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位媽媽錯誤示範,吃輔食的11大誤區

嬰兒的主食指的是母乳或奶粉,輔食指的是除此以外的所有食物。寶寶添加輔食後,問題就來了。通過上千位媽媽的諮詢,媽寶幫幫幫看到不少寶寶因錯誤添加輔食嚴重過敏、便秘、生長發育減緩。總結出媽媽們常犯的錯誤,分享給新媽媽們。

1.添加過早,加重消化負擔易過敏

國內的許多育兒書及網上的資料,多建議4-6個月添加輔食,許多寶媽錯誤認為第四個月,即寶寶滿3個月時就可以添加。大部分的媽媽在4-5個月左右添加,即便如此也過早。

加的過早易引發過敏,可能造成寶寶一輩子對某些食物過敏。寶寶的消化系統、腎功能尚未健全,過早添加重腎臟負擔。輔食勢必造成寶寶對奶攝取的減少,從而破壞營養的平衡。

根據美國兒科協會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建議6個月添加輔食。當然,這不是絕對底線,出現以下現象的寶寶,可以添加輔食:寶寶有能力表達拒絕,用扭頭表示不想吃。寶寶能夠獨坐。對大人吃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且能夠伸手抓住食品。

2.蛋黃、果汁加的過早。

蛋黃極易過敏,易引起消化不良(便秘),而且營養成分單一。如今的時代,我們有那麼多營養豐富的食物,為什麼非要按計劃經濟時代的方法喂孩子吃蛋黃呢?

果汁並沒有特別多的營養價值,反而會讓寶寶過早喜歡上甜味,干擾喝白水的興趣,也易造成厭奶,而且對牙齒不好。

嬰兒的第一口輔食一定是營養米粉。蛋黃要滿8個月添加,用全蛋做的雞蛋羹更是要1歲以上才能吃,因為蛋清是高致敏食物。果汁能不喝就不喝。

3.怕吃不飽,輔食加的過多過稠,導致便秘或排便過多。

輔食添加次數過多,排便次數和數量均多,說明所喂輔食超過寶寶自身消化吸收能力。

4.不吃蔬菜。

便秘的寶寶太多太多了,好幾位寶媽對媽寶幫幫幫說,七八個月寶寶嚴重便秘到排便時肛門出血,一問,大多是不吃菜或吃菜很少。不是寶寶不愛吃菜,他們還小,還沒有建立起挑食的味覺,而是大人根本沒意識到蔬菜如此重要。適應了米粉後的寶寶,每一頓輔食都要有綠葉蔬菜。

5.兩頓奶中間加輔食,90%以上的媽媽都是這樣錯的。

兩頓奶中間加輔食,孩子還沒餓,本來就對輔食興趣不大,這樣更不愛吃飯。孩子長期沒有「飢」和「飽」的概念,胃腸功能也會下降。

媽寶幫幫幫提醒大家,應在每次吃輔食後立即喂奶,一次吃飽,不能少食多餐。

6.用奶沖調米粉,加重負擔,影響吸收。

為寶寶沖調奶粉最好是用水,不要將母乳和配方奶粉混合在一起沖調。食物中的營養元素混合在一起,不僅不會增加營養,還會影響孩子的消化吸收,寶寶也不知不覺攝入過多食物,易造成肥胖。

7.加輔食後減少奶量。

許多媽媽加一頓輔食,就替代了一頓「正餐」——奶,這樣是不對的。媽寶幫幫幫提醒大家,1歲半以前,奶是寶寶的主要營養來源,而不是飯。6個月-1歲的寶寶應保持不少於每天600至800毫升奶。1歲-1歲半每天不少於400至600毫升奶。既使孩子非常喜歡接受輔食,也不能喧賓奪主。保持奶的入量,才能保持營養的基礎。

8.不吃嬰兒米粉,吃粥、麵條或自製米粉,營養不足。

有許多家長認為自製的一定比買的強,因此米粉也自製給孩子吃。自製米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營養不足!比如,6個月以上的嬰兒必須要吃高鐵的米粉,市售米粉都會添加鐵,而自製的鐵含量明顯不足。

有不少媽媽認為米粉吃了一兩盒寶寶不愛吃就不吃了,以麵條或粥代替米粉,道理同上,這些主食的營養都沒有嬰兒米粉全面。1歲以下仍應以米粉為主要輔食,麵條和粥等為輔。崔玉濤建議,有條件米粉可吃到2歲。

9.很早就吃成人食物、固體或半固體食物,吃的多拉的也多。

很多媽媽說孩子輔食吃的多,一天拉三四次,體重沒怎麼增長。原因其實是給寶寶吃的食物太粗大了,小嬰兒沒長磨牙之前並不具備咀嚼能力,吃進去也排出去了。磨牙長出之前,應以泥糊狀為主。包子、餃子、餅、米飯,都不應在磨牙萌出前食用。

10.品種太單調或太多。

Jo媽見過八九個月的孩子只吃米粉和饅頭,更多的寶媽是寶寶剛開始吃輔食就急於加特別多的品種,恨不得菠菜、西蘭花、胡蘿蔔、肉全都加進去。每種食物都需要3-7天的適應期,才可以加另一種食物。

11.過早加鹽和糖。

輔食味道較淡,寶寶味覺本身還不夠敏感,接受輔食本沒問題,大人覺得淡給孩子加鹽,或給孩子嘗大人食物,哪怕只有一點,都可刺激嬰幼兒味覺的過早發育。一旦喜歡上大人飯菜的鹹淡味,就很難再接受平淡的嬰兒食品。

「媽寶幫幫幫」微信公眾號:mabaobangbangbang(長按複製)。

這裡有海淘攻略、熱門母嬰用品試用推薦、繪本介紹、育兒方法、早教機構探訪、醫生和教育專家訪談等,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65270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