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老人教孩子打地,媽媽應該怎麼辦?

文:曉菲

最近,有媽媽求助,「女兒14個月,一直是老人幫忙帶孩子。孩子摔倒時,老人就教孩子打地。現在,有時候摔倒了不打地,孩子還會哭。怎麼幫孩子糾正過來呢?自己帶孩子的時候,也嘗試告訴女兒,摔倒了要自己起來,如果有哪裡痛要告訴媽媽,不能怪地、怪別人,但是好像沒效果。」

摔倒,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特別是在剛開始學習走路的時候。孩子摔倒了,哇哇大哭,我們是扶,還是不扶?說什麼?怎麼說?

在孩子摔倒,沒有受傷的情況下,父母一般會有四種處理方式:

第一種:摔倒之後,父母心在關注,但是發現沒有危險,就給孩子時間,靜候孩子自己獨立站起來,然後淡化摔倒這件事,繼續別的事情。這時,如果父母不在孩子的視線里,孩子就會感覺很孤單,沒人疼愛。

第二種:摔倒之後,父母來到孩子身邊,共情孩子的感受,「你剛才突然摔倒了,媽媽看到你嚇壞了,膝蓋也很痛吧?」然後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媽媽拉著你的手,我們試著自己站起來好不好?」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站起來,感受到的是媽媽給予的愛和勇氣。

第三種:父母趕緊跑過去把孩子抱起來,用略帶責備的口吻說,「以後跑慢點,不要跑那麼快。」如果總是在孩子摔倒時講這樣的話,時間久了,孩子得到的經驗就是:跑是很危險的,以後不敢跑了。

第四種:父母趕緊跑過來把孩子抱起來,然後使勁敲打地面,衝著地說:「都怪你,把我們家寶貝絆倒了。」父母當然知道,責任並不在地。但是,孩子摔倒了,已經很疼很難過,為了緩解孩子的難過,就拿地來做替罪羊。在這樣的互動中,孩子得到的經驗是:我摔倒了,是地的責任,不是我的錯,都怪地。然後孩子可能還在地上跺幾腳。無形中,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是,出現問題時推卸責任、逃避責任、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簡單地將問題歸因於外界。

同樣是一個「摔倒」,同樣是一個「起來」,不同的方式,給到孩子的經驗和感受也完全不同。在我們的生活中,第三種和第四種也比較常見。

回到我們前面的案例中,顯然奶奶採取的是第四種方式,媽媽也意識到這種方法不妥,於是嘗試改變。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可以先共情孩子,感同身受孩子摔倒時受到的驚嚇和身體上的疼痛;然後在孩子嘗試起來的過程中給予孩子支持,比如,給孩子做示範,怎樣從地上爬起來,或者把手伸給孩子,拉孩子一把;在孩子從地上起來後,媽媽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並讚賞孩子自己爬起來的表現;最後,以故事敘述的方式向孩子解釋發生了什麼,「剛才地上有一點水,你跑得快,就摔倒了。」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她為什麼會摔倒,膝蓋會那麼疼,而不是沉浸在摔倒的害怕和疼痛的感覺中。

摔倒,起來,雖然是不起眼的瞬間,但正是這樣無數點滴累積的成長經驗,決定了孩子長大後是面對問題勇於承擔責任,還是遇到障礙就推卸和逃避。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75508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