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寶寶的肌膚格外嬌嫩,看上去總是水水的,但是也需要經常進行一些必要的清潔工作。尤其是寶寶的臉部,由於五官都屬於開放型器官,肌膚更為敏感,所以一定要注意清潔動作的輕柔。而在清潔寶寶五官的同時,也可以順便觀察有無發育異常等問題。
相較於身體,臉的各部分比較小,所以一開始也許會緊張,但在每天進行中,手勢也能變得利落。準備乾淨的紗布或棉布,乾淨的紗布用溫水擰乾,卷在食指上使用。也可用棉布輕輕擦拭。
一、如何做好基礎清潔前的準備?
指甲刀、棉花棒、嬰兒油等護理用品都先一併放入籃子裡。除了不會時常遺漏小東西,也能在需要的時刻立刻取出,攜帶也方便。
指甲刀:幫寶寶先準備好剪刀型、尖端呈圓弧狀的嬰兒用指甲刀。害怕剪小寶寶指甲的媽媽,有了它也能放心。
棉花棒:先準備好兩種,一種是刺激肝門時的成人用棉花棒,另一種是消毒肚臍、清潔耳鼻時,纖細型的嬰兒用棉花棒。
注意:拿棉花棒要靠近前端,這是為了容易控制動作。跟拿鉛筆一樣,用大拇指、食指及中指握住靠近前端的位置。若拿的部分離寶寶較遠,會不好控制,在寶寶突然亂動時,有可能會來不及反應。
嬰兒油:主要是在寶寶便秘時,為了刺激肝門,沾在棉花棒上促進潤滑用。也可以用藥局等販賣的橄欖油來代用。
體溫計:養成在早上或洗澡前,一天測量體溫一次的習慣,在緊急時刻就不會慌亂了。而目前體溫計種類有耳溫槍、腋下測量的類型等各式各樣。
紗布手帕:除了擦拭或清洗之外,也可防止喝母奶或奶粉時的髒污。由於一天會使用好幾條,不妨多準備一些。
其他:一併準備好消毒肚臍用的藥用究竟,以及擦拭寶寶眼睛用的清潔棉花棒等。藥用酒精大多會在出院時從醫院拿得到。
溫馨提示
(1)支撐住以避免寶寶亂動:有時寶寶會突然亂動或哭泣。那個時候可用單手輕壓寶寶身體,不讓他亂動,以避免棉花棒戳到寶寶。
(2)先記住基礎清潔的流程:清潔是由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依序進行。若要在洗澡後進行,可先從肚臍保養開始。細菌感染時,基礎清潔方式是從症狀容易惡化的地方開始。
二、什麼時候適合替寶寶做清潔?
(1)養成在洗澡後做清潔的習慣;
(2)在寶寶心情好或睡覺時。
建議在洗澡後,是因為容易做清潔。耳垢會變膨鬆、鼻屎也會變柔軟,較容易清除。另外,洗完澡之後指甲也會變軟,所以新手媽媽也會容易上手。
三、清潔寶寶的小臉
小寶寶的臉部肌膚都很光滑、細嫩,不過,因為肌膚較薄、發育尚未成熟的關係,偶爾還是會出現小疹子或乾燥等問題。對於這些現象不需要過於擔心,因為新生兒臉上經常可以看見小小、白白的粟粒疹,通常都不需要特別處理,幾周之後就會自行消失。
觀察重點:肌膚異常
如果發現寶寶臉部有異常的肌膚問題,切不可自行處理,應該先請教醫師的意見,以確認是否需要治療,或根據醫師的建議去保持臉部的清潔,並且適時使用乳液來照顧寶寶臉部肌膚。
清潔方式
用擰乾的紗布巾(或毛巾)輕輕擦拭寶寶的小臉、眉毛,包括脖子等部位,如果寶寶的肌膚比較乾燥,那麼在洗臉或洗澡過後,可以再塗抹一些質地清爽的護膚乳液。
四、嬰兒眼睛的清潔
新生兒的視力發展還不是很好,只能看清眼前20~30厘米的物品或人臉。而小寶寶的眼睛也非常脆弱,除了要避免異物入侵外,洗澡時也要小心,不要讓洗澡水流入眼睛。
