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微笑發育」3階段!多笑能促進腦發育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父母不僅不能限制孩子笑,而且還應想辦法讓孩子多笑。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的微笑絕不僅是簡單的面部肌肉動作,而是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與精神高度結合的結果。我們知道,嬰兒一降生就會啼哭,說明啼哭是與生俱來的,而笑是後天逐漸發展起來的,離不開各種因素的促進與激發。

笑的發育分為 3 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在嬰兒出生後2周左右出現。當嬰兒處於清醒狀態,且吃飽喝足,並換上乾淨的尿布後,我們會看到他表情安詳,嘴角有時上翹,這就是在微笑,是最初的微笑。這種微笑是由嬰兒本身的生理與心理狀態產生的,並非源於外部的刺激,故稱為自發性微笑。這是一種最原始的笑,屬於生理性的笑。這種笑的最大特徵是不易被外人所發現,但孩子的養育人尤其是母親能經常捕捉到。

第二個階段

大約在出生2周以後。寶寶聽到母親的聲音,或看到母親的臉,會露出笑容。此時的嬰兒已能感受外部刺激,謂之誘發性微笑。到1個半月左右,這種笑更為頻繁和明顯,不僅唇部,整個面部都會綻放出人見人愛的笑容。此階段的最大特點是父母逗引就可發笑,這被稱為「天真快樂反應」。「天真快樂反應」的出現,是嬰兒與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在心理發育上是一個飛躍,對腦的發育也是一種有益的激發,因而被科學家譽為「第一縷智慧的曙光」 。

第三個階段

是在出生3個月以後。這時的寶寶越來越討人喜歡,他睜大眼睛關心周圍,特別注意人們的臉,且會清楚而明確地展示自己的笑容。此時的笑叫社會性微笑,只要自己高興,不管面對誰,都會慷慨地奉獻笑容。不過,當孩子五六個月大時,只有看到自己熟悉的人特別是母親才會發笑。這表明他的大腦發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已具有初步的識別能力了。

笑與智力的關係

了解了寶寶微笑的發育過程,我們至少獲得了兩點啟示:一是寶寶微笑的發育過程是跟著腦的發育走的,微笑的發展標誌著智力的發展;二是讓孩子早笑、多笑,可以促進腦的發育,智商會更高。讓孩子早笑、多笑,關鍵是要根據寶寶微笑的發育規律,採取相應的措施。

自發性微笑階段

出生後的2~3周,即自發性微笑階段,他的微笑是生理性的,只有需要滿足了,才會發笑。故此階段應以合理的餵養、良好的護理(如勤換尿布、保持臀部衛生等)為重點。總之,要讓寶寶吃好、喝好、睡好。另外,母親在細心照料孩子的同時,給予各種積極情緒與表情,用眼神、笑容、聲音多與寶寶交流,逐漸形成獨特的母子互動關係。此階段特別忌諱的是母親或因情緒不佳,或因身體勞累而忽視嬰兒的微笑,不予應答。

誘發性微笑

在寶寶進入誘發性微笑階段後,最重要的是要及時對孩子的微笑給予應答,並採用各種方法誘導寶寶多笑。此階段的孩子對人的面孔最感興趣,讓他多看人的臉甚至人臉的圖案,都會「笑在眉頭喜在心」。此外,移動的玩具、飄動的窗簾,也會引起他的微笑。當然,母親的笑臉是任何東西都不能取代的。

社會性微笑階段

出生3個月,寶寶即進入了社會性微笑階段。此時,讓他多與周圍​​的人「見面」,讓周圍的人多逗弄,他會笑得更多。當然,父母特別是母親仍然是「主角」,應多同寶寶說話、哼唱,多摟抱愛撫,多與寶寶一起玩耍。此時的寶寶不僅會笑得多,而且會高興地笑出聲來。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些孩子,儘管大人使出了渾身解數,他還是板著面孔,不苟言笑。此時需到醫院找找原因,很可能與某些營養素缺乏有關。臨床資料顯示,缺鐵的孩子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若在一個星期內連續補鐵,則孩子嚴肅的表情會逐漸消失而代之以愉快歡樂的神情。這項研究提示我們,孩子的「天真快樂反應」必須以良好的營養為基礎。要讓孩子早笑多笑,除了大人多加誘導,尚需在營養上下工夫,特別是提供足量的含鐵食品至關重要。另外,如果享有足夠母愛的孩子少笑,可能是缺鐵的信號。不要等到寶寶面色蒼白時才想到補鐵,那樣會影響智力發育。

逗寶寶笑

逗寶寶發笑需要把握時機、強度與方法,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的。若在寶寶進食時逗笑,容易引發嗆咳甚至窒息;晚睡前逗笑,可能誘發孩子失眠或者夜哭。另外,過度大笑可能使嬰幼兒發生瞬間窒息、缺氧、暫時性腦貧血而損傷大腦,或者引起下頜關節脫臼。逗笑方法更有講究,一些粗野方式必須杜絕。如用擰臉蛋或使勁用嘴吻壓小兒腮部,會擠傷腮腺,造成流涎、口腔黏膜炎和腮腺炎;高拋嬰兒,會使孩子頭部受到震動,甚至引起驚厥或者腦震盪;「坐飛機」(一手抓住孩子的脖頸,一手抓住孩子的腳腕,用力往上一舉,然後轉圈),可能弄傷孩子的腦神經;抓住孩子的雙手飛快地轉圈,容易造成「牽拉肘」;捏摸、牽拉男孩的生殖器,可能使孩子養成手淫的不良習慣等等。

- See more at: http://www.babylike.com.tw/archives/61013#sthash.GtQZbR3Y.dpuf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66827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