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不要打掃廁所?看日本如何教育!

要不要讓孩子掃廁所?

掃廁所是一種處罰,還是一種學習?

對這個問題,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家長的看法都不同,許多家長捨不得孩子掃廁所,出錢外包給清潔人員來打掃;也有家長認為,掃廁所可是一堂寶貴的生活教育,透過掃廁所的體驗,能讓孩子學會為他人服務,在使用上也會更珍惜,其中以日本人最重視「廁所學習」。

如同一般家庭的掃除工作有分日常掃除與大掃除,日本的「學校廁所研究會」在組織學生的日常掃除之外,還會定期安排更加周全的掃除工作,委託專業人士到學校進行特殊掃除工作。

日本的「學校廁所研究會」由日本幾家建材公司聯手成立於1996年。

成立的原因據說是,一般人家裡或公共場所,多半注重廁所的改善,但公立學校的廁所,常被取笑是「髒、臭、暗、可怕、壞掉」的地方,使得許多孩子時常忍住便意,對健康與心理造成負面影響,特別是日本學校常被作為災難時的緊急住所,等於是災民24小時的生活空間,如果遭遇災難後,還要和爛廁所「朝夕相處」,豈非雪上加霜?因此不能輕忽大意、隨便掃掃。

大人孩子齊上陣

掃廁所既是學校的重點工程,就不能馬虎應對。日本學校會安排學生定期掃除,保持學校廁所最基本的清潔。更進階的掃除工作,如取出固著的污垢和黃漬等,還會發動教職員工齊心協力,頻率基本維持在一周一次或一個月一次,或者一學期一次都可以,只要維持地夠乾淨就行。

需要大人們幫忙的進階掃除工作,不一定限於教職員,還可作為社區交流的一環,徵集學生家長和學校附近的社區居民來參與,一起大手幫小手,和小朋友快樂地掃廁所。大體上,工作分配的原則為,小朋友負責低的地方,大人負責高的或危險的地方,各自使用適當的掃除工具、用品與清潔劑,若有不了解的地方,學校還會幫助聯繫附近的廁所清潔員,請教適當的建議。

掃廁所也得夠專業

日本學校專門為學生準備了一系列洗廁工具,包括菜瓜布、陶瓷專用研磨劑與清潔劑,另外考慮到學生的身高,學校多配備了長柄型的工具,增加掃除範圍,而在芳香劑、殺菌劑、防腐劑等清潔用品方面,也選擇了對人體無害,也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的品項。

分配到不同任務的孩子得選擇對應的工具。小便斗、馬桶、洗手台等的金屬及其與陶瓷的連接部分,很容易生成或黑或黃的污漬,需要用菜瓜布沾清潔劑擦拭,或者用竹板、起子等工具磋磨,在狹隘處還得加強力道,才能讓污垢脫落。小便斗底部的止臭蓋(常為陶制或合成樹脂制),很容易附著尿垢或污垢,每個月用刷子刷過一次是很重要的保養工作,放著不管會形成廁所臭氣的來源……

來幫手的大人也不能瞎幫一氣。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高處的清潔,如氣窗、位於高處的窗戶、照明燈等都是大人們的任務。站在梯子上,接過站在地下的孩子遞上來的刷子和抹布,壁磚有高的地方積了灰塵,在擦拭之後,還得再用紙巾,把牆面剩餘的水分徹底吸干。整個過程都是大手加小手的協作。

必要時請專業人士出馬

日常掃除與定期掃除,難度僅限於學生或業餘人士自己能做到的程度,但也有非得專家出馬的時候,即「特殊掃除」,主要涵蓋消滅惡臭的源頭、消除頑垢、修復漏水,而不僅限於表面的乾淨漂亮。

專業人士的到來,除了進行「特殊掃除」,還得改善廁所環境,例如使用芳香劑解決廁所的惡臭方面,且一定要找出源頭,在哪裡、為什麼發生都要搞清楚,如果源頭是便器周圍的尿液等,已經用了市面上的清潔劑還是無法去除,就得用各廠商的尿石除去劑,搭配專業的掃除方式來解決。整個工作過程都是開放的,有的班級甚至帶著學生到現場參觀工作,學習怎麼讓廁所環境變得更好。

定期掃除與特殊掃除的人文意義

從定期掃除中大人與小孩不同的分工,到各個分工中清楚明確的做事方法,隱然可見一個工作分配合理、各司其職的健康社會。這不是一個弱者負擔大、強者負擔小的病態社會,學生們可以通過一線了解,認識到組織中的工作倫理,並學會與他人進行協作。

而就「特殊掃除」而言,專業人士經常會打出「和過往的掃除工作不同」的招牌吸引客戶——學校,目的就是維護和突顯其工作的專業性,無形中讓學生們認識到,社會上各個行業各有其專業性,社會中分工合作的任何環節都值得尊敬。道在屎溺、廁所有理,日本學校廁所研究會,又一次給我們重要的生活教育。

(作者:宋竑廣,文字工作者、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68951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