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老公抱著六個月大的寶寶看恐怖片被我罵了,他爭辯說嬰兒不會害怕。嬰兒真的不會被嚇到嗎?
答:一歲以下的嬰兒確實不會被「怪物」嚇到,但過於強烈的聲光刺激可能影響寶寶的生長。
通常而言,孩子的情感系統要在18個月前後才發育完成。此時,孩子逐漸擁有了語言能力,會交流、溝通自己的情緒,可以分辨出「嚇人」或者「不嚇人」。而在一歲以下的孩子,則沒有「害怕」的概念。
通常,一歲以下的嬰兒產生「害怕」的反應,是因為感覺到了陌生的東西,因而「怕生」。由於這時候的嬰兒還沒有長時間的記憶,因此對陌生的東西很難留下印象。如果父母希望讓孩子習慣或者適應某個人、某件東西,就要循序漸進地讓寶寶接觸對方,同時配以父母的笑臉、鼓勵,讓寶寶慢慢接受。
不過,雖然一歲以下的寶寶不「害怕」,也沒有長時間的記憶,但並不代表可以在寶寶面前「為所欲為」。首先,即使是年齡尚幼的嬰兒,也會被父母的情緒影響。父母觀看恐怖片,產生的緊張、急躁、害怕情緒,都可能會感染到寶寶。
同時,嬰兒的神經系統仍在發育過程中,過於強烈的聲光刺激,會對寶寶的正常發育造成影響。有些電影的聲效過強,尤其如恐怖片一類的聲效,可能伴隨著尖叫、破碎等刺耳高分貝的雜音。同時,不斷閃爍、對比度過高的畫面,也會形成很強烈的刺激,對寶寶的視聽覺發育帶來壞處。
而對於一歲以上,已經逐步開始有語言能力的寶寶來說,他們會逐漸產生害怕、恐懼的情緒,並且容易被父母親的情緒打動、感染。我們說,父母吵架,即使寶寶還不會說話,也會非常擔心、不安,並且試圖勸解。類似的,恐怖片的劇情和其中的「怪物」已經能夠對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帶來影響。
所以,雖然一歲以下的寶寶還沒有「害怕」的概念,不會害怕恐怖片中的怪物,但是出於對寶寶視聽系統的保護,家長最好在寶寶面前減少觀看聲光效果刺激大的影片。而對於一歲以上的寶寶,則更應該注意,少讓他們觀看可能產生「害怕」情緒的影片。
(蔡紅 原仁濟醫院護士長、《母嬰保健護理手冊》作者)
問: 趾甲長得特別慢,半年才需要剪一次,有問題嗎?
答:趾甲生長速度和許多因素有關,每個人剪趾甲的頻率也不同。半年剪一次,不一定有問題。
指(趾)甲的生長原理是什麼?人的手指甲和腳指甲是皮膚的附件,起到覆蓋軟組織、保護柔嫩的指趾尖端的作用。它們是由一種硬角蛋白組成,是從表皮細胞演變而來。表皮細胞從出生一直到死,一層一層不斷新陳代謝,新的角蛋白不斷產生出來,因此,指甲不斷生長。
手指甲和腳指甲生長的速度本身就有差異。手指甲每天生長約0.1毫米,腳指甲每天只長約0.05毫米。這是因為指(趾)甲的生長速度受年齡、健康、季節、運動和機械刺激的影響,比如經常摩擦就會使指(趾)甲生長速度加快。
人一般用手活動的機會比腳多,手指甲比腳指甲損耗快,為了保護指尖,手指甲自然長得比腳指甲快。同樣的,優勢手的指甲長得比輔助手快。指甲白天生長的速度比晚上快,夏天比冬天快。
腳指甲生長慢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幾種:
1.腳指甲只有在耗損、修剪的情況下才正常生長,如果一味地保護著不剪,腳指甲生長的速度就會放慢。勤剪趾甲,趾甲生長速度就會變快。
2.腳指甲因為受到鞋襪的束縛及保護,相對會慢速生長,手指甲就相對能夠自由自在地生長。
3.如果腳指甲生長慢且顏色不好,則提示人體很有可能存在微量元素缺乏,需要去醫院就診,采血檢查,根據結果治療。另外,指(趾)甲脆弱容易斷裂這個信號也是提示身體缺乏微量元素,需要補充。
4.腳指甲生長緩慢且伴隨指甲顯著增厚、變色、變硬且伴隨脫屑,很可能是真菌感染所致,需要使用抗真菌藥物外用治療。
5.不愛運動的人新陳代謝速度比較慢,也會造成指(趾)甲生長緩慢。
6.研究結果表明,長期吸菸的人,腳指甲中尼古丁的含量高於常人,趾甲生長速度變慢,且心臟病發病率增高。
趾甲半年才需要剪一次是否算長得慢,這個問題因人而異,不一定是有問題。首先每個人剪趾甲的頻率不同,比如有些人喜歡稍微長了一點就剪掉,有些人則留到很長才剪。對照上述六條之後沒有發現類似情況,那麼說明你的身體還是沒有問題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66433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