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母乳之路—丟掉你的下奶偏方和擠奶器吧

我的母乳之路堅持到婉兒十個月零十天,期間除了出生的第一周,其餘均是全母乳,哪怕是外出,旅行,夜奶甚至帶著她上班。擠奶器一直都有備著,除了第一個月,其它時間用的非常少,期間家裡也沒幾個奶瓶和奶粉。婉兒是自然離乳的,斷奶之後順其自然地睡了整夜。這一切看似順利地不能再順利,但是花姐說,作為母乳媽媽誰沒有些個難眠之夜和心酸歷程呢?

有奶嗎?沒奶嗎?奶夠嗎?奶不夠吧?

這四個問題佔據了我整個月子期間的主題。婉兒誕生後,當看著她滿足地吸著奶的時候,那種神奇和激動的心情我想一輩子不會忘記。但同時我心裡又很焦慮,她真的吃到奶了嗎?第一天,我感覺自己沒奶,於是每次吮吸完選擇加了奶粉。第二天依然如此,身在歪果仁的國度和醫院,護士和我說「你們亞洲人下奶會慢一點的。」 當時玻璃心的我覺得言下之意是,我身邊的產婦都有奶了,唯獨我...想著想著不禁潸然淚下。唯獨感到欣慰的是,小傢伙似乎吸的很滿足,但我覺得這只是我的感性認識,事實上呢?真的不得而知。到了第三天,我才完全確定自己有奶了,欣喜之餘以為從此以後萬事OK了,這時家人問我「她能吃飽嗎?沒有聽到她吞嚥的聲音?」面對這兩個問題我又遲疑了。

三天以後回到家,我這才趕緊開始學習各種母乳指導,下奶秘方和追奶方案。家裡準備了通草和各種煲湯,我也打開了新買的擠奶器,打算提高奶量,這時每次親餵完以後,婉兒還需要添加40毫升的奶粉。也許有人會問:澳洲醫院裡的護士有給你相關指導嗎?答案是肯定有的,例如正確的餵養姿勢,如何拍嗝等,但就如何關注嬰兒吃飽與否,如何加速下奶,是否需要添加奶粉這些敏感問題,我覺得併沒有得到回應。主要是,外國人好像不存在下奶這個問題呀,我的各種問題總是得來一個一勞永逸的答案,那就是,讓寶寶多吸!(這個黃金法則在我當時看來並未覺得有多大份量,直到後面我才深有體會)

回過頭來看,這也許是我人生中經歷過的最痛苦和難熬的時光。夜深人靜時,那個什麼也不懂的肉乎乎的嬰兒趴在我身上喝奶,一喝就是一個小時,我並不知道她喝到多少,能否填飽肚子獲取滿足,但我能做的就是緊緊抱住她堅持,不管當時有多累身上的傷口有多痛,而枕邊放著的一瓶奶粉,好像很挑釁很鄙夷地對我說「你的奶不夠!」,我覺得當時全世界都與我為敵,唯有我的孩子信任我。

試試看不加奶粉?!有時候只是需要別人的一個肯定

出生後第五天社區護士來訪,首先測量了婉兒的身高體重,很高興地告訴我們她的體重走勢在一個非常好的趨勢上。可我依然對自己的母乳能力存有很大的質疑,護士仔細觀察了我親餵母乳的過程後,竟然告訴我說「不需要給她加奶粉了,你的奶是夠的。」她說,「你看她吞嚥的非常香!」什麼?那一刻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也這才認識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吞嚥。臨走時她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告訴我,我做的非常好。從那時起我似乎多了一些信心。

但不加奶粉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然有護士的鼓勵,但我和家裡人總擔心一下斷掉額外的40毫升奶會餓到孩子。所以事實是我一直遲遲沒有減少奶粉量。直到有好幾次婉兒喝完奶粉後直接吐了很多出來,這時我才弱弱地肯定,她不舒服了,不應該加奶粉了!就這樣產後 ​​一周,奶粉才正式從我們的每日列表上劃去。現在想來,真的非常感謝那位護士!母乳媽媽在最開始最需要的未必是那麼多的下奶偏方,更需要的是旁人的鼓勵與支持,甚至是無條件的信任,帶有這樣的正能量,身體才會源源不斷地產奶。

