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上午,「3歲哥哥壓死妹妹」的新聞充斥了各大頭條。一對夫妻去田裡干農活,把兩個孩子(一個3歲兒子,一個4個月女兒)留在家裡,回家後發現3歲的哥哥正壓在妹妹身上,具體壓了多久也不知道。醫生檢查發現,女嬰左側腹壁、臀部、上下肢都有明顯的瘀斑。參與急救的張醫生說,國家開放二孩政策,很多人想生二孩,但一定要問問自己,帶孩子人手夠不夠,有沒有時間陪孩子。
現今一個家庭最大的開支無疑是養育孩子。「孩奴」成了流行詞語,二胎開放,不難看出又有一大批「孩奴」出現,難道養孩子真的要這麼辛苦麼?其實提早做好育兒規劃,幫孩子尤其是兩個寶寶儲蓄未來就可以減輕壓力。想替寶寶存下第一桶金的家長,要先審視自己的理財規劃,第一步,就從儲蓄開始吧!
一、為寶寶理財用時間換取金錢
撫養一個孩子長大成人,家長需要花費多少錢呢?根據中國社科院的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從直接經濟成本看,0~16歲孩子的撫養總成本達到25萬元左右。如估算到孩子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則高達48萬元。
在工資不漲、物價日漸高漲的環境下,許多夫妻想到這樣一大筆的育兒費用,就嚇得不敢生孩子了。台灣全球人壽企業年金事業部助理副總經理曾仁泰表示,他目前育有一雙兒女,由於一直從事理財相關工作,使得他在為孩子做財務規劃時頗有心得,他會訓練孩子從小就有理財的想法。
曾仁泰副總提醒家長,在孩子漫長的成長歲月中,上述的養育開銷才會陸續出現,而不是要一口氣拿出這麼多錢來,因此在育兒的理財規劃中,可以拉長戰線投資,以時間換取金錢,有計劃一步一步地積累財富。
二、儲蓄是理財的第一步
當夫妻倆坐下來,攤開自己的銀行存摺,開始為寶寶規劃第一桶金時,必須先問問自己,自己儲蓄的能量有多少?曾仁泰副總表示,以台灣為例,根據相關統計,台灣人的儲蓄率平均為薪水的20%,實際上則呈現兩極化的情形「有些人儲蓄率高達50%~60%,另一方面也有許多月光族,幾乎總是口袋空空。」
曾仁泰副總表示,在還沒有準備成家之前,他幾乎也是賺多少就花多少,「但有了家庭之後,那一種甜蜜的責任,就必須開始規劃自己的用錢方式了。」然而,許多沒有積蓄的人會說,把錢存在銀行是一種浪費,只會被通貨膨脹吃光光而已!曾仁泰副總指出,在低利率的年代,如果是從投資要有獲利的角度而言,當然不鼓勵把所有的積蓄都存在銀行,但想要投資一定要有一筆可動用的金額,因此在尋求「錢滾錢」的開源之道前,要先節流儲蓄一點本金。
1、記帳抓出你的「漏財黑洞」
「你每個月的固定開銷是多少?」相信許多人無法馬上回答這個問題,記帳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只有記帳才能準確掌握支出狀況。前文提到儲蓄是理財的第一步,那身邊要留下多少可動用的錢才夠呢?又要撥多少比例進行投資呢?曾仁泰副總表示,大約持續記帳幾個月,就能算出一個家庭每個月的固定開銷,即使有突髮狀況完全沒有收入,每個月還是必須支出這些錢,以此為基準,至少必須準備6個月隨時可動用的緊急錢(活期存款或隨時可提現金的帳戶),應付突如其來沒有收入的情形(比如家長失業),剩下的錢才能用在投資「寶寶的第一桶金」上。
除此之外,記帳還能管理自己的支出,找出總是存不了錢的原因,抓出錢包破洞的元兇!到底是和朋友聚餐次數太多?還是因為每天早晨都要來一杯咖啡?建議可從存下每月的1/5薪水開始進行,慢慢提高自己的儲蓄能量。曾仁泰副總表示:「記帳和儲蓄必須持之以恆,夫妻有共同目標會比較容易堅持下去。」
2、房貸&車貸吃掉家長銀根
在一般家庭的開銷中,除了飲食和育兒的費用外,房貸和車貸都是很沉重的壓力,甚至占去兩人全年所得的1/3!如此一來,別說要儲蓄或投資了,只能每個月被貸款追著跑。曾仁泰副總認為,擁有自己的房子對一個家庭來說,除了實用外,還有心靈上的安全感,房地產也有保值的空間,如果小夫妻沒房沒車,很難評斷是否該花大筆錢買房。車子和房子相比,可說是完全的消費財,曾仁泰副總認為:「車子從你買下的那一天就開始貶值,還要加上油錢、牌照錢等開銷,十分驚人。」以雙薪家庭而言,建議不要急於一時購買,可以緩個幾年,待孩子上小學後再考慮也不遲。
3、簡單生活實行「快樂套利」哲學
人們在努力工作之餘,也需要休閒生活調劑身心,做什麼事情會讓人覺得快樂?看電影、吃大餐、出國旅遊?在理財的路上,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休閒開銷不見得絕對是儲蓄的敵人。曾仁泰副總指出:「所謂『快樂套利』,就是指人們雖然做不同的事情,卻能得到相同程度的快樂,卻因為進行不同的活動,把其中的利差給『套』下來了。」
