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寶寶處於「模仿敏感期」!原來學媽咪說話、動作好處多多

hiewang ...| 2016-01-07| 檢舉

為什麼寶寶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著同伴的動作不停地爬樓梯,不斷的摔倒?為什麼他總是喜歡學大人說話?為什麼學小動物的樣子?為什麼寶寶總是重複做這些無聊的舉動還樂此不疲?這都源於同一個問題:模仿。當寶寶出現上述表現時,說明寶寶正在經歷成長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階段——模仿敏感期。 一般來說,模仿的敏感期大概在1歲半~2歲左右出現。處於模仿敏感期的孩子會像個影子,你幹什麼他幹什麼,或者小朋友幹什麼他幹什麼。其實有時他並沒有真正的需求,而只是為了模仿而模仿,從中能夠吸取很多直接的經驗。 模仿通常可以分四個步驟:看或聽——消化吸收——嘗試模仿——練習。拿學習語言來說,當寶寶能夠說出「爸爸」、「媽媽」這樣的簡單詞彙時,他們只是在單純地模仿他們聽到的音節。時間久了,他們從無數次的反覆「練習」中,明白了這個詞的意義,並且把它應用在他的對話中,於是,他的模仿也就取得了「終極」的成功。同時,模仿能力還是孩子認知和發展獨立性的墊腳石,通過模仿孩子會從中發現,他可以控制一些事情,於是他將模仿成為了一種自覺意識。

寶寶模仿的發展

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寶寶就開始了他的模仿。寶寶一出生就會條件反射地模仿大人臉部的動作,譬如吐舌頭。不過,據研究發現,只有當寶寶在1歲左右時的模仿才標誌著真正模仿的開始,或者說是具有自我意識和目的的模仿開始了。

0~1歲寶寶模仿的發展

模仿是1歲前寶寶學習的主要方法

寶寶首先是模仿媽媽的面部表情和發音,然後是身體運動和話語的模仿。

◎ 從3、4個月進入咿呀學語敏感期開始,寶寶就會聽你說話,模仿你的語言。所以,你要面對寶寶說話,讓他看到你的口型,這樣,他不僅能儘早學會說話,甚至連你說話的語氣、語速、語調都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

◎ 到5、6個月的時候,寶寶會跟著大人發出聲音,你對他笑,他也會以笑臉回報;你張開雙臂,他也會張開雙臂了。

◎ 7~8個月的寶寶就能注意到周圍人的舉動,並開始模仿。如試圖模仿一些發音和連貫的詞,叫爸爸、媽媽、敲打玩具,還會模仿成人咳嗽、用口唇發「噓」的聲音等。寶寶會發出種種聲音,表現出想學媽媽說話、動作的表情,但仍說不清楚話。

◎ 10個月的寶寶會模仿「拍手」、「再見」、「揮手」等動作。 11個月的寶寶不僅直接模仿成人的動作,而且會模仿一些人和物的特徵。如爸爸生氣、小狗小貓叫等,通過模仿學會講話,學會一些穿戴的象徵性動作,如看見媽媽戴頭巾,他也拿一塊布蓋在頭上;媽媽擦桌子,他也要一塊布抹幾下。

◎ 未滿1歲的寶寶,對動作和技能的模仿能力很強。看到別的寶寶做鬼臉,也會學著做鬼臉;會把小臉藏在毛毯後面,同你開玩笑;看到別的寶寶拍拍手,他也會跟著拍拍手;媽媽教他和爸爸招招手說「再見」,他也會招招手,嘴裡說「再見」。

溫馨提示

1.爸爸媽媽可以利用嬰兒好模仿的心理特點,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教育,教他發音、說話、認識事物。

2.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頭語言,要說文明的、規範的、準確的、富有美感的口語。

3. 媽媽對寶寶說話時加上動作效果會更好。例如:說「爸爸走好」的同時再擺擺手,寶寶也會學著擺手;也可以媽媽舉著寶寶的手一起擺手,這樣,慢慢地寶寶就記住「再見」的動作了。此外,讓寶寶親親爸爸的臉,說:「來給爸爸親親,表示再見。」這種親子之間的愛撫也是很重要的。對這個時期的寶寶來說,媽媽不僅要說話,還要加上動作。這對寶寶牢記語言很有好處。

1~3歲寶寶模仿的發展

1歲寶寶模擬叫聲

1歲時,寶寶學的最重要的一個動作是用食指來指方向。過去一年裡,他們經常在爸爸媽媽的手指指引下發現有趣的東西,現在他們也會用手指引導大人的視線了,讓爸爸媽媽陪他一起看那些他覺得有趣、興奮和害怕的東西。 1歲大小的寶寶,還特別喜歡學各種動物或物體發出的叫聲,已能夠學會4種動物的叫聲。