追奶,也許並不需要擠奶器

斷奶粉後,我堅持全母乳喂養。這時我更了解我的寶寶了,知曉她的吞嚥和吮吸,也對自己有了更大的信心,但為娘的總是擔心餓著孩子或者哪天沒口糧了,又受鋪天蓋地的母乳邪教影響,於是我決定——用擠奶器追奶。早聽聞多用擠奶器擠就可以追奶了,因為你在不停地提醒自己的身體多產奶。可是,這樣做真的好累!每次餵完奶後已經精疲力盡,卻還要硬撐著爬到衛生間開啟擠奶器,聽著咚咚的馬達聲來push自己盡量再多產出一些奶,試了幾次以後我發現不僅效果不佳,反而覺得有心無力。

而另一方面,我夜時刻觀察著女兒,吃完奶後的狀態,尿布數量,大小便,和體檢時的身高體重。得知一切正常後,我確定了這樣的母乳模式是完全行得通的。母乳過程也變得越來越得心應手,餵養逐漸規律,從一開始的三小時一餵,到八週後的四小時一餵,和建立起的EASY模式(eat-activity-sleep-yourselftime),而這其中的關鍵,還是讓寶寶多吸,從而促使供需平衡。

就這樣慢慢地母乳供需實現了平衡,她想吃我就餵,也不用考慮奶粉不用刷奶瓶,一切才真正變得簡單起來一直到斷奶。偶爾打開抽屜看見許久未用的擠奶器我不禁莞爾一笑,又關上了抽屜。

母乳,是生理挑戰更是心理挑戰

我的經歷雖然寫的簡單,但是其中開奶的苦,漲奶的難受,乳腺不通的痛和小白點的恐懼我都經歷過。最後支撐我沒有放棄一路堅持的動力竟然是:怕麻煩如我實在沒有精力去泡奶粉清洗和消毒奶瓶,因此必須堅持母乳

這原因聽起來好笑,但其實花姐想說的是,母乳的決心與信心很重要,雖然這看似是一場生理上的挑戰,但實則更是對心理的挑戰。雖然真的有一小部分媽媽是生理條件決定了沒有或者不能母乳,但大部分的媽媽只要有決心都是可以實現全母乳的(排除客觀上的時間安排或者工作外出因素),因為母乳本來就是上天安排好的自然過程,毋需違抗或擔憂。

為擠奶器正名

話說回來,擠奶器在特別時刻還是有作用的。例如一開始供需不平衡,特別是漲奶甚至堵奶的時候,需要及時按摩通乳腺,把奶排出來才不會導致乳腺炎;還有中間有過一段時間婉兒夜覺拉長,這時每晚都會被漲奶弄醒,於是偷偷把奶擠了出來放在冷凍室,美其名曰「為以後備著」,但其實後來這三十袋冷凍母乳全部扔掉了(因為我不需要全職上班),做母乳皂?真的沒空好嗎?

當然對於要全職上班的麻麻,需要在上班期間動用它擠奶當然是再合理不過了,在此向辛苦的背奶媽媽致敬!

母乳與否?別被社會倡導綁架了

記得一開始花姐說在歪果仁的醫院裡感覺其他產婦都能母乳嗎?其實這只是我當時的猜測,後來加入了歪果仁媽媽小組才發現,有些澳洲媽媽一開始也遇到下不了奶,小寶寶吃不上奶的問題,最後放棄選擇了奶粉,有些媽媽也經常抱怨自己不是奶牛,跟不上寶寶的需求。我們小組的母乳媽媽們一開始都覺得餵奶好累,只為自己設定了三個月目標。後來大家堅持到了五個月,八個月,甚至一歲,因此有一個互相支持鼓勵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但同時,母乳的媽媽不會對餵奶粉的媽媽有任何看法或者有莫名優越感,大家都明白,是否母乳或者全母乳完全是個人選擇,做與不做都不存在道德評判,只要你覺得合適就好。

花姐最後總結母乳經驗:

對自己有決心和信心很重要;

情緒放鬆,心情良好能幫助產奶;

多喝水,保證營養全面,食物多樣化;

試試看不用擠奶器,供需平衡更容易實現;

你的孩子是你最大的動力和支持者,讓他/她多吸是最直接追奶的方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68843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