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抵抗力較差,生病吃藥在所難免,但一些家長在寶寶用藥方面存在很多誤區,下面,《健健康康成長記》就來為家長一一指正。
誤區一:用牛奶果汁喂寶寶吃藥
藥物不能與果汁、牛奶、豆漿、飯菜等食物一起同服,除非藥品說明書中有特殊標註,以免引起藥物與食物間的不良反應或者降低藥物的藥效。
其實,為方便兒童口服用藥,目前兒童藥物以液體或者顆粒製劑為主,此外還有滴劑、混懸劑、咀嚼片、泡騰片劑等。
為了減少藥物的不良味道,增加寶寶的喜好,很多藥物還加入了糖漿、甜味劑、香味劑等,或者包以糖衣,以便讓孩子更好的接受藥物,增加服藥的依從性,減少媽媽喂藥時的困難。如果您給孩子口服的藥確實是苦的,可以喂一些白糖,但是不能喂牛奶或果汁哦。
誤區二:不按醫囑或藥物說明服藥
每種藥物進入體內後,大多數會藉助血液到達作用部位或受體部位,達到一定濃度才能達到治療效果。所以對於使用的每一種藥物醫生都會說明服藥時間。
有些家長看到藥品說明書上寫著一日3次,就給寶寶在早晨、中午、下午各吃一次藥,這是不正確的。如果按這種吃法,在夜間血藥濃度就可能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從而不能保證藥物在血液中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也就不能達到治療目的。
一日三次用藥,其實是建議家長早6點、下午2點(14點)、晚上10點(22點)各口服一次。這樣才能維持有效的血藥濃度。
另外,還要注意藥物是飯前還是飯時、飯後服用。有的藥物空腹服用能迅速進入腸道,使藥效更好發揮,需在飯前服用;有的藥物對胃腸道有刺激,多建議飯後或者飯時服用;有的藥物吸收有明顯的晝夜節律,多建議在早晚服用;有的藥物在症狀消失後還需要繼續服用到整個療程結束才能停藥,否則會引起疾病的反覆,形成遷延性或者慢性的疾病,因此不能隨意停藥。
誤區三:寶寶喂藥後嘔吐就不再給服藥
喂藥後嘔吐是否需要再喂一次,需觀察服藥後的嘔吐時間,如果是在服藥後30分鐘內吐出,並且量比較多,則需要補服一次劑量。
如果服用後超過1小時後才嘔吐,就不需要再補喂了,因為藥物已被吸收,補充的話可能會加重藥物的某種副作用。
藥物補服還要遵從以下原則:
1、緩解症狀的藥品,如止疼藥等漏服影響不大;
2、治療(如抗菌藥)或預防的藥品,若漏服時間不長,應想起時立即補用;如果想起的時間距離下一次吃藥時間較近的話,就不要補服了;
3、發生漏服藥品後,沒有醫生的特別指示,切不可在下次服藥時加倍量服用,以免引起藥物中毒。
4、不管是否補服,下次服藥都需按時服用。
誤區四:沒吃完的藥隨處一扔
所有藥品都要按照說明書要求的儲存條件保存,沒有特殊存放要求的藥品,需密閉,放在陰涼乾燥、避免陽光直射的地方保存。
此外,還要注意的是,大多用於治療兒童腹瀉的益生菌類藥物需要放在冰箱中「冷處保存」,是指2-8℃之間的條件。
Tips:冰箱不是所有藥品最好的保存地,因為很多藥品都怕冰箱中的潮濕環境。
誤區五:任意加大或減小藥量
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小藥箱,很多時候都是家長自己充當「醫生」來給寶寶配藥。但有些家長求愈心切,認為加大用藥劑量能使病症早日獲愈,便盲目給寶寶加大服藥劑量。
用藥劑量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嚴重的會導致急性或蓄積性藥物中毒;而有些家長見幾天用藥沒療效,於是頻繁更換其它藥物,這種做法不僅難以獲得應有的效果,而且還會使機體產生耐藥性和不良反應,使治療更趨複雜化。
還有些家長給寶寶服藥隨意性大,想起就喂,忘了也無所謂,結果不但治病效果欠佳,而且還容易引起細菌產生耐藥性和抗藥性。這些都是家長們應該警惕避免的。
更多大牌專家第一手育兒資訊
請搜索微信公眾號:醫知袋鼠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