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寶寶飲食好習慣,做好這幾點並不難

一旦寶寶滿周歲了,就得開始培養並建立他們一日三餐的飲食模式了。

雖然奶類的營養價值仍然重要,但受關注度當退居二線了,每天保證500ml左右的奶量(固體食物接受能力和進食量明顯不達標的寶寶可以適度增加奶量),剩下的營養來源,交給固體食物。培養重點主要在三方面:

訓練寶寶自己拿學飲杯喝奶喝水,停用奶瓶。1歲後繼續使用奶瓶會影響進食固體食物、增加營養不均衡及缺鐵的隱患,且不利於牙齒髮育;從1歲半到2歲開始練習用筷子進食,這對於神經肌肉及視覺發育具有全面的好處。 繼續加強對寶寶自己動手吃飯的動機、能力和技巧的培養,避免被動進餐和環境干擾;養成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均衡飯量的飲食習慣;慢慢薰陶良好的餐桌禮儀(這是寶寶幼教中禮儀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

對這個年齡階段寶寶的飲食心理發育特點做好自己的心理準備:通過前幾個月的輔食添加,此階段的寶寶已經建立起自己的食物喜惡傾向,開始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飲食心理和飲食習慣;他們顯得更易挑剔、容易出現偏食和挑食;有些寶寶在某一階段會只吃單一的食物,任何被混合的、或者形狀顏色讓他們不滿意的食物,都會被沒理由拒絕——這往往讓家長焦慮不安,擔心他們會營養不良;一些既往他們愛吃的食物,會忽然間完全沒了興趣,無論怎麼耐心勸誘,都不起作用。

有時候我們很苦惱,完全搞不懂小傢伙在想些什麼,也不知道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他們按照大人的意願去正常吃喝。那麼,請記住: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要知道,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真的不是故意的。

放輕鬆——情緒是一種「傳染病」,您放鬆了,寶寶也不會彆扭。

那麼,容易導致寶寶「挑食」或「偏食」的最常見的問題或誤區有哪些呢?怎樣才是正確的解決辦法呢?

誤區一 餐桌斥子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不是打罵出來的。溫和耐心寬容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內心平和穩定、容易接受正確信息的寶寶。因此,如果餐桌上因為寶寶吃飯未能讓大人滿意就批評呵斥,寶寶一定也會形成心浮氣躁、遇事情緒化的性格,而這種性格勢必會延伸影響日後的學習及為人處事。

例如:當寶寶對某種食物沒有興趣(可能因為曾有腹痛、或者咀嚼不擅、或者只是不喜歡這種形狀等等),或者,對於韭菜、苦瓜、菠菜等味道有些特別、或口感有些不適的食物,寶寶在初期有拒絕表現時,如果父母通過訓斥來強迫他們進食,寶寶可能會出現長期拒絕這類食物的行為。要知道,但有不愉快情緒時,人體的大腦皮層管理吃飯的部位會出現抑制,讓人一下子沒有食慾;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是不是也曾因為在飯桌上被大人批評而不想吃飯呢?因此,就餐氣氛愉悅與否,會影響寶寶對食物的興趣和他們的飲食行為習慣。

正確做法:

溫和適度地用對食物積極評價的口吻,引導寶寶去嘗試,如:「這個菜吃起來感覺還不錯」。同時,避免關注寶寶,不去理會他們短期的挑食或偏食行為。當家長將目光聚焦在自己碗里、自己津津有味地進食時,一方面對寶寶是個良好的示範,另一方面,不會增加餐桌上的焦慮情緒,相對更為輕鬆的氣氛反而能讓小傢伙有試試的想法。在寶寶有改進時,要及時給予鼓勵,如簡單一句「寶寶今天吃得挺多挺好」,就足以讓他們感覺到被尊重和肯定了。

錯誤做法:

喋喋不休地哄著吃、追著喂,或者責令寶寶必須吃、否則就不讓他做他喜歡的事情——這樣會讓寶寶有被過度關注的焦慮、產生逆反心理、被動吃飯、因心理壓力而產生進食恐懼;助長依賴情緒、懶於自己吃。

小提示:當面強調偏食習慣,會成為「心理暗示」,讓他們更挑食。

誤區二 獎懲無度

有些家長採取物質交換刺激法,引誘寶寶進餐。短期內是可以奏效,但長期下去會有嚴重的負面效應:一離開獎勵就不張嘴。而一旦寶寶意識到家長對飲食的關注度後,他們容易把「吃喝」作為爭取玩耍、看電視、吃零食等機會的「交換籌碼」——得逞後,這種籌碼心理會讓孩子們從小有「投機」和「僥倖」心理,這將影響他們誠實磊落地做人、腳踏實地地做事。

因為害怕餓著寶寶而在飯後用奶或小零食(餅乾、蛋糕、糖果等)「補缺」,是變相地獎懲——零食會讓寶寶沒有飢餓感、更不愛吃正餐,同時,會讓他們認為:不吃飯能換來偏愛的食物,進而助長挑食習慣。所以,更科學的做法是告訴寶寶:「現在不想吃沒關係,待會兒餓的時候熱一熱再吃」,決不讓零食成為「替補」。

誤區三 瞻前顧後

一部分家長總是擔憂:寶寶噎著、把「細菌」吃到肚子裡、小傢伙自己吃不飽、寶寶自己動手吃飯會導致凌亂的殘局……並因此不讓寶寶自己動手進食,堅持由家長喂飯,甚至動輒就一驚一乍地制止自認為對寶寶「不利」的舉動。這樣做,不利於培養寶寶的自信及自立,會嚴重影響心理和行為發育。這些舉措實際上是家長為了滿足自己權利慾望的自私舉動。

寶寶主動進食的行為有利於他們接受各種食物,呵斥、阻止和批評會增加寶寶對食物和進食的恐懼或反感。使用餐具自己進食,是鍛鍊精細協調動作,全面促進視覺及肩、臂、手腕、手掌和手指等多關節及肌肉發育的良好機會,也是藉此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因為大人的「擔憂」而阻止,其實是剝奪了寶寶與世界交流、自我鍛鍊成長的機會,同時還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讓寶寶以為自己「做錯了」,慢慢形成自卑心理,也不利於培養對食物的興趣。

健康食育小提示:

儘量安排寶寶跟大人同桌、同時間吃飯——大人關注自己碗里的食物、主動進食、津津有味地享受食物的場面,遠比一百句勸說的話更能吸引寶寶的興趣、調動他們的食慾;

篇首提到過,此期的寶寶,會經歷一段單一食物期,即:有可能只吃白米飯,或者只吃切成三角形的麵包而非各種形狀都接受。這是飲食心理發育的必經階段,參照上面一條的方法,避免過度關注,很快就能過渡。

食物避免簡單重複。隔輩帶養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寶寶今天愛吃什麼,明後天就反覆給他做——此階段的寶貝對食物易「喜新厭舊」,反覆出現只能讓他的喜好斷章,應當豐富種類、變換形式以吸引寶寶的好奇心。再愛吃的食物,也要安排間隔期,這樣才能讓他一直愛吃。

不給寶寶吃大人碗里的菜肴——雖然是同桌吃飯,但也要暗藏乾坤(同一盤菜,面對寶寶的那一半是沒放調料或先少放一點兒就出鍋的——小竅門喲)。畢竟,口味過重會增加消化負擔,且讓寶寶味蕾閾值增加。

很多時候,不是寶寶想偏食,而是他們無辜地「被」偏食。真正的愛,是放手,是讓寶寶以他本應的方式自然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72894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