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媽媽說:「寶寶的嗓子細,吃點帶渣的食物就會作嘔。」這就是缺乏咀嚼能力的表現。寶寶逐漸長大關注輔食添加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更應該關注咀嚼能力的培養。所以在關注輔食添加的同時,爸媽更應該注意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許多人認為,寶寶學會咀嚼和遲早會長牙齒一樣天經地義。咀嚼能力真的不需要培養嗎?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你一直只給寶寶吃糊狀的食物,那麼他就不需要學習咀嚼,這一能力就不會得到發展,他的牙齒將會成為裝飾品。
輔食添加的意義何在
添加輔食的意義不僅僅是營養上的原因,還有咀嚼、咬合等機能訓練的重大意義,是為寶寶將來以糧食穀類、葷素菜品為主食做較長時間的訓練準備。輔食的添加應該由一樣到多樣、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逐步轉變為與成人一樣的飲食。寶寶到6個月時就開始產生對各種食物的認同,所以為寶寶添加輔食最好不要晚於 6 個月。
咀嚼能力的重大意義
簡單一個咀嚼、吞咽能力,關係到口腔的感覺功能、上下顎的發育、雙面頰脂肪墊的退化等。咀嚼除了把食物變成容易吞咽的大小和軟硬度之外,同時還具有辨別味道、刺激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幫助消化等重要功能。最近科學家還發現,適當的咀嚼也有利於視力的提高。因為眼睛的脈絡膜對眼球晶體具有調節作用,而脈絡膜的調節功能有賴於面部的肌力,面部肌力的增強則得益於咀嚼強度。
咀嚼能力需要訓練
常看到2~3歲的寶寶,所有的食物都是用料理機加工成泥狀才吃;1歲多的寶寶,是用奶嘴剪個洞來喂食米糊;有些1~3歲的寶寶口水滴滴嗒嗒……爸媽問「我的寶寶智力有問題嗎。」其實寶寶智力沒問題,可是寶寶咀嚼能力卻有大問題。吸吮反射是寶寶與生俱來的,正常新生兒出生就會吸吮吞咽乳汁,不需要學習。而咀嚼能力、吞咽粗一點的食品是需要學習、需要訓練的。
怎樣訓練咀嚼能力
概括地講,訓練咀嚼就是斷掉奶瓶、用勺子喂養、喂食比較粗的食物。由細到粗就是訓練咀嚼的過程,在輔食添加的四大要點中,前三點往往做得比較好,而最後一點經常被忽視。許多寶寶吃的輔食太過精細,爸媽總是擔心寶寶咽不下,遲遲不提供較粗的食物。輔食由細到粗,就是一個慢慢讓寶寶學習咀嚼、咬合的過程,讓寶寶的食物由液狀物轉變成糊狀物、半固體食物,變為與成人一樣的固體食物。
牙齒數與咀嚼能力的重要關係
在咀嚼中重要的角色就是牙齒,寶寶牙齒數的多寡與咀嚼能力是成正比的。有計劃地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可以遵循下表中的建議:
寶寶月齡牙齒狀況咀嚼能力食物及喂食形態
4~6個月沒有牙齒整吞整咽期寶寶還沒有萌出牙齒,喂稀糊狀輔食,訓練吞咽能力,一定用勺子喂養。
6~8個月牙齒剛開始萌出用舌搗爛期用磨牙棒、磨牙餅、咬牙膠訓練咀嚼能力,喂厚糊狀食品,給予多種食物的嘗試。
8~10個月門牙已經上下都有萌出,咬合初步形成門牙切碎期喂食軟水果、厚粥、爛面。水果、饅頭、麵包等,可以切成剛好寶寶入口的大小,讓寶寶自己取食。訓練寶寶用門牙切碎食物。
10~14個月門牙出齊,但是沒有磨牙牙床咀嚼期雖然還沒有長出磨牙,寶寶已經有意識咀嚼食物了,開始用牙床來嚼爛食物。輔食不需要泥糊狀了,爛飯、麵條配以碎肉、碎菜等,還可以吃小餛飩。
14~18個月擁有第一對磨牙向成人過渡磨牙已經形成咬合,可以咬碎較硬的食物。可以吃與成人一樣的米飯、麵條,菜不用切得非常細。
捕捉咀嚼的敏感期
蒙特梭利理論認為,寶寶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幫助他認識世界,這種特殊的能力就叫「敏感期」。寶寶的整個生命狀態就是由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組成。6~9個月是寶寶口腔發展的敏感期,是認同多種食物、培養咀嚼能力的黃金時期。爸媽一定要在這個時期,及時為寶寶提供各種各樣的食物,循序漸進地讓輔食向固體食物過渡。因為在這個時期,寶寶學得最快最好,較少反抗。一旦錯過了,再要寶寶接受較粗的食物就比較難了。
訓練寶寶咀嚼、吞咽粗一點食品時的注意事項
1.從添加輔食開始,堅持所有的輔食用勺子喂養。
2.8個月左右,爸媽喂粗一點的食品,喂時爸媽做咀嚼的動作讓寶寶模仿,不能僅僅是嘴裡說「嚼啊」。
3.在訓練寶寶咀嚼吞咽粗一點的食物時,寶寶會噁心、嘔吐甚至拒絕。爸媽可以選擇寶寶較餓的時候喂,每天堅持訓練15次以上,食品形狀要逐漸變粗變硬,以讓寶寶漸漸適應。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