觀察重點:分泌物、睫毛倒插
分泌物
新生兒的眼睛偶爾會有少量的分泌物,這是正常的。不過,如果發現寶寶眼睛的分泌物明顯增加,而且經常看起來水汪汪的,那麼有可能是鼻淚管阻塞。一旦發現寶寶的眼睛出現黃綠色分泌物,就很可能是感染了結膜炎,必須儘快就醫。在就醫時,媽媽可以請教醫師,平時應該如何按摩寶寶的眼角及鼻子部位,以改善鼻淚管阻塞的情形。如果寶寶眼睛出現感染,應依照醫師指示使用治療性藥膏。
睫毛倒插
有些寶寶可能會有睫毛倒插的問題,通常需要先觀察一兩年,如果情況沒有改善或經常造成寶寶眼睛不舒服,就要高度警惕。一般來說,眼科醫師會建議等寶寶較大之後再進行手術治療。
清潔方式
將紗布巾擰乾,其中一角包住媽媽的食指,接著從寶寶內眼角向外眼角方向擦拭乾凈,接下來換另一個乾淨的紗布巾角去擦拭另一隻眼睛。這樣可以避免同一處紗布巾來重複擦拭兩邊的眼睛,防止發生感染,尤其在眼睛已經出現感染時,更要留意清潔動作的衛生。
(1)將浸泡過溫水並擰乾的紗布纏在食指上,從眼尾往眼頭方向擦拭。有的醫院也會指導由眼頭往眼尾擦拭。
(2)另一邊也一樣從眼尾往眼頭擦拭。為預防感染,可以換紗布的另一面,或浸過溫水,重新擦乾。
溫馨提示:輕柔地擦拭整個眼睛。寶寶的眼睛還很小,眼睛周遭的肌膚是很敏感的,清潔技巧是以輕壓整個眼睛的方式來擦拭,要注意力度不要過大。眼睛是容易感染細菌的地方,在清潔臉部時,可以先進行眼睛的清潔。弱寶寶容易有眼屎,就隨時留意替他擦拭。若沒有因眼屎而髒污的話,一天清潔一次即可。
五、嬰兒耳朵的清潔
小寶寶的耳朵外部已經成型,摸起來非常柔軟,內部耳道較為狹窄,通常耳朵的形狀都是對稱成長的。不過,由於在胎兒期受到了不當的擠壓,所以有些寶寶的耳朵外形會顯得略為不對稱,只要外形沒有異常,通常過一段時間就會恢復正常了。
觀察重點:異味、分泌物流出
在幫寶寶洗頭時要注意壓好耳朵,避免讓水流入耳朵內而造成感染。如果平時發現寶寶耳朵里有異常分泌物流出或出現臭味,就要馬上帶寶寶就醫檢查,確認是否發生了感染。
清潔方式
在幫寶寶清潔耳朵時,只要以紗布巾擦拭乾凈耳朵外部以及耳朵後面即可,耳朵內部則不需要刻意清理。如果洗澡時稍微有水進入耳朵,只要以棉花棒擦拭外耳道周圍就好,不需要刻意深入耳道內清潔。另外,寶寶耳朵內的耳垢或耳屎並不會影響聽力,媽媽不必刻意清理。如果是在覺得耳屎很多,可請耳鼻喉科醫師幫忙清理。
(1)背面:洗澡時也可以做清潔。有時母奶或牛奶也會流過去,因此其實耳朵背面是很容易累積髒污的地方。有時會長濕疹或紅腫,所以別忘記用浸泡過溫水且擰乾的紗布擦拭,來做清潔。
(2)耳洞:用棉花棒只在耳洞附近清潔。將寶寶的臉面向旁邊,用單手壓住頭以免寶寶亂動,再開始進行清潔的動作。用嬰兒棉花棒輕輕地清潔耳洞附近,小心不要把棉花棒伸得太裡面。
(3)耳溝:使用紗布伸入耳溝里清潔。耳溝里也是容易囤積污垢之處。將浸過溫水並擰乾的紗布,纏在食指上來擦拭吧!在洗澡時若能清楚也可以。細微的部分可使用棉花棒來去除髒污。
溫馨提示:清潔範圍是耳朵外側及耳洞口。為避免傷及內耳,只在耳洞附近及耳朵背面、耳朵外側清潔即可。耳垢也只要清楚眼睛可以見到的部分就好。由於自凈作用的關係,耳垢會自行排出體外,因此沒有必要每次都清潔。不過,新生寶寶有時會囤積濕潤型的耳垢。並且因為分泌物很多,最好要勤於替寶寶做清潔。
