸爸媽媽們太忙,孩子覺得被冷落,就會想法獲取大人的注意力,「打人的時候,媽媽就會來管我」。
用好繪本,讓孩子學會情緒的表達
孩子1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逐漸萌芽,也開始感知自己的高興和不高興。當他不高興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樣表達,就會演變成發脾氣、打人。可以通過繪本和遊戲的形式,家長們演繹不同的表情,讓孩子知道,不高興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高興的時候可以告訴媽媽,媽媽可以帶你去做一些開心的事情。
4適當的"打鬧",可以讓孩子自己解決
小朋友之間有打鬧是再正常不過了,但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之前看《爸爸去哪兒》,Kimi與王詩齡就屬於打鬧之後立即握手言和的。
如果僅僅是因為一個玩具發生爭執和矛盾導致吵鬧,孩子們手上沒有什麼傷害他人的利器,事態不會朝惡劣的方向發展,那麼家長們可以靜觀其變,不用那麼著急介入調解。試著給孩子一點空間,說不定你還沒轉身,他們已經和好如初了,瞎著急什麼呢。
最忌諱那種一上來就急著判定誰對誰錯的,或者不分青紅皂白認定大的欺負小的,把大的罵的狗血淋頭的。對於有表達能力的孩子,可以先聽聽他們的理由,然後引導孩子可以怎麼做,比如輪流玩,比如交換一下玩具,儘可能讓他們自己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這樣寶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就不用再求助大人了。
當然,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我們要時刻保護孩子的安全,當你覺得孩子有可能受到傷害,或是有可能傷害別人的時候,不要猶豫,請立即履行監護人的職責。
【維他蜜】致力於服務有3-12孩子的家庭,通過連接育兒專家與家長,建立起了以兒童好習慣培養為目的的家庭教育平台,願景是讓天下家長都能輕鬆掌握家庭教育,從此育兒有「蜜」方!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