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個月嬰兒能感知哪些情緒?他們如何表達?

早在孩子會說話之前,他們已經開始用各種方式體驗和表達情緒了。

0-2個月——我的哭聲你懂嗎?

哭,是新生兒表達情緒的主要方式。寶寶在不同的情緒和生理狀態下會有不同的哭聲,各種哭聲含義又不同。如果爸爸媽媽善於傾聽和總結,通常從孩子的哭聲里,就能聽出他的狀態和需求。

正常的、生理性的哭聲很有節奏、聲音洪亮、且時間短。這樣啼哭時,孩子就像在做運動,或和你和交流。

它可能會讓你心煩,但也會增強寶寶的生理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對於正常的啼哭,家人過來略加安慰——如細語、微笑、輕撫、按摩或哼唱,孩子就不哭了。

寶寶有需求的時候也會哭,比如熱了、冷了、餓了、累了、尿布濕了、吃太飽了等等。這些時候,孩子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膚色、體溫、呼吸節奏和肌肉緊張程度等都在告訴你他的情緒與需求。

細心點家長會發現,這些表達需求的哭聲並不難應對:眼睛睜不開了則是睏了;左右搖頭、嘴唇吸吮則是餓了;滿頭大汗多半是熱著了。

進食後哭了且伴隨踢腿,摸摸肚子就哭的更厲害,則是吃得太飽肚子不舒服了、或是該換尿布了。當需求被滿足了,寶寶就不哭了。

當寶寶感到疼痛不適的時候,哭聲經常很突然、很尖,且期間會有很長的停頓,聽上去好像有那麼幾秒寶寶屏住了呼吸。

他會比平時明顯更不易安慰,身體扭動,肌肉伴隨疼痛會緊繃,然後鬆弛,有規律的反覆。此時應量體溫,觀察飲食和排便,視具體情況及時就診。

0-2個月——新生兒面部和肢體語言

哭聲不時唯一的情緒表達方式。讀懂新生兒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也可以幫助爸爸媽媽了解孩子的興趣、喜好、身體狀態等。

【感興趣和喜悅】(Interest and Enjoyment)

如何知道剛出生的孩子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呢?雖然孩子還不會說話,但別忘了,我們還有「目光交流」這個方式。對於新生兒甚至更大年齡兒童,想要了解他的興趣,只需觀察他的「注意力 (Attention)」就好了:)

通常,新生兒最喜歡做三件事:注視人臉、和家人互動、觀察會動的物體。他們清醒且愉悅時,表情通常是這樣的:

這個階段孩子還【不會】用笑容來表達自己的喜悅。他們舒適、開心、感興趣時候的表情很簡單——即平靜的「注視」,或略皺眉頭集中地看。爸爸媽媽可以跟隨孩子的注意力,跟孩子進行更多的交流,回應他們的正面情緒,如:

輕柔撫觸。

把孩子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出來,重複講給他聽。

給孩子唱,或放輕柔的音樂

進行一些觸覺或聽覺遊戲

但此時,孩子還不太能夠主動將注意力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他們可能會盯著一個東西看很久,顯得有點呆是正常的:)

在6-8周以前,你都不太可能在寶寶醒著的時候看到他們微笑。反而睡著了、或昏昏欲睡的時候,寶寶會露出甜甜的微笑。這時候,笑只是表達了簡單的生理滿足感,和後來孩子主動做出的、表示喜悅的微笑是不同的。

厭惡(Disgust)

(Rosenstain & Oster, 1988)

新生兒已經可以感受一些基本味道了。圖A、B、C是孩子分別嘗到了甜、酸、苦以後的表情。當孩子嘗到甜味的時候,會分泌口水以延長這個味道,嘗到酸味、苦味時則表現出了和成人相似的厭惡的表情。

痛苦/不適(Distress)

當你不確定孩子哭是不是因為疼痛或不適,可以觀察他的表情。此時,普遍的面部表情特徵有:眉毛低垂緊皺、緊閉雙眼、鼻唇溝褶皺、嘴唇張開、舌頭緊繃、下巴顫抖等等如圖。

同時,由於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激素持續分泌,新生兒感到痛苦/不適(Distress)的時候也會出現很多行為表征,比如身體通紅、扭動四肢、踢腿、身體僵硬等。

什麼促進了新生兒的情緒發展?

