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童言無忌,面對孩子的「大嘴巴」,你該怎麼辦?

Pak Lok ...| 2016-01-06| 檢舉

俗話說,童言無忌,小孩子說話往往「直抒胸臆」,雖無惡意,卻會弄得大人很尷尬,甚至會傷害到別人。對於孩子的「大嘴巴」行為,父母有時候不能僅僅是一笑了之,而是需要引導了。

4 歲的童童遇見剛剛換了新髮型的鄰居阿姨,張口就說:「阿姨,你好難看!」弄得童童媽媽和鄰居阿姨都尷尬不已。3~4歲的小人兒,詞匯量已經非常豐富,能完 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但是,語言能力進步的同時,對一些詞語的內涵、溝通的禮儀還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常常會說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話。誰都知道童言無 忌,對於寶寶那些無傷大雅的用詞不當,我們常常會一笑了之。不過,有時,這些童言稚語可能會讓人陷入格外尷尬的境地,有時甚至會傷害到別人,作為父母,就 不能完全置之不理。

美國密西根州卡爾文學院的蘇珊博士說:「三四歲的孩子,還不知道在適當的範圍內分享信息,他們無論想到什麼都會一股腦 兒地說出來,即便在公共場合也是如此。」孩子出現言辭不當的行為,是符合他們成長年齡段的特徵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任孩子的「童言無忌」,一 些涉及原則性的話題,應當讓他們知道規矩、界限在哪裡。

不談論別人的缺陷,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場景再現:正走在馬路上,迎面過來一個坐輪椅沒有雙腳的人,這時寶寶大喊:「媽媽,快看,那個人沒有腳!」

這 個年齡段的寶寶,正處於好奇心旺盛的階段,所以凡是他們見到的新奇事情,他們觀察到了就會馬上說出來。其實他們並沒有惡意,作為父母感到尷尬是一定的,但 最好不要不斷地向對方表示歉意,這樣反而會增加對方的心理負擔或引起不必要的圍觀。所以,快速簡明地道歉並迅速帶寶寶離開現場是明智的做法。離開以後可以 告訴寶寶「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不能像我們一樣擁有健康的身體,這是很不幸的事情。如果當著他們的面說那些話,會讓他們更傷心,這是很不好的。」

分清界限,自己的隱私要保護

場景再現:地鐵上,鄰座的阿姨稱讚寶寶,逗他說:「你真帥,今年多大了?」結果寶寶卻滔滔不絕地「回答」起來:「我爸爸出差去了」「我和媽媽準備要去銀行」「我家住在**號樓**層」……來了個隱私大曝光。

寶 寶是最擅長「實話實說」的,很容易就將「家庭秘密」透露出去。那是因為寶寶心理還沒有明確的陣線,並不能明確劃分家人、朋友和陌生人之間的界限。可以溫和 地帶他離開,並解釋「我們不應該向陌生人說那麼多,這些是我們自己家的事,跟他無關」。平時可以告訴寶寶很多事我們只能和家人說,有些話可以和朋友說,但 是對陌生人卻不能事事都說,並明確告訴寶寶,如果對陌生人透露太多信息,將會帶來怎樣的危險。

讓寶寶學會感恩

場景再現:寶寶打開奶奶送給她的生日禮物,發現是個毛絨小兔子,立刻扔到一邊,失望地說:「又是小兔子,我已經有了!」

這 種坦率是進行感恩教育的好機會。雖然這時你可能會感到羞愧,但是要保持冷靜,她的壞習慣也不是故意的。你可以俯下身,看著她的眼睛,實事求是地告訴她: 「當我們收到一份禮物,不管我們是否已經擁有了它,我們總要說謝謝!」此外,還可以在家中進行接受禮物的培訓,而不是說教,嘗試一點點的角色扮演。把一些 玩具與普通的家居用品包裝起來,並輪流送禮物和接受禮物。當你打開一個禮物,告訴孩子你如何發現禮物的特別之處,哪怕它是一個手電筒或鍋架。

提醒寶寶注意禮儀

場景再現:學齡前的孩子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做些讓人尷尬的事,比如會指著一個大人,並大聲告訴周邊的每個人:「看,胖子!」

在 這種情況下,你最好等到換了一個大家都聽不見的地方,從容地讓你的孩子知道,這樣在公開場合說自己的想法並不好,但不要生氣、不要強迫他道歉。因為他並不 是故意脫口說出不適當的事情,所以不會理解你的憤怒。一句簡單的「如果我們冒犯了你,真是對不起」,對方就能接受。一旦你回家,告訴孩子:我們在外面的時 候,如果你注意到別人的身體或他看起來的樣子,自己知道就好,最好不要說出來,這是很好的禮儀,或者你可以私下跟媽媽說。還可以和寶寶約定好一個秘密的代 碼,比如擠他的手兩次,以阻止他在公共場合出言魯莽。

Tips:寶寶有樣學樣,父母要先管好自己的嘴巴

我們不能總是想要控制住孩子的嘴,那麼,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嘴。試想,如果父母經常對鄰居或者其他人評頭論足,那當你聽到你4歲孩子逐字重複這些話時,也就完全不必驚訝了。

你必須要注意你對孩子所說的話,還需要注意當他在身邊的時候你說的話。正如你教他如何閉嘴,你就需要意識到自己的直率和多嘴。你的善良、感恩、同理心、謙和等等,會時刻影響你的孩子,用你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去改變他。

如有侵權, 收到通知會盡快移除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83098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