六、嬰兒鼻子的清潔
寶寶的鼻子非常小巧可愛,通常鼻孔也是小小的,正常情況下偶爾會有鼻屎出現。另外,由於鼻子內部發育尚未完全,所以,在寶寶喝奶或睡覺時,媽媽會覺得寶寶鼻子發出鼻塞或類似打呼嚕的聲音,這都是正常現象,等寶寶再長大一點,狀況就會消失。
觀察重點:鼻塞
如果小寶寶出現流鼻涕或是感覺鼻塞很明顯、經常需要張口呼吸,那麼要儘快請醫師檢查一下,很有可能是感冒了。
清潔方式
在洗澡時,只需要清潔擦拭鼻腔外側即可。如果發現有鼻屎,在洗完澡後再用棉花棒沾一點水,將鼻屎清出來。如果感覺鼻屎比較干硬,可以在洗澡時於浴室內多放一些熱水產生熱氣,來軟化鼻屎,然後清潔起來更為順當。如果鼻屎在鼻子深處,請不要貿然處理,以免弄傷鼻腔黏膜。其實,只要不影響寶寶呼吸,鼻屎並不需要刻意處理,有時候寶寶會自行以打噴嚏的方式來排除鼻腔內的異物或鼻屎。
在寶寶因為生病而出現流鼻涕時,可以使用吸鼻器來幫寶寶吸出鼻涕,這樣寶寶會感覺更加舒服。
(1)鼻子的清潔只限於鼻孔附近:鼻子非常敏感。若將棉花棒太深入,有時也會傷及黏膜或血管,而導致出血。要記住可以清潔的部位,只限鼻孔附近。
(2)用棉花棒清除鼻孔附近的鼻屎:將在鼻孔附近看到的鼻屎,纏繞在寶寶用棉花棒上,慢慢旋轉並取出。有粘性的鼻屎會跟內部污垢相連,一併被清除掉。
溫馨提示:由於寶寶鼻子容易堵塞,不一定只限於護理時間做保養。若因鼻子塞住,不好喝母乳或睡得不好時,可以用棉花棒或市售的吸鼻器做清潔。並且使用擰乾的紗布來擦拭鼻頭或鼻子周遭。
七、嬰兒嘴巴的清潔
寶寶在出生時尚未長牙(只有極少數會長新生牙),不過,即便沒有長牙,也需要從一開始就留意寶寶口腔的清潔,尤其是寶寶整日以奶為主食,如果沒有做好口腔清潔,可能會有口臭或齲齒問題。另外,在寶寶身體抵抗力較弱時,還可能出現鵝口瘡。
觀察重點:鵝口瘡、水泡或潰瘍
鵝口瘡
如果發生鵝口瘡,媽媽會發現寶寶口腔內部有一塊塊白色的、像奶渣一樣的東西,而且不容易擦拭下來,這是感染白色念珠菌所造成的。只要請專業醫師做詳細檢查,並擦拭醫師給予的口腔專用藥物,過一段時間就會恢復健康。
水泡或潰瘍
請留意寶寶口腔內部是否有水泡或潰瘍問題,有可能是感染疾病所造成(例如感染腸病毒),最好立即就醫檢查。
清潔方式
平時寶寶喝完奶之後,最好養成再喝幾口開水的習慣,可以除去口中存留的奶水。另外,每天可以幫寶寶進行一兩次口腔清潔護理,媽媽以食指纏繞紗布巾,先蘸濕溫開水,再放入寶寶口中,輕微擦拭口腔內部及舌頭,或是讓寶寶做吸吮紗布巾的動作,也能幫助清潔口腔。請注意,清潔寶寶口腔的時間不要太久,而且媽媽食指不要太深入,以免寶寶覺得不舒服或造成嘔吐。
寶寶的嘴巴周遭會沾附奶水或嘔吐物,是容易髒污的地方。不只是洗澡或做清潔的時間,其他時間若有發現髒污時,就要進行清潔。
用擰乾的紗布等來輕輕擦拭髒污:將浸泡過溫水並擰乾的紗布,纏著食指上,擦拭嘴巴周圍,用棉布也可以。喝完奶之後,也要擦拭嘴唇。
溫馨提示:不要用力擦,輕輕擦拭即可。用力擦嘴巴周遭的話,就會紅腫,只要輕輕擦拭即可。由於嘴唇也是黏膜組織,很敏感,要小心用紗布吸取髒污。
(本文由@懷孕育兒日記 整理髮布,關注新浪微博@懷孕育兒日記,更多孕產育兒知識和麻麻們的經驗齊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