溫馨提示

該階段,父母可以對他講一個"動物音樂會"的故事,讓寶寶模仿動物叫,如拿出小貓玩具,發出"喵喵"的叫聲;拿出小羊的圖畫,發出"咩咩"的聲音,寶寶聽到聲音覺得好笑,就會跟著學叫;再學習牛叫"哞哞",雞叫"喔喔"……以後凡是拿出玩具或圖畫,孩子都會很快樂地發出特有的叫聲,會很好地促進孩子開口說話的興趣。

1歲多學遊戲

1歲多的寶寶,通過模仿學會了做遊戲。例如,學著媽媽的樣子把娃娃抱在身上,用小手輕輕拍娃 娃,嘴裡哼哼唧唧,好像在為娃娃唱歌,又好像是在同她說話,媽媽在給他洗澡的時候,他也要給娃娃洗洗。

15-18個月學媽咪用湯匙

15-18個月的時候,寶寶會模仿媽媽使用湯匙了,什麼都想自己試試,想像媽媽一樣自己從碗裡舀東西,想自己倒牛奶。

溫馨提示

媽媽要細心觀察,寶寶到了這個階段,是讓寶寶練習自己使用勺子的絕佳時機。雖然寶寶可能把餐桌弄得一團糟,但千萬別怪他,這是任何一個寶寶成長的必經階段。

18個月-2 歲模仿生活大小事

到18個月的時候,他們開始模仿在電視中看到的人物,學他們的樣子跳舞、唱歌、做事。到快2歲的時候,寶寶簡直迷上了大人的日常行為,更多的模仿生活中的事情,比如想學你洗碗、掃地、梳頭、推車等,看到爸爸在牆上釘東西,他也找來小錘子,往牆上敲。2歲左右的寶寶由於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一定要把藥品、清潔用品,以及剪刀等危險品放在寶寶夠不到的地方。曾有孩子,因為模仿家人點眼藥水的動作,把502膠點進了自己眼睛。另外,爸爸媽媽應當在寶寶面前註意自己的言行,為寶寶提供良好的榜樣。 2歲的寶寶,開始模仿複雜的動作。看到媽媽洗衣服,他也來湊熱鬧,蹲下來洗;看到爸爸抽菸,他也會拿起一支煙,叨在嘴巴里。2歲兒童的遊戲還很簡單,只限於模仿成人生活中的一些為幼兒十分熟悉的動作,而且是些個別的動作。遊戲進行的時間也很短,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情所吸引。這時的遊戲還未出現「角色」。隨著兒童想像力的發展,遊戲的內容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能成為兒童生活中的一種主導活動。

3 歲後寶寶模仿的發展

孩子3歲的時候,有了想像的能力。會把鞋子當作一輛車,把鉛筆當成媽媽燒菜的勺子,模仿行為更富有想像力了。喜歡跟媽媽在廚房裡玩,要做大人的願望更強烈了。孩子這樣地好學,這樣地依賴父母,大人應該感到高興和自豪。 3~4歲時寶寶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這是因為模仿能力的發展與寶寶其他方面能力的發展是相聯繫的。2歲以前的寶寶一般是即時模仿,他們模仿的語言和行為很容易忘記。只有等到寶寶的記憶能力、語言理解能力以及小肌肉動作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寶寶才能發展起延遲模仿能力。延遲模仿是指寶寶能夠在事後記住並再現模仿的語言和行為。

1.角色遊戲

具有延遲模仿能力的寶寶,在心理的其他方面也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這就使寶寶能夠發展起相對比較固定的反應模式,具體表現為角色遊戲,如娃娃家、醫院、超市等。寶寶喜歡玩娃娃家的角色遊戲,喜歡模仿成人社會生活中的一切行為,樂於扮演各種社會角色,並嘗試練習使用各種材料和工具,比如貨幣、廚房用具、交通工具等等。