新生兒的情緒表達是相對原始的、不自覺的,這些原始的情緒體驗和表達得以發展,是依賴於成人對這些情緒的反饋和詮釋。

即使媽媽不確定孩子需要什麼,感覺到什麼,每當聽到孩子哭,觀察到他們的一個行為(比如皺眉),他們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做出解釋。

比如,爸爸從觀察到孩子的嘴角收縮,得出孩子是開心了的結論,繼而以開心的表情回應孩子,用愉快地語氣與孩子說話。就是這些爸爸媽媽對於孩子特定行為的一致反饋,促進了新生兒對於情緒體驗和情緒表達的認知。

2-5個月——負面情緒發展

痛苦/不適 (Distress)

與前兩個月相比,這各階段孩子感到不適的時間會大大減少。雖然他們哭的時間減少了,但是由於哭聲會更大,很多媽媽覺得6個月的孩子哭得最厲害。

生氣 (Anger)

發展心理學認為,孩子開始感到「生氣」是在6個月大的時候。但是4、5個月的時候,他們開始有了一些「看上去生氣」的徵兆——即睜著眼睛哭(有時甚至沒有眼淚)。

研究發現孩子對人的注視會延長他們哭的時間。有一些學者推測孩子把看到的成人的行為當做一種反饋,影響他們的情緒。

情緒並無對錯,這些階段都是健全人格發展必經的,爸爸媽媽此時應像原來一樣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和溝通,不必擔心。下一篇講5-12個月情緒發展的時候,會講到「生氣」「害怕」等負面情緒的積極影響,和應對建議。

警惕/謹慎 (Wariness)

2-5個月的孩子還不懂得害怕,但是由於先前積累的諸多感到不適的經驗,他們會開始表現出「警惕」或遲疑。

對於讓他們感到不愉快或困惑的人事物,他們會轉過頭不看,或者把目光移到別的地方,同時積極的情緒表達減少。

這樣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能力,主動轉移注意力的能力也是日後情緒管理的基礎,因此父母不必因此擔心孩子「膽小」。

負面情緒表達方式

不開心的面部表情

不高興時嘴裡發出特定的、不耐煩的聲音。

一些逃避的肢體動作

要求大人抱起來

這些負面情緒的表達也是一種成長,表示孩子開始嘗試控制自己參與的社交互動和經歷的情緒——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正在萌發。

2-5個月——正面情緒發展

注意力和喜悅 (Attention and Enjoyment)

這個階段,伴隨孩子大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和運動皮層(motor cortex)的發展,孩子睜眼的時間更長,也開始會轉移自己的目光(注意力)了。

孩子會通過表情、咿呀說話、注視和吸吮身體的某一部分或物體來表達積極情緒。

與前兩個月相比,孩子發展出了更豐富的面部表情:

他們會睜大眼睛看著你,有更豐富地眼神,時而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或是做各種嘴型但是不發出聲音。

這些表情的出現,都是孩子積極情緒的表達,意味著孩子發展出了更多與注意力相關的積極情緒體驗——興奮(Excitement),驚訝(Astonishment)和驚喜(Surprise)。

孩子在你和他玩兒的時候會對你笑,也是在這個階段出現。很多學者研究了嬰兒的笑容,發現不同的笑容也有不同的含義。

上圖這種微笑被稱為Simple Smile,簡單的微笑,表示孩子準備好開始一個互動和遊戲了。下圖的笑,嘴張得很開,下顎也更加向下,被稱為Play Smile,遊戲時的微笑,與觸覺和身體上獲得的愉悅刺激相關(如撓痒痒、碰鼻子),表示孩子很喜歡參與這個互動。

幅度介於Simple Smile和Play Smile兩者之間的還有一種微笑,稱為Duchenne Smile,這種微笑與視覺或認知相關的愉悅體驗有關(如Peek-a-boo,躲貓貓),如下圖。

除了增強語言輸入、促進情緒發展以外,更多的親子交流還會促進社交發展。所有這些孩子情緒很好、注視著你或者一件東西的時候,都是和孩子交流的好時機。

孩子說的時候你聽,然後當孩子不出聲音時你來說話,孩子就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溝通的技巧之一——輪流傾聽與表達。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需轉載請聯繫【媽咪知道】,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常潤,清華大學英語專業,畢業後開辦了自己的幼兒園,2014年來到全美幼教專業排名頂尖的Vanderbilt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現在,雖然是早出晚歸的苦逼留學黨,她每天仍然會擠出半天時間,作為一名普通老師出現在學校幼兒園。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84507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