舉例來說,同樣喜歡看電影,一個月看四部院線片,改成一個月看一部、其他三部租DVD回家看,這其中的「快樂」並沒有減少,但卻省下了不少錢。曾仁泰副總表示:「我和太太每天都要喝咖啡,以前上班前先到咖啡店各點一杯帶進辦公室,幾十元就沒了;現在我們買咖啡豆,在家自己研磨和沖泡,平均一杯才幾元,甚至比店裡的還好喝!省下的錢可以給孩子們做教育基金,何樂而不為?」
儲蓄和理財並非剝奪掉爸爸媽媽的所有快樂,這樣的生活無法維持下去,而是換個想法,全家人在得到快樂的同時,還可以省下不少錢。尤其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的專心陪伴,要比昂貴的玩具、刺激的遊樂園更好。「每周末帶孩子們到公園一起活動、玩耍,和一個月去一次遊樂園比起來,快樂並沒有減少。
三、開源需留意風險
若想幫寶寶存下第一桶金,除了儲蓄之外,還要想辦法「開源」,不但能應付育兒的開銷,也可以給孩子的未來鋪路。曾仁泰副總認為,開源的方法除了提升本身薪資之外,投資也是家長需要做的功課。投資的方法有很多種,家長在把錢投入標的之前,必須先做好「最壞的打算」,即使投資失利也不會影響到家庭每月的支出運作,因此,在準備「錢滾錢」之前必須要評估每個理財產品的風險,而不是只著眼於理財產品的高額回報。
1、選擇投資商品的原則
當家庭中出現新生兒,是最讓人興奮不過的事情!但隨之而來的,家長必須開始學習照顧寶寶的技巧,孩子會成為爸爸媽媽生活中的重心,因此在忙碌的育兒生活中,有紀律、省時的投資是首選。
曾仁泰副總指出,對於剛開始接觸投資的新手爸媽,他會建議謹守三條原則,這樣才能讓投資行為變得易於管理:
(1)維持紀律,定期定額投放。
(2)注意資產配置,分散風險。
(3)不須天天關注,約一季度檢視調整配置即可,但必須留意交易成本。
家長除了上班之外,剩餘的時間又要花在育兒和教養上,很難擠得出太多時間看盤或分配投資標的,因此必須符合第一和第三條原則。基本上投資和儲蓄一樣,必須養成紀律,經過時間的累積才能有比較多的回饋,定期定額的方式能納入家庭支出的預算當中,便於管理每月的固定開銷,也減少衝動性投資的機會。另外,許多基金或股票的操作平台,在轉換投資標的或買賣時,都必須計算交易成本,這點要特別留意。
2、定期定額投資可和年金結合
如果提到定期定額投資,許多人會選擇基金作為投資方法,但基金的操作有很多種,有些是以高獲利率為目標,相對風險也高,通常會面臨較大程度的波動,不建議家長作為唯一投資的目標。曾仁泰副總表示,建議家長可以選擇聯接基金的年金產品,除了基金投資獲利較有保障,年金也能成為孩子日後的教育基金。
3、謹記分散風險
理財規劃必須分散風險,這也是常常聽到的說法,建議家長可以先去銀行開小孩專用的兒童理財帳戶,作為投資的操作。例如:基金、債券等,這些不同的投資方式,先要有心理準備,並非短期可以看到成效。
另外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的保險都是把錢鎖住,並要超過十年以上才有較明顯的獲利,另外要考慮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日後拿回來的錢,可能沒有今天想像得那麼多,可以先計算一下是否划算。不同的商品有自己的特色,適合不同風險屬性的家長,但不管家長的規劃如何,謹記別把所有的錢放在同一類型的投資或儲蓄標的中。
四、從寶寶出生就開始找投資機會
寶寶降生後,就成了全家最珍視的寶貝。現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寶寶,父母再加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大約有6位大人親密呵護,寶寶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成了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一些家長為了紀念寶寶出生,會把脫落的臍帶保留起來,還有一些家長把寶寶脫落的胎毛做成紀念毛筆。其實家長還可以考慮一些既有珍藏意義,又有保值功能的做法。寶寶出生後家長可以特別定製一個具有「出生日」終生紀念意義的寶寶金證,既有投資黃金所具有的保值、增值的作用,又有紀念、收藏、儲值的意義。目前,北京銀行已經推出了新生兒「寶寶金證」系列產品,根據每個寶寶的姓名、出生日期等信息定製專屬的寶寶金證。
投資標的見好就收
投資基金雖然不需要天天盯著凈值,但至少每一季要做清點,並檢討基金是否需要重新配置及轉換。建議達到設定的報酬率時,可以選擇先將獲利轉成現金拿回來,再重新規劃,以免被下一次的波動所影響,反而沒有得到實際收益。
本文由好孕媽媽獨家提供,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83344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