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資歷牙醫傳授護齒秘招:懷孕時只要____,孩子蛀牙機率少一半

嬰幼兒會有蛀牙,主要是因為口中感染了蛀牙菌(轉糖鏈球菌等)。只要牙齒一長出來,就很容易感染蛀牙菌,因為蛀牙菌會在光滑堅硬的物質(牙齒)表面增生,演變成附著在牙齒表面上的牙垢(牙菌斑)。

三歲前的口腔健康,決定孩子一生的蛀牙率

蛀牙菌最容易感染的時期,特別集中在一歲七個月至二歲三個月,兒童口中細菌的平衡,到三歲左右會固定下來;也就是說,只0歲起的口唇感覺懷孕期要在這之前都沒感染蛀牙菌,未來形成蛀牙的風險就會降低。

寶寶感染蛀牙菌的原因是家人所造成,尤其是母親。想要降低兒童蛀牙的風險,就得注重母親的口腔健康。因此,照顧孩子的母親一定要減少口中的蛀牙菌,已有蛀牙或牙周病的人,要知道羅馬不是一日造成的。所以懷孕當媽媽之前,必須了解自己的牙齒狀態,有蛀牙或牙周病的人應妥善治療,定期接受洗牙。

除了母親之外,這個觀念同樣適用在其他家人身上。只要母親定期檢查牙齒,兒童蛀牙的機率會比沒接受定期檢查的人少一大半。嬰兒成長過程中,口腔健康等同於家人對於健康意識的試金石。

乳牙長出前, 三成嬰兒已有蛀牙細菌

當胎兒通過產道,細菌便開始散播,因此可在新生兒口中發現細菌的蹤跡。雖然人體暴露在外界威脅下,但皮膚有皮膚葡萄球菌、陰道有乳酸桿菌、腸道內有緊埋在小腸壁的細菌,身體在這些細菌保護下,才能預防有害疾病感染。

一起生活的家人,互相感染「常在菌」

口腔內有超過六百種常在菌,共同維護著口腔健康;少了常在菌,人類便無法健康生存。因此,站在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保持雙手、肌膚、口腔的清潔,意味著維持有益的常在菌叢。

這些皮膚、腸內、口腔內的常在菌叢,是靠一起生活的家人互相感染而形成,正如同每個家族存在著僅有家族成員才知道的共同約定事項,夫妻、親子、兄弟姐妹的常在菌叢會息息相關。

細菌來自家人!沒長牙也會有蛀牙菌

乳牙長出之前,舌頭表面的「溝紋」是細菌最重要的棲息處。造成蛀牙的突變形練球菌(或稱轉糖鏈球菌)和遠緣鏈球菌,最早的發現紀錄是在出生滿三個月的嬰兒身上。另有研究指出,乳牙長出之前,約有30%的嬰兒身上會發現這些細菌。相同研究也證實,在出生滿24個月、已長牙的寶寶身上,超過80%可發現突變形練球菌和遠緣鏈球菌;尤其是突變形練球菌,最容易經由家人傳染給嬰兒,這段時期被稱為「感染之窗」。

媽媽就是預防寶寶蛀牙最好的醫生

預防兒童蛀牙,有以下兩個重點:

1. 避免感染造成蛀牙的轉糖鏈球菌(尤其是來自媽媽的傳染)。

2. 減少口中轉糖鏈球菌數量,增加防止惡化的好菌(媽媽必須定期檢查)。

芬蘭學者索德靈針對重點,進行了一項很有趣的研究。他針對參加牙齒健檢的孕婦,調查她們口中的細菌多寡,並篩選出具有大量轉糖鏈球菌的孕婦,嬰兒出生後三個月∼二歲期間,請這些母親嚼食木糖醇口香糖,最後調查這些兒童口中的轉糖鏈球菌數量。雖然沒有讓兒童嚼食木糖醇口香糖,不過在母親有嚼食木糖醇口香糖的群組中,發現這些兒童口中只有少量的轉糖鏈球菌。

孕婦吃木糖醇口香糖,小孩的蛀牙菌比較少

後來請母親停止嚼食木糖醇口香糖,再持續進行調查,最終發現母親嚼食過口香糖的那個群組中的兒童,其轉糖鏈球菌數量依舊很少。

母親嚼食口香糖的群組中,至兒童三歲為止,發現具有轉糖鏈球菌的人只有27%,到六歲為止則為51%。結果明顯證實,木糖醇口香糖可以減少口中的轉糖鏈球菌。因此可斷定,只要媽媽口中的轉糖鏈球菌數量越少,兒童越不容易感染,也越不容易蛀牙。

