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牙學語的孩子,拿到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如果是可以吃的,也可以理解;但是有些危險的物品呢?電池、小扣子、玻璃彈珠、小塊積木。。。。。。任何只要能拿到手裡的東西,寶寶都是先往嘴巴里送。
對於這麼小的孩子說道理,有用嗎?面對這個時期的孩子,每樣東西都要收好。同時還要反覆說道理給孩子聽。
伴隨著寶寶長大,寶寶也可能啃書,「寶寶,書是用來看的,不能吃。」我一邊說,一邊將書從孩子口中「救走」。「書不是小麵包,小麵包可以吃,書不可以吃哦,書是用來看的啊。」我有時候會用歌聲表演出來給孩子聽。我的耐心有多少,我就說多少。雖然孩子下次仍舊會啃書,因為孩子處於「口欲期」嘛;孩子每一次吃書,我都會說。不知不覺地,寶寶有一天不啃書了。
潛移默化的轉變中,我不用跟孩子「你爭我奪」的連續戲劇表演,不知不覺中,教會了孩子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事情。
吃完書,孩子力氣更大了,於是開始動手撕書。等我翻開故事書要念的時候,才發現,其中一整頁不知去向。
「那一頁去哪裡了?媽媽」我問到。大約寶寶一歲半不到兩歲的時候。
「我丟了」。媽媽說。當然,撕破了、撕碎了、撕爛了,丟了理所當然,這不是媽媽的錯,媽媽肯幫我帶孩子已經很辛苦。「下次撕壞的頁數,不要丟掉,我想一片一片粘回去」。我懇請媽媽幫忙留著孩子撕掉的碎片。
然後,我會拿著書跟孩子說道理:「寶寶啊,你看,書撕破了呢,是不是不好看啊?如果每一頁都這樣破破爛爛的,媽媽好傷心。」「書撕破了,粘回去也不好看了,如果是你喜歡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弄得破破爛爛的,你會不會傷心啊?」「你看到了嗎?媽媽粘書多累啊,手都是髒兮兮的,多不衛生」。
雖然孩子可能還會撕破下一本書。因為寶寶處於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年紀嘛。之前還有一本寶寶很愛的「貼貼畫」,其中幾頁都是破破的,最後幾頁甚至不翼而飛了。後來我沒有給孩子重新再買一本新書代替,某種程度,我告訴孩子:「學會愛惜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有破掉的物品,很難做到完好如初;另一層意思,告訴寶寶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考慮清楚,不要隨心所欲」。
除了吃書、撕書,孩子還衍生出來「對書不敬」的行為,拿著筆,在書上隨意塗畫,對於這個行為,我沒有刻意制止,再觀察寶寶對繪畫是否有興趣。後來好像寶寶覺悟到這個行為不妥,就從此不再畫書本了。
好好給孩子說道理,是以寬厚為出發點教養孩子的,不論孩子大小,發現任何不當的行為,學會與孩子溝通是關鍵。雖然當下看不到長遠的影響力,就如同我經常給孩子念故事書聽,一樣。我只是盡力去做好媽媽的角色。
說「不可以」,即使加重語氣和音量,而且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但說「為什麼」要花掉三分鐘。對於已經工作一天快累倒的父母來說,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們必須這麼鼓勵自己,現在學會與孩子溝通,否則以後問題會越來越大。
你幫助孩子做的越多,不見得是好爸爸媽媽。
但是你願意跟孩子溝通交流越多,相信會成為好爸爸媽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69747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