溫馨提示

父母可以為寶寶提供一些遊戲道具,並創設遊戲情境,同時,積極參與到寶寶的遊戲中去。寶寶是在模仿的活動中增加對角色的認識和對社會規範的認識。爸爸媽媽參與模仿遊戲,也可以在活動中隨機地指導幼兒,引導他們按照正確的方式進行活動。 為「模仿」準備好適合的道具,並做好安全保障隨著寶寶的成長,他的行為、語言將不再局限於模仿你們的樣子,他會逐漸地按照自己的願望而這樣做或那樣做。當他每天看到你刷牙、穿衣的時候,他就會產生「我也能自己做!讓我再來一次!」的慾望。這樣,他就會開始走向獨立。因此說,模仿,是孩子邁向獨立的中間站。在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抓住這難得的機會,培養寶寶的各種生活自理能力。我們應該給寶寶提供一些他自己能夠使用的物品,來充分滿足寶寶的這種「我要自己做」的強烈願望。比如為寶寶準備兒童牙刷、專用的小碗、自己可以倒水的水杯、站到上面就可以自己洗手的小凳子等等。此外,你還可以給孩子提供那些勇於模仿真實生活的玩具,比如玩具電話、模擬廚房、仿真醫藥箱和迷你化妝台,這樣可以更好地鼓勵孩子模仿大人的動作和辦事流程。 不過,寶寶的控制能力有限。他的一些模仿可能會超出自己的能力,因此父母要警惕孩子的安全問題。最好的狀態是,父母先站在一邊,在沒有危險因素,孩子也沒有請求幫助的時候,就讓他感覺不到你的存在。這個過程中不要急於糾正孩子的行為,也不要過於在意孩子階段性的失敗。失敗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父母要做的是在孩子失敗的時候,鼓勵他再來一次。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失敗之後去觀察和模仿別人的成功的做法,通過一次次的嘗試,直到獲得成功。

模仿期注意事項

1.專家指出,當寶寶模仿大人的表情、行為的時候,大人最好再反過來模仿孩子的樣兒,這樣的交流緊密了孩子同大人的關係,另一方面,也像一面鏡子,指點提醒了孩子。

2.孩子從一歲開始,就會主動地去模仿父母的動作和語言。父母從這個時候開始,就要注意自己地言行習慣,盡可以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不過也不必盡求完美,因為孩子不只是模仿你而已。

3.寶寶在3歲左右才能體現性別上的差別,因此,雖然通常男孩子比較愛模仿父親的言行,女孩子則更傾向於把媽媽的一切拷貝過來。但是,3歲前,有時男孩也會喜歡玩媽媽的口紅,而女孩會拿著爸爸的電動剃須刀假裝刮鬍子。

4.家長一定要及時學習、觀察模仿敏感期寶寶的表現,不要破壞寶寶正常的成長過程。比如有些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帶著巨大的喜悅。父母不明白孩子為什麼重複這樣毫無意義的舉動,就會制止兒童。而這個制止的過程恰恰破壞了兒童敏感期的正常發展,從而妨礙兒童智能和認知的發展。 5.幼兒真正意義的模仿通常是從1歲到2歲半左右,但是有的寶寶這個敏感期沒有度過,就滯後了,因此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許多五六歲孩子到學校以後身上也存在著模仿的行為。出現的情景就是模仿老師的行為、語言,還有模仿大孩子的行為,可以常常看到前面的小朋友摔一跤,後面的小朋友看到馬上也摔一跤,摔完以後就非常喜悅,哈哈大笑,這樣就屬於一個模仿,或者一個小朋友做什麼事,他也認真看完以後好再次模仿,這都屬於在彌補前面尚未完成的敏感期的一個狀態。

6. 3歲之內,有些動作絕對不能讓寶寶模仿,比如開火做飯、開微波爐、用打火機、插電源等。

7.對於寶寶的良好行為,家長應及時強化(表揚、鼓勵等),使寶寶好行為繼續得以保持。如寶寶看到媽媽撿起掉在地上的東西後會跟著去撿,媽媽可以對寶寶說:「寶寶真能幹,會幫媽媽做事啦!」也可親親寶寶,摟摟寶寶,讓寶寶感覺到:爸爸媽媽喜歡我做好事。

8.採取淡化,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用表情、動作等表示自己對寶寶行為的否定、不滿意、不喜歡等方法來克服寶寶模仿中的不良影響。爸爸媽媽要有意識地冷漠,以減弱寶寶對這些行為的興趣。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更要為寶寶示範正確的行為。遇到寶寶學會不良的習慣時,爸爸媽媽應從自身找原因,以身作則,改正不良行為,為寶寶做出正確的榜樣。

9.通常將15個月大的寶寶是否已經有模仿他人的最初嘗試,看作寶寶是否發育正常的一個標誌。研究發現,自閉的孩子和神經系統紊亂的孩子都存在模仿他人的障礙。所以,一旦你的孩子到了18個月至24個月的時候,他還沒有模仿他人的行為,那麼就必須找兒科醫生來診治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8319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