長牙如育兒時間表,提醒父母該注意的事

出生後沒多久,就能在嬰兒口腔中發現白色有光澤、類似牙齒的構造。這個構造稱為牙齦囊腫(上皮真珠),是乳牙在骨骼中形成時,將所產生的外殼排出後的物質,必須再等一陣子,真正的牙齒才會長出來。

乳牙的出現,象徵寶寶不同的成長期

下顎牙齒剛長出來時,大約是出生後六∼八個月,嬰兒會開始出現驚人的成長。在這段時期,不同的育兒方式也會出現很大差異。嬰兒會與周遭的人互動,當他們開始到處動個不停時,育兒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多父母會發現,過去一直處於被動的寶寶,自我意志開始萌芽了。

等八顆門牙長齊後,嬰兒開始會站立、會走路,然後等上顎小臼齒開始長出來時,會開始發出類似「媽媽,噗—噗—」的聲音。

當八顆上門牙、八顆下門牙全長齊後,第一次的反抗期就開始了。乳牙的生長就像一個時間表,提醒父母關注孩子固定的成長發育進度。

等到長牙再開始就太晚了!「健康口腔養成」的五大關鍵

吃東西、說話、做表情,都是接受刺激後才會發展出來的能力。把孩子丟著不管,即使給予食物,他也無法長成健康的大人。注重孩子的口腔發展,是使孩子獨立的重要環節。

一、用「嘴巴」認識世界——嬰兒舔東西時不要拿開

口唇感覺是所有知覺的基礎,他們透過口唇或舌頭舔過物品,就能讓身體記住類似光滑或圓形的感覺。等學會舔東西的感覺,便會發展出觸覺。

二、學習怎麼「咀嚼」——餵食副食品也要有技巧,培養正常咬合力

從喝母乳開始,嬰兒會自發性以嘴唇、上顎活動口腔;離乳期則會依序運用上唇、門牙、舌頭、臼齒銜咬或推拉食物,鍛鍊口唇的力量與知覺,一步步學會咀嚼、吞嚥的節奏。

三、「口唇遊戲」矯正發音、呼吸方式——用各種遊戲增強舌頭及嘴部的力量

孩子無法將嘴巴閉起來、只用門牙吃東西、吃飯掉滿地、無法正確發音,父母一定要陪著玩遊戲。例如用吸管吹泡泡、吹起肥皂泡、吹紙氣球、吹口香糖、用手指吹口哨等,在玩耍同時促進口腔發育。

四、開始說話——擴展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孩子開始站立後咽頭擴張、也會看到更多東西,喉頭下降後能發出複雜的聲音。小臼齒長齊後,嘴巴功能將變成以「說話」為主,接著就能透過語言來思考,對更多事物表現出興趣與學習力。

五、被忽視的「舌頭」——改變臉型、齒列、語言學習

舌頭無力或沒有放在適當位置,臉型容易變寬、上顎變窄導致齒列不正,發音也容易失準,並且會養成用嘴巴呼吸的壞習慣,造成感冒喉嚨痛、嚴重打呼、扁桃腺肥大、牙齦發炎等健康問題。

【0~6歲口腔照護時間表】具體掌握孩子的成長變化

小寶寶許多無意識的舉動,其實是配合口腔知覺發展的行為,尤其滿一歲後,生理上會出現很多改變,讓爸媽應接不暇,但只要掌握口腔養成重點,就能幫孩子打好健康基礎。到了換牙期的時候,協助孩子養成正確習慣,將有助於生理及心智順遂發展。

現在才知道,口腔養成十大注意事項

(1)孩子口中的蛀牙細菌來自家人。

(2)錯誤餵食習慣,會引起「奶瓶型蛀牙」。

(3)長出上臼齒,是準備斷奶的信號。

(4)乳齒常蛀牙,恆齒也容易蛀牙。

(5)小孩長牙後,要注意舌頭是否往後縮。

(6)餵副食品的動作,可訓練感覺統合。

(7)二歲後吃奶嘴,孩子暴牙比率增高。

(8)學習「馮尼氏法」,三歲前讓孩子躺著刷牙。

(9)使用含氟牙膏,能減少四分之一蛀牙率

(10)六歲臼齒蛀牙,長大難逃做假牙。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73890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